“舍棄基業”、“斷臂求生”?澳洋健康(002172,股吧)近日公告擬以17.4億元的現金價格出售占其營收近40%并且連續兩年虧損合計超8億元的化學纖維業務,以便集中精力發展醫療健康業務。需要注意的是,澳洋健康在2007年以“粘膠短纖、棉漿粕的生產銷售,以及蒸汽電力的供應為主營業務”上市。
擬17.4億元割讓“基業”
據澳洋健康近日披露的《江蘇澳洋健康產業股份有限公司重大資產出售暨關聯交易報告書(草案)摘要》,其擬出售資產即為與差別化粘膠短纖和普通粘膠纖維制造和銷售業務相關的全部非流動資產,包括固定資產、無形資產、不動產、待轉業務資料以及待轉員工。交易對方為賽得利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賽得利(鹽城)纖維有限公司。
上述摘要顯示,該標的資產即與差別化粘膠短纖和普通粘膠纖維制造和銷售業務相關的全部資產的交易對價為 174,000.00 萬元(17.4億元),且已包含增值稅、契稅、印花稅等為實現交 割所需繳納的稅費。本次重大資產出售的交易價格系由交易雙方在公平、自愿的原則下經過充分商業談判最終確定。
對于出售該資產,澳洋健康表示,通過本次交易,上市公司將實現公司的業務戰略調整,剝離化學纖維業務, 全力投入醫療健康業務,實現業務轉型和產業升級。
公開資料顯示,澳洋健康主營業務包括化學纖維、醫療健康兩大核心業務。化學纖維業務主 要為粘膠短纖的生產銷售,最終銷售產品為粘膠短纖及高白、阻燃等差變化品種, 屬于紡織原料。醫療健康業務主要包括醫療服務和醫藥物流業務。在醫療領域, 澳洋健康表示,公司形成了以澳洋醫院為總院,楊舍、三興等醫院為分院,核心優勢突出、輻射 功能強大,立足基本醫療、兼具專科特色,總床位超 2,300 張的大型醫院集團; 在醫藥物流領域,公司形成覆蓋華東、面向全國的大型現代化醫藥配送企業及跨 區域醫藥零售連鎖企業。
值得注意的是,澳洋健康在歷年的年報中將醫療相關業務納入主營業務始于2015年年度報告。而作為基礎業務并且伴隨著澳洋健康上市的化纖業務,自2007年年度報告開始至2014年年度報告,其一直處于主營業務的絕對地位。據澳洋健康歷年年度報告顯示,2007年年度報告至2020年年度報告,化纖業務的營收占比分別為:96.55%、94.92%、95.73%、97.08%、95.54%、95.99%、97.20%、97.57%、60.23%、66.01%、67.87%、62.64%、39.73%、39.38%。
虧損拖累業績或引發“被割讓”
如果從2001年開始算,至今,澳洋健康耕耘化纖行業已有20年。然而,是什么原因能讓澳洋健康一朝竟要割舍當初安身立命的“基業”?
據澳洋健康2019年年度報告、2020年年度報告,均顯示,報告期內,其實現歸母凈利均有超過4億元的虧損。
其中,澳洋健康《2019年年度報告》顯示,報告期內,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4.25億元,而上一年同期則為盈利0.10億元。澳洋健康在該年報中提及,公司目前的化學纖維業務主要為粘膠短纖的生產銷售,最終銷售產品為粘膠短纖及高白、阻燃等差變化品種,屬于紡織 原料。粘膠短纖銷售客戶為下游紗線企業,主要受原材料及市場供需關系影響。報告期內,粘膠短纖市場需求較去年同期有所波動,市場價格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
另外,澳洋健康《2020年年度報告》顯示報告期內,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4.59億元。澳洋健康在該年報中提及,公司目前的化學纖維業務主要為粘膠短纖的生產銷售,最終銷售產品為粘膠短纖及其差變化品種,屬于紡織原料。粘膠短纖 銷售客戶為下游紗線企業,其主要受原材料及市場供需關系影響。 報告期內,粘膠短纖市場需求較去年同期波動較大,前三季度市場價格在低位徘徊,第四季度有所回暖,但全年均價仍處于低位。
澳洋健康表示,過去兩年公司經營出現持續虧損,主要是由于公司化學纖維產品即粘膠短纖的市場需求持續低迷,供過于求,市場價格持續走低,相關業務出現嚴重虧損,直至2020年四季度開始,粘膠短纖需求回暖,價格出現回升,進入2021 年后持續上升,使得公司2021年一季度停止虧損。如果粘膠纖維的市場供需關系 情況又出現不利變化,公司粘膠纖維業務可能又會出現虧損。
據《江蘇澳洋健康產業股份有限公司重大資產出售暨關聯交易報告書(草案)摘要》,根據經審計的模擬財務數據,澳洋健康與差別化粘膠短纖和普通粘膠纖維制造和銷售業務相關的全部資產即本次交易標的資產在過去兩年及一期所產生的凈利潤分別為-39,200.91 萬元、-42,352.56萬元以及1,180.45萬元。即剛過去的兩個年度,上述標的資產產生的凈利潤為合計虧損超過8億元。
澳洋健康表示,公司通過本次重大資產出售,擬剝離粘膠纖維業務,專精于大健康業務。如 果本次重大資產出售通過了包括公司股東大會審議在內的所有相關審批,預計將在2021年年底左右完成交割。因此,公司2021年度的經營業績仍將受到粘膠纖維市場供需關系波動的影響。同時,由于公司擬剝離粘膠纖維業務,公司粘膠纖維 業務的供應商和客戶在與公司繼續合作時也會考慮相關因素,不再將公司作為優先考慮的長期穩定合作伙伴,公司粘膠纖維業務經營也可能因此受到進一步的不利影響。
大健康能否一枝獨秀?
回到本次資產出售的另外一個視角,即澳洋健康剝離化纖業務后集中精力發展的大健康業務,未來又能否一枝獨秀?
據澳洋健康2020年年度報告,其健康醫療業務包括醫療服務業務、醫藥流通業務。其中,醫療服務業務已形成醫、康、養、護聯動發展模式,形成以澳洋醫院總院為支撐,澳洋醫院三興分院、順康醫院、港 城康復醫院、優居壹佰護理院、張家港澳洋護理院聯動發展。公司醫療服務業務立足基本醫療、兼具專科特色,總床位已超 2300張。另外,醫藥流通業務方面,江蘇澳洋醫藥物流有限公司為公司下屬現代醫藥流通企業,為華東地區大型單體醫藥物流企業,是國家AAAA級物流企業。GSP標準的倉儲總面積32000平方米。通過B2B模式,向下游客戶配送藥品、器械等。
公開數據顯示,澳洋健康的醫藥物流、醫療服務在2020年分別實現營收10.11億元、8.58億元,分別占營業收入比重為32.80%、27.82%;在2019年其醫藥物流、醫療服務分別實現營收9.49億元、8.48億元,分別占營業收入比重為31.84%、28.43%。
盡管過去四年,澳洋健康在大健康業務上的總營收比重在不斷增長,然而,該大健康業務下的子公司卻不斷暴露出虧損的情況。
澳洋健康《2018年年度報告》顯示,,主要子公司及對公司凈利潤影響達 10%以上的參股公司之一,即子公司江蘇澳洋康養產業有限責任公司(主要業務為康養領域內的技術研發、非醫療性、非診斷性健康咨詢服務),凈利潤顯示為虧損0.27億元。
澳洋健康《2019年年度報告》顯示,主要子公司及對公司凈利潤影響達 10%以上的參股公司即子公司江蘇澳洋醫藥物流有限公司(主要業務為醫藥倉儲、貨運及銷售),凈利潤顯示為虧損0.04億元。
澳洋健康《2020年年度報告》顯示,主要子公司及對公司凈利潤影響達 10%以上的參股公司即子公司江蘇澳洋醫藥物流有限公司(主要業務為醫藥倉儲、 貨運及銷售),凈利潤顯示為虧損0.25億元。
另外,澳洋健康2020年、2019年的歸母凈利潤分別為-458,994,227.81元、-425,175,246.45元。而前述所言,根據經審計的模擬財務數據,澳洋健康與差別化粘膠短纖和普通粘膠纖維制造和銷售業務相關的全部資產即本次交易標的資產在過去兩年及一期所產生的凈利潤分別為-39,200.91 萬元、-42,352.56萬元以及1,180.45萬元。也就是說,除去化纖業務產生的虧損,理論上而言,澳洋健康在2020年、2019年還分別有虧損3546.86萬元、虧損3316.61萬元。需要注意的是,澳洋健康《2020年年度報告》、《2019年年度報告》中的非經常性損益項目表顯示,非經常性損益合計分別為1.41億元、0.54億元。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