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通脹爆表,5月CPI繼4月之后再創13年新高,全球漲價壓力對中國的影響仍在持續。
中國5月CPI同比上漲1.3%,4月同比上漲0.9%;5月PPI同比漲幅擴大2.2個百分點至9%,為2008年9月以來新高,當時讀數是9.1%。但比較中美兩國通脹數據就會發現,美國是全面通脹,而中國仍是上游的局部通脹,這從中國CPI和PPI之間巨大的“剪刀差”就可見一斑,價格向下游終端消費品的傳導仍然受阻,這或影響終端的利潤。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余永定在接受第一財經獨家采訪時表示,對中國而言,經濟正處于復蘇過程中,PPI和CPI的上升應是一個不可避免的積極現象。比起政策收緊以抗通脹,更關鍵的是如何繼續刺激有效需求,使下游企業能夠把增加的成本轉移給最終產品的使用者。
PPI收復2008年危機以來的失地
余永定稱,在2012年3月之后,中國PPI同比增速曾連續54個月為負值,直到2016年9月才轉正。2019年6月之后,PPI又進入負增長區間,直到2021年1月才恢復正增長。更早之前,2008年以后,中國PPI在大部分時間里也都是負值?梢哉f,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基本上處于PPI通縮狀態。盡管今年5月PPI同比增長創新高,但從絕對水平來看,不過是剛剛收復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失地。
面對通脹的上升,中國市場總體上是平靜的。大多數中國經濟學家擔心的似乎是第二季度經濟增長勢頭減弱,而不是通脹的全面回歸!爸袊呢斦拓泿耪卟]有出現明顯的變化。所有這些都說明我們在宏觀調控問題上已經越來越成熟、自信。”余永定說。
余永定認為,目前中國更應該關注的是CPI和PPI“剪刀差”的擴大,而非通脹攀升。中國當前通脹最顯著的特征之一是PPI和CPI的背離,“剪刀差”在5月繼續擴大——5月PPI同比上漲9%,雖然CPI同比上漲1.3%,但環比卻下降了0.2%。
可能正如供應鏈理論中的“長鞭效應”所描述的,由于預計需求將大幅上升,供應鏈上游的生產商率先采取行動,儲備原材料和化石燃料。因此,自3月以來,銅、煤、鐵礦石和鋁等大宗商品的價格都實現了兩位數的上漲。然而,由于最終產品特別是消費品的需求仍然低迷,供應鏈中下游的制成品價格未能充分上漲。供應鏈下游的生產者無法將增加的成本轉嫁給最終產品的使用者。于是,在上游產業盈利能力明顯提高的同時,下游產業的利潤率進一步受到擠壓。同時,計算機芯片的庫存短缺和減排目標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CPI和PPI的背離。
貨幣政策應保持定力
基于對通脹上升原因的理解以及PPI和CPI的“剪刀差”,中國大多數經濟學家并不太擔心通脹的上升。一些人認為PPI飆升是暫時性的,并認為可能已經見頂;其他人則認為,PPI上漲不會轉化為CPI上漲,因此沒有必要擔心通脹。他們建議政府不要因為通脹而過度反應,應保持原來的政策立場。
余永定則進一步表示,“除了大宗商品過度囤積之外,我認為中國PPI總體上漲是一個積極現象。中國應該采取進一步的措施,刺激有效需求,使下游企業能夠把增加的成本轉移到最終產品的使用者身上!痹谒磥恚斍靶蝿菹,中國應該擔心的不是PPI上漲,而是PPI上漲不能轉化為CPI上漲。供應鏈下游大量行業的企業盈利承壓,這對消費和投資產生了負面影響,進而可能影響經濟增速。
為此,余永定認為中國的貨幣和財政政策應保持定力,應繼續實施較為擴張性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中國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均收入剛剛超過1萬美元。它應該也能夠容忍高于發達國家的通脹率,這意味著中國政府使用擴張性財政和貨幣政策的空間應該比它所設想的更大。物價上漲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物價的螺旋式上漲,目前我們完全看不到這種跡象。一旦出現這種跡象,再采取抑制物價上漲的措施也不遲!
4月中國廣義貨幣M2增速為8.1%,較前幾個月有所回落,5月M2增速回到8.3%。更值得關注的是,1~4月全國一般公共收入增長25.5%,而全國一般公共支出增長僅3.8%。余永定表示,最近中國經濟增長勢頭出現了減弱的跡象。出口而非消費已成為經濟增長的最重要推動力。這種增長模式是不可持續的,從長遠來看是不健康的。
整體而言,在他看來,鑒于中國經濟正處于復蘇的過程中,PPI和CPI的上升應該是一個積極現象。政府應實施更擴張性的宏觀經濟政策,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使經濟保持良好的增長勢頭。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