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防境外輸入關聯病例,深圳機場(000089,股吧)及周邊社區增加核酸檢測。深圳機場大巴有兩條線暫時停運,其他線路仍正常運行
2021年6月18日,《財經》(博客,微博)記者從多名深圳寶安機場商戶處了解到,目前深圳機場內商戶已被要求暫停營業。同時,當天進出深圳機場部分航班雖有延誤和取消,但深圳機場方面表示:航班運行總體正常。
此前曾有當地人士稱,這可能和深圳機場一家餐館近日一例核酸檢測相關。但截止目前,尚無相關權威消息發布佐證。有關人士提醒,一切應以權威部門的通報為準。
深圳機場一名餐飲店工作人員告訴《財經》記者,6月18日早上接到臨時通知,被告知店鋪關閉。另一位深圳機場的商家也證實,早上8點接到機場方面工作人員電話 ,今天不能開業,不需要來機場,具體的原因及何時能夠恢復未告知。
飛常準APP顯示,截至6月18日14時25分,深圳寶安機場已取消進出港航班400余架次(含提前取消和今日取消數),進出港取消占比均在四成左右。
6月18日下午5時左右,深圳機場回復,經核實了解,今日計劃進出港航班780架次,截至16時30分,已執行進出港航班460架次,各航空公司在今日運行中動態取消進出港航班63架次,航班運行總體正常。
此外,《財經》記者了解到,深圳機場大巴目前M591線(企崗山花園環線)、M592線(平安居環線)兩條線已暫時停運,其他從市區方向去往深圳機場的機場大巴仍正常運行。
目前,深圳機場周邊區域如福圍、興圍等社區,也已要求商戶暫時停止營業,并開展全員核酸檢測。
幾天之內,深圳防疫再次趨緊。
一趟航班32例感染者,民航局發熔斷指令國航CA868停運四周
6月18日上午,一位離深圳機場直線距離大約1公里外,深圳福永街道的一名住戶在社區群內收到一則通知:“根據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和上級領導指示,立即通知本樓租客返回出租屋等待安排全員核酸檢測(昨天已做核酸的也要再次檢測),已經上班也要請假返回配合檢測(返回途中要全程戴好口中,做好防護)。各樓棟長在各自出租屋樓下等候政府部門安排,請各業主,樓棟長相互轉告”。
當日下午約4點,這名住戶排隊等候核酸檢測。就在兩天前,因深圳出現新增確診病例,他剛剛做過一次核酸檢測。他在該社區經營一家餐館,目前已經停業。據他了解,周邊的商戶也已停業。
就在三日前,6月15日0時—24時,深圳新增13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和12例境外輸入無癥狀感染者。新增的25名境外輸入感染者,均來自同一架6月10日從南非約翰內斯堡入境深圳的國航航班。
這25名感染者是在隔離期間的例行核酸檢測中被發現的。后經基因檢測發現,6月14日深圳市新增的一例確診病例的新冠病毒序列與上述航班輸入病例100%同源,均為新冠病毒Delta變異株。此變異株首發于印度。
這一確診病例,為深圳寶安機場海關工作人員,被判定為該航班境外輸入確診病例的關聯病例,曾負責該國際航班入境旅客的流行病學調查。6月14日上午出現流涕、發熱癥狀,后確診。
深圳市疫情通報顯示,6月10日至6月15日,由南非入境的感染人數持續增加。
6月11日,深圳新增1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和4例境外輸入無癥狀感染者。其中,1例確診病例、3名無癥狀感染者是從南非抵深。
6月14日,深圳新增3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均為中國籍男性,也是從南非抵深。加上6月15日一架從南非來的航班中,新增入境感染者25名。截至6月15日,該趟由南非抵深的航線已發現32名新冠陽性案例。
6月16日,民航局向國航CA868航班(約翰內斯堡至深圳)發出熔斷指令,立即暫停其運行四周。
深圳機場商鋪暫停服務,加大檢測力度
截至6月18日,深圳機場仍有航班降落,機場內商鋪暫時關閉。
一位深圳機場大巴工作人員說,有兩條機場大巴線路停運。這兩線均是在機場周邊的環線。今天(6月18日)臨時接到上級通知,因為疫情原因,暫時停運。
深圳寶安機場是全國最為繁忙的國際機場之一,人員流動大、國際航班頻繁,正是疫情高風險地點。在這樣的交通樞紐出現本土病例,受到了全國“打工人”的關注。
深圳機場是否會像佛山機場一樣暫時關閉?
對此,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醫學科副主任醫師余昌平分析,“中國處置新冠疫情較有經驗,現在把商鋪先管控起來進行流調追溯,能控制住就行。暫時還沒有關閉機場的必要。”
自深圳出現本土疫情后,深圳機場就提升了核酸檢測頻次。
一位機場商鋪工作人員向《財經》記者證實,深圳出現新一輪本土疫情后,他們就被要求每兩天做一次核酸。6月18日上午又被要求再加做一次檢測。
針對機場內一家餐館疑似出現一例核酸檢測陽性患者,余昌平建議,重點關注新增陽性個案在近7天—10天的行動軌跡。如果新增陽性人員暫未發病,可能處于潛伏期,也可能是無癥狀感染者。“如果是無癥狀感染者的話,傳染性就不會那么強”。
“入境人員隔離檢測政策需要長期嚴格執行,直到國外大規模疫情平息,因為就算大家都打了疫苗,群體免疫之后,也存在本土感染的概率,只是規模和嚴重程度有所降低。”余昌平說。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財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