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印發了《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下稱《綱要》),提出了近遠期提升我國公民科學素質的目標:到2025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5%,各地區、各人群科學素質發展不均衡明顯改善;到2035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25%,城鄉、區域科學素質發展差距顯著縮小,為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奠定堅實社會基礎。
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是指崇尚科學精神、樹立科學思想、掌握基本科學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識,并具有應用其分析判斷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科學素質是國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在當前高質量發展的總體要求下,不斷提升公民的科學素質就是不斷增強社會經濟發展的硬核實力。
此時出臺這個《綱要》,除了高質量發展的迫切要求之外,還有一個重要背景。當前,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0.56%,這與此前相比是一個顯著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科學素質總體水平偏低,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科學精神弘揚不夠,科學理性的社會氛圍不夠濃厚;科普有效供給不足、基層基礎薄弱;落實“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尚未形成,組織領導、條件保障等有待加強。
在接近5年的時間內將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由現在的10.56%提升到15%,這近五個百分點的增長,對應我國14億多人口規模,就是一個龐大的群體;進而到2035年提升到25%,更是目標十分宏大,任務也十分繁重。要達到這個宏大目標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好工作。
首先是要明確重點人群。這次《綱要》提出,要從“大水漫灌”轉向“精準滴灌”,重點向 五類人群發力,也就是青少年、農民、產業工人、老年人、領導干部和公務員。這其中,重要的還是要抓好兩頭。青少年代表著未來,他們的科學素質如何,影響深遠,要激發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強科學興趣、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育出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夯實人才基礎;領導干部和公務員不但是“領頭雁”,也是管理者,更是崇尚科學氛圍的重要創造者,要進一步強化領導干部和公務員對科教興國、創新驅動發展等戰略的認識,提高科學決策能力,樹立科學執政理念,增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本領。如果這個群體沒有充分的科學素質那影響將是全方位的。
其次是要有提升方法和投入渠道。《綱要》提出將來要實施五項重點工程,也就是科技資源科普化工程、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科普基礎設施工程、基層科普能力提升工程、科學素質國際交流合作工程,這就是方法。在保障經費投入方面,各級政府要按規定安排經費支持科普事業發展,大力提倡個人、企業、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采取設立科普基金、資助科普項目等方式為科學素質建設投入資金,這就是投入渠道。
這里需要強調的是社會力量對科普事業的投入,目標是激發多元主體科普積極性,構筑科普共同體。在加強科技館體系建設、推動科普信息化、規范化發展等方面社會力量已經發揮了重要作用。下一步,就要進一步完善科普法律法規體系,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制修訂科普條例,為社會力量進入科普這一領域提供更方便、更有吸引力的環境。
第三是要有激勵獎懲措施。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對在科學素質建設中做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同時,要完善科普工作評估制度,制定新時代公民科學素質標準,定期開展公民科學素質監測評估、科學素質建設能力監測評估。《綱要》要求,要把科學素質建設作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納入本地區總體規劃,列入年度工作計劃,納入目標管理考核。這項任務就落在了地方黨委政府的身上。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