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豬肉價格可謂經歷了過山車般的跌宕起伏。受非洲豬瘟和新冠肺炎疫情的雙重影響,去年國內豬肉價格不斷攀升,經歷秋季短暫回落之后,再次返回到了上升軌道。2020年12月30日全國生豬出場價格已達每公斤35.06元,豬糧比價為13.18:1。今年初,全國生豬價格經歷年初小幅波動后開始出現大幅下降,截止到6月23日全國生豬出場價格已跌至每公斤14.10元,為兩年來最低價,較去年底跌幅達59.78%,豬糧比價為4.90:1,已進入過度下跌一級預警區間(低于5:1)。然而,過去六個交易日,生豬價格連續上漲,出現了持續反彈的跡象。
回顧今年初以來的豬肉價格下跌,供給恢復或為主導因素。2018年非洲豬瘟疫情的發生,讓不少養豬戶和企業暫停補欄,導致了生豬產能下降。伴隨著非洲豬瘟防控的逐步加強,生豬產能得到快速恢復。截至2021年1月,全國能繁母豬存欄量實現連續16個月增長。為在價格高點及時盈利,且對豬肉價格預期過于樂觀,去年底部分養豬戶和企業急于出欄,造成生豬供給短時增加,由此引致的價格持續低迷,使得養豬戶和企業遲遲不愿出手,以至于大量標豬長成了肥豬,只能于今年上半年被迫出欄。與此同時,2020年為應對豬肉市場供給不足,中央儲備凍豬肉全年投放38次,累計投放量達67萬噸。另外,2020年通過進口豬肉緩解供給偏緊局面,全年共進口439萬噸,同比增長108.25%,今年1-5月進口量不減反增,達196萬噸,同比增加13.70%。
出欄量的增加、國家儲備凍豬肉的大量投放以及豬肉進口量的激增使得國內豬肉供給逐漸恢復,今年上半年的價格下跌,正是對去年以來國內豬肉市場供給能力大規模釋放的集中反應。從需求側看,春節后進入消費淡季同樣也是價格持續下跌的重要原因。
半年來的價格下跌,讓不少豬企陷入深度虧損,養豬戶開始拋售退場,甚至部分頭部豬企也提前開始減少存欄量,因此,豬肉市場近期在供給端面臨一定程度的收縮。另外,六月末伴隨著畢業季的到來,全國餐飲消費市場進入活躍期,在供需雙方的作用下,近期豬肉價格開始出現小幅反彈。
根據2019年農業農村部發布的《加快生豬生產恢復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1年國內生豬產能和豬肉價格將基本恢復正常。從當前的生豬存欄量和豬肉價格走勢看,國內豬肉市場基本與《方案》規劃的預期目標相差無幾。
考慮到前期生豬價格已跌破成本線,豬企集中度有所提高,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有所增強,且尚未完全解決非洲豬瘟影響,同時伴隨著豬肉價格繁榮期帶來的玉米價格上漲,仔豬費用、人工費用增加以及屠宰、流通等環節的成本加成,生產要素的價格剛性作用也將逐漸體現,預計下半年豬肉價格下行的可能性較小?梢灶A判,在做好非洲豬瘟等重大疫病的防控前提下,伴隨著壓欄大豬被市場消化,豬肉價格仍將季節性反彈,并在未來一段時間逐步上漲至合理區間。
近三年豬肉價格的跌宕起伏為國內豬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為確保今后國內豬肉市場保持價格穩定,政府和企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協同發力:
一是科學安排生產經營決策?茖W的預警指標構建能夠及時反映出市場的供求信息,為企業生產提供先導性決策信息。根據6月2日發改委等部門聯合印發的《完善政府豬肉儲備調節機制 做好豬肉市場保供穩價工作預案》,除“豬糧比價”外,“能繁母豬存欄量變化率”和“36個大中城市精瘦肉平均零售價格”成為新增預警指標,進一步加強了生產和市場監測,提高了風險預警和儲備調節工作的前瞻性,有助于政府及時引導養豬戶和企業合理安排生產節奏,推動建立穩定生豬產能的調控機制,防范再次出現大波動。此外,《預案》還通過設立三級預警區間,明確政府與市場的發力空間,提示養豬戶和企業將生豬產能保持在合理水平。
二是分類設置豬肉儲備。《預案》依據政府豬肉儲備的不同定位,分設了常規儲備和臨時儲備。國家層面常規儲備主要用于滿足市場調控和應急投放需要。臨時儲備是結合此輪調控實踐、積極借鑒其他有關重要商品儲備建設經驗提出的,主要是在生豬價格過度下跌、產能大幅下降時進行收儲,以穩定生產預期,實現“托市”穩產能。同時,儲備規模較以往有了大幅提升,調控能力明顯增強。
三是運用金融工具降低損失。年初,國內首個活體交割的期貨品種——生豬期貨,在大連商品交易所正式掛牌交易。生豬期貨雖然不會直接影響國內生豬供需基本面,但期貨套期保值為養殖、屠宰、貿易等產業鏈上的企業提供了規避價格風險、保值增值的渠道。
四是借助科技創新實現穩定發展。我國生豬種質資源豐富,但利用率低,未來可通過產學研深度協作加強種豬培育,提升我國種豬自給率,降低仔豬成本。其次,要強化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努力確保不發生區域性疫情。在長期中建立我國現代生豬養殖體系和動物疫病防控體系,推動產業提質增效,穩定發展。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