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戴軒)即便早已不上手術臺,辛育齡的習慣仍作為傳統在中日友好醫院胸外科得以繼承:醫生要盡可能溫柔地觸碰患者的肺臟,哪怕合上胸腔后,這份用心永遠不會被患者知道。
這位百歲老人的從醫之路始于從軍,曾在戰火中與白求恩共事,之后一路開拓我國胸外科、完成我國首例人體肺移植、創建中日友好醫院,89歲仍在工作。建黨百年前夕,他被授予黨內最高榮譽“七一勛章”。
“七一勛章”獲得者辛育齡。中日友好醫院供圖
從醫之路 在戰火中萌芽
在辛育齡的左手臂上,還有一道傷痕,和小輩談起往事時,他會把這道疤痕亮出來。
那是這位百歲老人從醫之路的起點。之后的84年中,他的人生在反差中不斷展開,從棄學從戎到中途從醫,從開拓我國胸外科到受命出任中日友好醫院首任院長,又在之后迅速重返臨床。
辛育齡的學生、中日友好醫院外科原主任劉德若記得,老師原本不想從醫。
1938年,16歲的辛育齡放棄了讀書的機會,加入八路軍參加抗日戰爭。血氣方剛的年輕人,想的是拿著槍上陣殺敵,不料卻被安排在冀中衛生部后方醫院,成為一名衛生員。
1939年,辛育齡被派到白求恩醫療隊擔任司藥。傷疤是抗戰時留下的,一次日軍飛機轟炸,驚嚇了馱藥箱的馬匹,辛育齡在拽馬時手臂被劃傷,白求恩為他縫合了傷口。這位勇敢、專業的胸外科醫生,給他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最開始,辛育齡干的是藥師的活兒。1940年,抗戰進入最困難的時期,部隊里流行瘧疾和疥瘡,然而解放區遭遇封鎖,藥品短缺,辛育齡當時是冀中軍區制藥廠的廠長,便上山采常山青蒿等草藥,提取有效成分制成藥片給戰士服用,還研制成功了一種治療疥瘡的皮膚擦劑軟膏,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7年后,辛育齡從延安的中國醫科大學畢業,成為一名外科大夫。遼沈戰役時,辛育齡奉命帶領醫療隊趕赴沈陽參戰。抗美援朝開始后,辛育齡組織醫療隊赴朝支援,負責收容傷員。
辛育齡的從醫之路,從戰火中萌芽,此后一輩子的事業與愛好,都是醫學。
一生堅守一線 開拓我國胸外科事業
在職業道路上,辛育齡多次面臨選擇,每一次都選擇了能接觸到更多病人的崗位。在這個過程中,他開拓了我國胸外科,培養了大批骨干人才。
1951年,辛育齡被我國政府首批派往前蘇聯學習胸外科技術,師從蘇聯著名的胸外科專家、科學院院士包古士。1956年,辛育齡獲得蘇聯醫學院醫學博士學位回國,掌握了當時國內尚屬空白的胸外科技術。
“在經濟不發達時期,衛生條件差,傳染病高發。當時肺結核猖獗,很多人肺氣腫、肺纖維化,非常痛苦,他就想給這些人做手術。”劉德若介紹。為了接觸更多病人,辛育齡沒有留在部隊,而是選擇進入中央結核病研究所(后改為北京結核病研究所),組建了胸外科。
傳統的結核病治療方法對大量的重癥晚期肺結核,特別是空洞型肺結核合并大咳血的病人治療無效,常發生窒息性死亡。辛育齡經過仔細研究,創新出雙腔插管麻醉下施行肺切除手術,治療了200多例重癥肺結核合并大咳血病人,均獲得成功,并于1958年獲衛生部技術革新獎。雙腔插管麻醉法也在國內得以推廣,為胸腔外科擴大適應癥和保障手術安全提供了有效手段。
1954年到2004年間,在辛育齡的領導下,共完成胸外科手術一萬五千余例。當時我國絕大部分省市尚未建立胸外科,為在全國普及推廣胸外科技術,經衛生部批準,辛育齡牽頭在中央結核病研究所舉辦胸外科醫師培訓班,為期一年,每期20名。從1958年到1980年,共為全國培養出300余名胸外科技術骨干,他們都成為所在單位建設胸外科的負責人。為了支持各省市胸外科的順利發展,辛育齡經常親赴各地尤其是東北、華北、西北地區幫助胸外科醫師做手術,有40余家醫院的胸外科是在他的指導下建成的。
出任中日友好醫院首任院長 開業后即返臨床
在中日友好醫院,辛育齡的稱謂是“辛院”,而他真正擔任院長的時間,其實非常短暫。
中日友好醫院黨委書記宋樹立介紹,隨著改革開放推進,我國急需建設一所現代化的醫院,滿足人民群眾的就醫需求,1982年,辛育齡被國務院任命為中日友好醫院首任院長,主持建院工作。在此之前,各行各業都是“大鍋飯”,就像不少老國營企業對顧客愛答不理,醫療行業內,醫生也沒有積極性。在這樣的背景下,辛育齡確定了嶄新的辦院理念和管理理念,強調患者至上,多勞多得、優勞優得,調動積極性。
理念是全新的,硬件也是全新的,辛育齡在無數次與日本政府、日本醫學界、歐美藥械企業溝通談判的過程中,用最少的價格為醫院采購了最先進的醫學設備。
不過,辛育齡最大的興趣仍是臨床。醫院建成、各項工作步入正軌后,1984年10月開院時,他自己宣布辭去院長職務,做回一名胸外科大夫,一直干到了89歲。
2003年SARS疫情期間,中日友好醫院被征用為非典定點醫院,當時辛育齡已經80多歲,還出任專家組組長,為每一個重癥患者進行會診。
“你這個方法就該斃掉”
辛育齡的從醫風格,深受白求恩的影響。
日常交往中,他隨性親和,生活簡樸。開學術會議,會自己掏錢請同行去醫院旁邊的小飯館吃飯;工作中會給病人熬雞湯、送粥,非常照顧。自己過得很隨意,飲食簡單,雖然經常出席各類會議,家里卻只有一套西服,覺得一身就夠了。
但在專業領域,他極為認真。
醫院胸外科至今還有一個傳統:當手術臺上打開了病人的胸腔,醫生要小心翼翼地觸碰和保護暴露出的肺臟,避免因操作粗暴造成淤青等傷害。雖然患者上了麻醉、沒有痛覺,合上胸腔后,也沒有任何人能看到內部的情況,但溫柔的手法能減輕內臟的傷害,讓患者康復得更好。這種看不見的用心,是辛育齡留下的習慣。
他一直堅持工作,直到82歲,還在親自主刀肺切除手術。家里人勸不動,讓學生們勸,學生們同樣勸不動。由于年事已高,辛育齡的手已經有些發抖了,但是只要上了手術臺,剝離血管、結扎血管的時候,手一點兒也不抖。
和白求恩一樣,涉及專業問題,他對身邊人的要求十分嚴格。他常對學生說,一針一線,牽系的是病人的生命安危和家庭幸福。他做手術手法利落,學生們一抬手,他光看姿勢就知道技術到不到位,年少從軍的習慣,批評人時的口頭禪是“你這個方法就該斃掉。”后輩常常被逗樂。
由于長年高強度手術,辛育齡落下了腰疾,年事漸長,終于退出一線。科室中的年輕人并不常接觸他,但聽著他的故事成長起來,對他有著特殊的親切感。
2012年,醫生馬千里剛留學回來,在住院部看到辛育齡,進屋探望,辛育齡很親熱地拉著他的手。馬千里拿了自己的刷手服,想讓辛育齡留幾個字,辛育齡顫顫巍巍地執筆寫下一句話“馬千里,做白求恩式好大夫。”
他這樣寄語后輩,也這樣從醫一生。
新京報記者 戴軒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李立軍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