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發布《世界投資報告2021》(下稱“報告”),勾勒了后疫情時代全球投資的最新圖景。
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額為9990億美元,相比2019年的約1.5萬億美元下降了35%。其中,發達經濟體2020年外國直接投資額同比下降58%,發展中國家僅下降8%。就地區來說,歐洲2020年外國直接投資額同比下降最多,達80%;北美下降42%;拉丁美洲下降45%;非洲下降16%。
唯一實現正增長的地區是亞洲,外國直接投資同比上升了4%,達5350億美元,約占全球2020年外國直接投資額的一半。
其中,中國快速復工復產,成為帶動東亞地區經濟復蘇的引擎。數據顯示,東亞地區2020年外國直接投資額達2920億美元,中國為1490億美元,同比增長6%。目前,中國是全球第二大外國直接投資流入國,同時也是全球第一大外國直接投資流出國,投資總額達1330億美元。
多邊貿易助力經濟復蘇
報告認為,疫情對全球外資流動的沖擊主要來自于兩方面。就原有投資項目而言,疫情期間,各國限制入境及停工停產政策,放緩了各國原有投資項目的進程,跨境投資速度由此受到影響。對于新投資項目,在疫情暴發初期,經濟活動停滯不前以及出于對經濟前景的擔憂,人們對海外投資項目更加謹慎。
報告選取了多年的數據對比發現,疫情對于全球投資的影響遠勝于2009年前后的金融危機。數據顯示,即便在2009年金融危機期間,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總額仍保持在1萬億美元之上。而2020年這一數字僅為9990億美元。
其中,發達經濟體和轉型經濟體在2020年疫情期間的引資都不及2009年金融危機時。唯一的亮點便是發展中經濟體。即便受疫情影響,2020年發展中經濟體吸引了約6630億美元的外資,高于金融危機時約5000億美元的水平。在金融危機期間,也正是發展中經濟體的韌性,帶領世界走出了危機。
雖然,全球范圍內的投資活動都由于各國采取的封鎖、隔離等政策受到影響,但報告發現,積極且促進自由貿易流動的政策依舊占上風,達59%,而諸如貿易保護主義的限制政策雖然在疫情期間有抬頭趨勢,但僅為41%。
此外,報告還發現,正是在積極且促進自由貿易政策的驅動下,2020年疫情期間,國際貿易投資條約(AII)的簽署并沒有受到阻礙。在21項簽署的國際貿易投資條約中,雙邊貿易協定(BIT)為6項,主要是脫歐后的英國開拓、鞏固新的雙邊貿易市場,而涉及區域的貿易投資協定(TIP)相對占據多數,為15項。
在涉及區域的貿易投資協定中,最大的亮點是《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在2020年11月正式簽署。這標志著當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經貿規模最大、最具發展潛力的自由貿易區誕生,為疫情下全球經濟的盡快復蘇增添了動力。報告認為,這也是亞洲在2020年依舊能成為外資熱衷的目的地的主要因素之一。
此外,報告認為,諸如仍在進行中的《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601099,股吧)伙伴關系協定》(CPTPP)、《英國與貿易合作協定》等“巨型區域貿易協定”(MegaregionalAIIs),都將成為疫后全球經濟復蘇的動力。
哪些領域是未來投資商機
盡管疫情對經濟發展影響顯著,但報告認為,一個欣喜的現象是,包括各國政府、國際多邊金融機構等對經濟復蘇的刺激及規劃都沒有停歇。
報告整理了各區域多邊金融機構對疫情的響應措施。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各區域開發銀行總計投資了約2284億美元,通過貸款發放、直接投資等各種形式,刺激經濟復蘇。其中,世界銀行占據主導角色。2020年4月至今年6月,世行共計提供了約1600億美元的新冠緊急援助項目,旨在幫助發展中經濟體應對疫情。
那么,在后疫情時代,哪些領域會成為外資熱衷的領域呢?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的一項調查,大多數國家都積極鼓勵國內外對衛生醫療領域的投資,比如通過制定投資促進和便利化措施,建立專門的經濟特區等來吸引醫療領域的投資。報告認為,雖然疫情導致一些國家加強了對衛生醫療投資的監督,但它也促使許多國家政府更重視對該行業的投資。
報告通過對各國貿易投資促進機構的調查發現,54%的受訪機構認為,在后疫情時代醫療領域依舊是投資者關注的重點領域。
在2021年最重要的投資行業方面,80%的機構認為是農業和食品領域;信息科技為39%;制藥為33%;電力31%;礦業28%。
展望未來,報告預計2021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將觸底反彈,增速在10%~15%,但仍然會比2019年的外國直接投資水平低25%左右。2022年,外國直接投資將繼續增長,在最樂觀的情況下將達到2019年的水平。
不過,報告指出,全球外國直接投資復蘇的前景高度不確定。復蘇主要取決于經濟復蘇速度、各國疫情接種情況以及變異毒株導致疫情卷土重來的可能性等。制圖/蔣皓明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