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經濟常態化進程中,既要關注短期經濟恢復,也要關注長期增長動力的培育。要把握好政策調整的節奏和力度,更加注重跨周期設計和調節,既有效應對短期問題,也為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留出政策空間。政策操作上要提高前瞻性,特別是要防范美聯儲政策調整可能帶來的沖擊,做好應對預案。 ]
[ 財政政策方面,下半年將繼續維持“積極”取向,包括地方政府新增債券發行提速,約3萬億元債券將在下半年完成發行。 ]
2021年是中國經濟持續復蘇并走向常態化的一年。進入二季度,受基數較快抬升影響,各項經濟指標的同比增速高位回落,但環比增速和兩年平均增速仍處在合理區間。
時至年中,多個部委及地區陸續召開了上半年經濟形勢分析會,分析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專家分析,我國經濟正在從快速復蘇向常態化回歸過程中,宏觀政策要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要更加注重培育經濟增長內生動力。
宏觀經濟走向常態化
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日前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中國宏觀經濟已經開啟常態化進程,進入全面復蘇的關鍵期。經濟內生動力的增強決定了趨勢性回歸力量,在基數效應下呈現出較高的同比增速、表面上“前高后低”、實際上“前低后高”的基本走勢。
從5月份的經濟數據來看,隨著基數效應減退,工業、消費、投資等主要經濟指標同比增速出現回落。但經濟恢復的平衡性和內生動能趨于增強,就業形勢總體改善,進一步凸顯中國經濟的良好恢復態勢。
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祝寶良表示,我國經濟基本進入與新冠肺炎相伴隨的常態運行狀態。所謂常態運行,一是實際經濟增速基本回到潛在經濟增速附近;二是從出口看,疫情帶來的醫藥產品、宅經濟產品、訂單回流拉動出口的因素逐步消失,出口增長基本與世界經濟匹配,出口量增速基本回到過去十年的平均水平;三是宏觀調控政策恢復穩健狀態。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也認為,總體判斷,我國經濟正在從快速復蘇向常態化回歸過程中。當前,全球疫情和經濟復蘇仍有不確定性,我國經濟恢復仍不平衡,基數效應減弱、訂單逆向回流和宏觀政策邊際調整的情況下,經濟增速將逐步放緩。
王一鳴表示,今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長18.3%,兩年平均增長5%。二季度同比增速會放緩到8%左右,兩年平均增速可能略高于一季度。下半年同比增速將繼續放緩,三季度同比增速會略高于6%,四季度可能低于6%,在5%~6%之間。
一些國際機構也對中國經濟持樂觀態度。世界銀行6月29日發布報告,將中國2021年經濟增長預期值從8.1%上調至8.5%。報告稱,中國是全球首個從新冠疫情中復蘇的主要經濟體,工廠和消費者活動恢復到了新冠疫情暴發前的水平。
中國消費者和企業的信心指數近來都繼續改善,顯示勞動力市場狀況更好,國內需求上升,出口也將繼續表現良好。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日前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測今年中國經濟將增長8.5%,較今年3月份的預測7.8%上調了0.7個百分點,這一遠高于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期凸顯了經合組織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強大信心。
OECD表示,得益于中國有效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眾多行業加速開放,2020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外資流入國,中國良好的經濟發展前景和進一步的開放姿態與舉措將助力中國持續吸引外資流入。
部委及地方部署經濟工作
時至年中,多個部委及地區陸續召開了上半年經濟形勢分析會,分析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
6月17日,國家發改委經濟運行調節局組織有關部門、行業協會和重點企業召開座談會,分析研判5月份行業經濟運行情況并研判后期走勢。相關協會和企業均認為當前經濟運行持續向好,工業生產、投資、出口等指標繼續較快增長,但局部疫情仍對當前經濟運行有一定程度影響,仍需采取有效措施應對好各類風險挑戰,確保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6月23日,發改委副主任寧吉喆主持召開上半年經濟形勢分析行業企業座談會,就當前重點行業經濟運行情況、行業發展面臨的困難問題以及應對措施建議聽取有關單位意見。
此外,6月21日,工信部副部長王江平在京主持召開部分省市上半年工業經濟運行情況座談會。河北、遼寧、江蘇、浙江、山東、河南、重慶、陜西等8個省市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負責人參加會議,介紹當前工業經濟運行情況和面臨的困難問題,研判下半年工業經濟走勢,提出有關政策建議。
王江平強調,國內經濟全面恢復的基礎仍不牢固,供需、行業、區域和企業之間的結構性分化仍在延續,需求持續恢復仍受到制約,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對下游行業和中小企業的成本沖擊持續顯現,一些苗頭性問題和風險隱患需要引起高度關注。
“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努力保持工業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要堅持問題導向,加強經濟形勢跟蹤研判,重點對下半年工業增速走勢、部分行業企業增收不增利、人民幣匯率波動、芯片短缺、能耗約束對工業經濟影響等問題開展深入分析。”王江平說。
地方上,黑龍江、江西、陜西等地也召開經濟形勢分析會或經濟運行監測調度會,結合各地經濟運行的特點,安排部署下一階段重點工作。穩定工業增長、擴大有效投資、進一步擴大內需成為各地經濟工作的高頻詞。
比如,黑龍江指出,要狠抓項目建設進度,打好“百大項目”夏季大會戰,高標準服務項目。
陜西要求,全力以赴穩定工業增長,穩住能源工業基本盤。持之以恒擴大有效投資,推動重點項目加快建設,全方位提升項目質量。多措并舉促就業穩增收,落實好城鄉居民增收十條措施。持續用力促進消費回升,推動文化旅游市場繼續回升。
把握好穩增長與防風險的平衡
隨著經濟逐步回歸常態,宏觀政策也步入常態化。專家分析,我國需求恢復仍然偏弱,外貿增勢可能減弱,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還不足,宏觀政策要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宏觀杠桿率基本穩定,把握好穩增長與防風險的平衡。
財政政策方面,下半年將繼續維持“積極”取向,但力度會大于上半年。這包括地方政府新增債券發行提速,約3萬億元債券將在下半年完成發行,為地方補充“彈藥”,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等重大民生項目投資,以穩經濟補短板。超過5500億元減稅降費新政也將持續兌現,以減輕企業等市場主體負擔,激發市場活力。財政支出力度也將有所加大,以保民生,落實國家重大戰略任務。
貨幣政策方面,植信投資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好認為,二季度貨幣政策可能進一步回歸常態。目前,政策強調保持經濟在合理區間運行,對內要處理好恢復經濟與防范風險的關系,對外要防范外部沖擊,維護經濟大局總體平穩。因此,貨幣政策將進入一個相對平穩的觀察期。貨幣政策重心將繼續聚焦國內,操作保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流動維持合理寬裕,重點將關注基本面出現的邊際變化,更加強調政策的精準性和高效性。
王一鳴表示,在經濟常態化進程中,既要關注短期經濟恢復,也要關注長期增長動力的培育。要把握好政策調整的節奏和力度,更加注重跨周期設計和調節,既有效應對短期問題,也為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留出政策空間。政策操作上要提高前瞻性,特別是要防范美聯儲政策調整可能帶來的沖擊,做好應對預案。
在擴大內需的同時,也要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王一鳴認為,在增強科技自立自強能力、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推進數字化和綠色轉型等方面持續發力,培育新的增長點和經濟增長內生動力,為“十四五”時期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創造條件。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