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北京,記者 李婷)訊,近日,方正證券(601901,股吧)發布公告,根據北京一中院裁定及生效的重整計劃,方正證券控股股東擬變更為新方正集團。因債務問題方正集團在2020年開始走上重整之路,“新方正集團”正是方正集團重整后的產物。
根據公告,平安人壽或其下屬全資主體擬按照70%的比例受讓新方正集團73%-100%的股權,成為新方正集團的控股股東,中國平安(601318)作為平安人壽的控股股東,擬間接控制方正證券。方正證券實際控制人擬由北京大學變更為無實際控制人。
“平安的動作,為保險公司轉型提供了一個方向。”多位業內人士認為,平安如果擁有自己的醫療網絡,將可以大幅提升醫療資源對保險主業的協同,醫療資源是平安積極入主新方正集團的最大動力所在!笆袌銎毡檎J為,平安試圖打造‘中國版聯合健康’,從這個角度來看,平安未來估值或也將參考聯合健康。”
歷時5個月 重整進入實質性階段
方正集團由債務危機引發的重整歷時5個月就有了實質性進展。
2019年12月,方正集團發行的規模為20億的“19方正SCP002”超短融資券,由于流動資金緊張,違約未能按時完成兌付。
突發的債務危機讓市場嘩然,接下來危機并未好轉,2020年2月18日,方正集團公告收到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送達的通知,北京銀行(601169,股吧)以方正集團未能清償到期債務,且明顯不具備清償能力,但具有重整價值為由,申請法院對發行人進行重整。
據了解,方正集團為由北京大學投資設立的全國大型國有控股企業集團。作為曾經最優質的校辦企業之一,方正集團旗下不乏優質資產,例如包括北大資源、方正科技(600601,股吧)、中國高科(600730,股吧)、方正控股、方正證券、北大醫藥(000788,股吧)6家上市公司在內。
此次重整采用“出售式重整”的模式,即重整主體以除深圳方正微電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方正微電子)全部權益以外的保留資產出資設立新方正集團,再由投資者受讓新方正集團的股權。
7月5日,《北大方正集團等五家公司重整計劃(草案)》經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作出的民事裁定書依法批準并生效。這意味方正集團的重整有了實質性進展。方正集團旗下方正證券、北大醫藥同步公告,平安人壽擬成為“新方正集團”的控股股東,中國平安作為平安人壽的控股股東,將間接控制公司。這意味著,平安將一次拿下兩家上市公司的控制權。
兩大動因驅動平安積極入主方正
市場對于此次平安入主“新方正集團”表現出了積極態度。
一方面,新方正集團涉及醫療、金融、信息技術、教育、商貿及地產等業務,其中醫療健康是一直是核心優勢業務板塊。
依托于北京大學和北大醫學部,北大醫療集團擁有十余家醫療機構組成的醫療服務體系,總床位數逾萬張。其中北大國際醫院作為旗艦醫院擁有總核準床位1800 張,設有60 余個醫療臨床和醫技科室,是國內醫院信息系統最早達到美國醫療信息和管理系統學會7 級的醫院之一。
同時北大醫療集團還擁有北大醫信、北大醫藥和醫療產業園。北大醫信是國內醫療信息化第一梯隊的供應商,涉及智慧醫院、區域衛生、醫療+互聯網,有龐大的醫療健康數據。
多家券商分析師認為,這塊醫療資源是平安積極入主新方正集團的動力所在。
“金融是平安的現在時,醫療是平安的未來時!苯陙,中國平安持續在醫療板塊加碼,版圖已涵蓋平安好醫生、平安智慧醫療、平安醫?萍肌⑵桨踩藟酆宛B老險等12家主體。此次參與方正集團重整,平安將獲得最為稀缺且前沿的實體醫院資源,補足了市場認為的線下短板。
這樣一來,平安“保險+醫療”的優勢得到補充與夯實。平安的核心優勢在于極強的科技能力,可以有效整合醫療資源,醫療生態更為豐富完整的同時,也能更有效與保險主業形成協同,用醫療的高頻服務提升保險的低頻需求。參考美國的聯合健康,擁有自己的醫療網絡可以大幅提升醫療資源對保險主業的協同,這是未來保險公司轉型的一個方向。平安在試圖打造“中國版聯合健康”,從這個角度來看平安未來估值或需參考聯合健康,后者在美股市場股價一直表現良好。
另一方面,中國平安此次還間接控股了另一家上市公司方正證券,然而這與旗下另一家券商平安證券產生了同業競爭問題。根據《證券公司股權管理規定》,證券公司股東以及股東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參股證券公司的數量不得超過2家,其中控制證券公司的數量不得超過 1 家。
“一參一控”的要求使得市場普遍猜測,未來中國平安仍然要解決同業競爭問題,或合并方正證券與平安證券,或從方正證券股權架構中退出。有知情人士對財聯社記者透露,平安集團看中方正證券的營業部布局,認為能與平安證券形成互補,有利于平安證券發展財富管理業務。
目前方正證券的歸屬仍存較大不確定性。假設兩家券商合并,又以何種方式合并?市場也有多種猜測:是中國平安收購方正證券,再對兩家券商進行重組,還是分拆平安證券再注入方正證券?市場普遍認為,二者合并有利于平安證券板塊規模做大,或能發揮1+1>2的效應。
數據顯示,2020年方正證券營收75億元,在75家已披露券商中排名32名。具體到各業務,經紀業務2020年收入36.76億元,行業排名第12名;代銷金融產品收入3.21億元,行業排名第13名;投行業務收入6.39億元,行業排名第28名;資管收入2.33億元,行業排名24名;兩融業務收入16.13億元,行業排名第17名;證券投資收入3.91億元,行業排名第56名。
而平安旗下的平安證券2020年營收136億元,排名14名。兩家券商在經紀業務上均有良好的業務基礎,在該項指標排名中分位列第12和13位。
不同的是平安已經是成熟的金融服務平臺,而方正證券營業網點超過前者。截至2020年12月31日,方正證券的營業網點數量為347家,平安證券為55家。兩者若整合,在經紀業務上的優勢將得以強化。
華創券商測算,假設方正證券與平安證券整合,若不考慮抵消進行加總,2020 年兩者營業收入合計211.6 億元,位居上市券商行業第12;凈利潤51.49 億元,位居上市券商行業第13;凈資產合計738.58 億元,位居上市券商行業第10;各項業務收入也有較大優勢,經紀、資本中介、投行業務收入分別位列第3、第6、第8。
目前,平安集團在保險、銀行等業務上已經蓄積了強大的個人客戶服務優勢。平安的綜合金融優勢非常明顯,特別是銀行業務對于保險主業的反哺,已經成為平安業績的新亮點。2020年銀保渠道規模保費同比增長41.5%至91.97億元,同期平安銀行(000001,股吧)實現營業收入1535.4億元,同比增長11.3%。
今年一季度,平安私人銀行達標客戶6.25萬戶,同比增長32%;私行達標客戶AUM規模1.23萬億元,同比增長53%。在整合預期下,證券經紀業務最核心資產的C 端證券賬戶,有望進一步強化并充分發揮集團在個人客戶綜合金融服務上的能力,形成子公司之間更匹配的業務協同,繼續做大客戶體量、做實客戶資產。
投資業務或添新翼,綜合金融協同效應值得關注
入主方正證券背后,更多是平安對于綜合金融業務的長期思考。方正證券補充豐富了平安投資業務板塊,與平安證券一起協同,使得綜合金融板塊更強大。
一直以來,平安綜合金融經營模式為2.18億個人客戶和5.98億互聯網用戶提供金融生活產品及服務。在專注個人業務發展的同時,平安團體業務近年來發展迅速。2020年,團金業務融資規模同比增長69.7%,對公渠道綜合金融保費規模同比增長84.8%。截至2020年末,團體業務為個人業務提供資產余額達1.21萬億元;為保險資金配置提供資產余額達5190.22億元,2020年新增1479.06億元。
團體綜合金融業務指的是,指的匯聚銀行、基金、信托、保險、證券等項業務板塊多個產品,以“商行+投行+投資”的綜合模式服務全國性戰略客戶及區域性大客戶,以線上化方式服務小微客戶。
由于涉及多個業務板塊,綜合金融是平安體系最重要的標簽,該業務模式也稱得上是目前中國金融市場“獨一無二”的存在。
多位市場分析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平安發展綜合金融至今,對于自身的業務發展具有顯著優勢,也是其保持長期穩健業績表現的基本盤。中信非銀童成墩團隊指出,平安集團并購并壯大了平安銀行,已成功彌補了銀行這個稀缺的客戶入口,私行資產管理規模超過萬億,這將為未來反哺保險奠定客戶和資產基礎。保險線上化既需要流量,又需要人,平安電網銷中心正是“流量+人”的模式,表現最好的2018年對壽險新業務價值貢獻達到9%。可以說,綜合金融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平滑平安整體業績表現的作用,使得平安的收益一直相當穩健。
這一市場“孤品”的優勢在目前壽險改革攻堅、業務承壓的時期尤為凸顯,綜合金融開始對保險進行反哺。因此,綜合金融中投資業務板塊的強化,必將帶動更為顯著的新增長。
針對個人金融,客戶的金融需求是多維度的,一個來銀行貸款的客戶同時也可能存在資管、保險等各方面的需求。平安將集團內財產險、養老險、租賃、銀行小微等各類服務聚合在一起形成簡單產品系,更方便進行“1+N”的產品滲透。方正證券的強項在于其營業網點數量為347家,C端營業網點客戶的觸達更多,平安個人金融業務有望進一步增長。
針對團金業務,平安會把集團各個板塊的專家匯總到一起設計方案。比如航空公司有很多復雜投融的需求,包括發債、再融資、飛機保險,這些都需要匹配團金的金融產品;再比如平安收購招商港通遼寧港口項目,用險資出資,解決客戶資本金壓力,達成負債率要求,同時利用在基建領域的專業能力,與客戶主營業務產生全面協同,從金融到產業開展全面合作。“平安證券+方正證券”的強強聯合,使得證券業務綜合實力更強,綜合金融板塊也將獲得更強大的協同效應。
從過往平安銀行與深發展的整合經驗來看,多數市場人士表示,平安能夠處理好方正證券的問題!耙粋客戶、多種產品、一站式服務” 背后的綜合金融獨家優勢,加之完善豐富的醫療生態,“金融+生態”充分釋放協同效應,這或許才是平安長期布局的真正價值。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