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金葉子
[ 合肥近十幾年來的發展都踩準了節點,很好地把握了產業發展的規律和機遇。同時,有詳細研究和前瞻性謀劃,發展的主導產業相互之間形成合力,對上下游產業的帶動也很重要。 ]
科技創新是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長三角27城的創新驅動力呈現什么特點?
上海社會科學院長三角與長江經濟帶研究中心近日發布長三角城市群科技創新驅動力指數報告(2020)(下稱“報告”)。
報告顯示,長三角城市群27個城市的科技創新驅動力呈現出四個等級層次:第一層次是上海,為領軍城市;第二層次有南京、杭州、蘇州、合肥4個城市,為核心城市;第三層次有蕪湖、無錫、寧波、常州、南通、揚州、鎮江7個城市,為重點城市;第四層次共有15個城市。
報告顯示,2016至2020年,舟山的科技創新驅動力指數排名提升幅度最大,上升5位;蕪湖、馬鞍山等安徽城市的排名也有較大幅度提升;鹽城、臺州、金華等排名則有所下滑。
長三角城市群科技創新驅動力的空間分異特征表現在:一方面,上海、南京、合肥及其周邊城市形成科技創新驅動力高值連片區域;另一方面,圍繞上海或省會城市形成科技創新驅動力較強的上海-蘇州-南通、南京-鎮江-揚州-常州-無錫、合肥-蕪湖、杭州-寧波城市組團。
具體來看,上海在27個城市中處于龍頭地位,科技創新驅動力的綜合得分最高,在科技創新投入、科技創新載體、科技創新成果三個方面領軍。2020年上海研發強度達到4%,位居第一;研發人員規模總量超過29萬人。
對于四個核心城市南京、杭州、蘇州、合肥,和2016年的表現相差不大。而且這幾個城市在科技創新投入上具有核心實力,而且在科技創新載體上具有核心地位,并在科技創新產出上具有核心影響。
今年1月,南京發布《關于新發展階段全面建設創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這是南京連續第四年將“新年第一會”的主題定為“創新”,也連續四年發布市委“一號文件”支持創新發展。
蘇州2020年GDP突破2萬億元大關。蘇州“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增強發展新動能、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
對于杭州來說,強化科技自立自強、打造面向世界的創新策源地,是“十四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十三項重點任務的首要任務。
擁有中國科技大學、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一批科研機構的合肥,近年來發展快速。安徽省社科院經濟所研究員林斐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合肥近十幾年來的發展都踩準了節點,很好地把握了產業發展的規律和機遇。同時,有詳細研究和前瞻性謀劃,發展的主導產業相互之間形成合力,對上下游產業的帶動也很重要。
作為第三層次的重點城市,蕪湖、無錫、寧波、常州、南通、揚州、鎮江這七個城市交通條件良好,具備良好的高等教育基礎,在產業發展上已經擁有專業化的集聚優勢,并在科技創新的各個領域,既積極接收領軍城市和核心城市的對外輻射和溢出,又主動優化資源配置,大力改善科技創新的基礎條件。重點城市科技創新驅動力在結構上大多存在一些短板,但總體而言有較好的發展潛力。
今年年初,無錫發布了《太湖灣科技創新帶無錫高新區(新吳區)發展規劃(2021-2025年)》《無錫高新區(新吳區)太湖灣科創城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太湖灣科創城正式啟動建設。
對于2020年GDP破萬億元的南通,去年7月空鐵樞紐的建設已邁入新階段。根據《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南通新機場的明確定位是“上海國際航空樞紐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該市“十四五”規劃,加快構建以機場為核心,集航空、鐵路、公路為一體,高效銜接、功能完善的綜合交通樞紐,打造“軌道上的機場”,努力提升南通新機場在上海都市圈、長三角核心區的輻射功能,增強區域航空服務能力。
報告稱,第二層次城市得益于省會城市的優勢以及緊鄰上海的大都市圈優勢,是長三角城市群創新驅動發展的中流砥柱,并對周邊城市具有中心輻射作用;第三層次城市得益于產業集聚及其在產業創新上的布局,是長三角城市群創新驅動發展的后起之秀和潛在空間;第四層次城市的產業結構總體上比較傳統,農業仍有較大影響。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