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廣東省高度重視并支持深圳開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綜合改革試點工作。
先行先試的深圳,再獲更大的改革自主權。
近日,廣東省委、省政府《關于支持實施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綜合改革試點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正式發布。
《若干措施》從六個方面提出了22項支持事項,主要可分為三類:一是授權類,包括廣東省主動下放的口岸出入境證件簽發、類金融機構設立等省級權限等;二是不涉及授權、省層面可以創造條件給予支持的事項,包括深圳要求探索的開展國有土地使用權到期后續期制度改革等;三是支持深圳先行先試的事項,如開展新型知識產權法律保護試點等。
一直以來,廣東省高度重視并支持深圳開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綜合改革試點工作,高規格召開過全省的相關工作部署推進會,并以“省政府令”形式出臺《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將一批省級行政職權事項調整由廣州、深圳市實施的決定》,將117項省級行政職權事項調整由廣州、深圳市實施,其中涉及深圳市的事項共103項。
而此次《若干措施》的正式出臺,將是深圳獲得的又一重磅政策利好。
拓展數字人民幣應用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到2025年,深圳經濟實力、發展質量躋身全球城市前列,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到2035年,深圳高質量發展成為全國典范,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世界領先;到本世紀中葉,深圳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先進城市之林,成為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標桿城市。
創新,既是深圳過去創造巨大經濟奇跡的核心密碼,又將是深圳未來打造全球標桿城市的有力支撐。
此次的《若干措施》圍繞科技創新環境、制度、人才提出了具體措施,包括支持深圳完善科技創新環境制度,主要從優化創新資源管理、完善引才用才制度方面提出支持措施,如布局更多重點實驗室和基礎研究平臺,切塊下達非競爭性科研經費,支持部省市聯動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
此外,《若干措施》還提出,委托下放深圳口岸出入境證件簽發權限,實行更加開放的人才出入境管理制度和境外專業人才執業制度等。
曾任職深圳星河產業集團常務副總裁的閻鏡予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深圳要吸引更多的國際化企業、人才,最需要的是營造一種國際化的制度環境,包括通關制度等。
而在具體的產業領域,《若干措施》提出,支持深圳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其中包括拓展金融平臺和數字人民幣應用;支持發展數字貿易等。
去年10月,中辦、國辦印發的《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就曾提出,在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深圳下屬機構的基礎上成立金融科技創新平臺。支持開展數字人民幣內部封閉試點測試,推動數字人民幣的研發應用和國際合作。
數字人民幣應用是數字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突破口。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金融與現代產業研究所副所長余凌曲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一方面,數字人民幣適應經濟和金融數字化轉型發展趨勢,是數字金融和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數字人民幣相比實物貨幣及現有網絡支付手段,可以提高支付及其他金融業務的便捷性、安全性和防偽水平,從而為數字經濟、數字金融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深圳在不久前發布的“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提出,到2025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31%。
打造國際化營商環境
要持續推進創新發展,離不開良好的營商環境。《若干措施》提出,支持深圳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主要從完善市場環境、保護知識產權、完善行政管理體制和經濟特區立法方面提出支持措施,如支持依法降低商業秘密侵權行為刑事立案門檻,建設知識產權和科技成果產權交易平臺。
深圳市原副市長、哈工大(深圳)經管學院教授唐杰曾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保護知識產權方面,深圳應該是全國做得最好的城市之一,從20多年前開始,深圳全社會就逐漸形成產權保護的理念,保障創新者的積極性。
但放在全球視野下,深圳的知識產權保護還有待進一步與國際接軌。香港一位經濟觀察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有內地公司去海外收購,對方可能會提出,要以一家在香港注冊的公司名義去簽約,因為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香港的法律更加完善。
今年6月,深圳發布《2021年深化“放管服”改革 優化營商環境重點任務清單》,其中專門提出“建設知識產權保護高地”,包括建設國家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應對指導中心深圳分中心,建立海外糾紛案件預警、監控、響應機制,加強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應對指導;設立中國(深圳)知識產權仲裁中心,在知識產權仲裁員、調解專家互認互通等方面創新粵港澳合作機制等。
此次的《若干措施》還強調,支持制定放寬市場準入特別措施,試點破除市場準入隱性壁壘。
今年1月,中辦、國辦印發《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行動方案》,其中就提到,制定出臺海南自由貿易港、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放寬市場準入特別措施。
國家發展改革委體改司司長徐善長在4月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我們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事項盡管從151項到了123項,但還是偏多,社會上普遍期待我們不斷壓縮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有更多的行業領域放寬市場準入。選擇的幾個區域都是改革發展的基礎和條件比較好的、立足于國家重大戰略的區域,在這些地方選擇進行特別準入的措施,更有利于探索到改革突破的經驗,同時通過市場準入,更好地推動整個區域戰略目標的實現。
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博士后楊海波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深圳作為經濟特區和先行示范區,有必要在破除市場準入隱性壁壘中先行一步,在醫療衛生、金融領域、文化教育等領域做出有益探索,這既是深圳助力廣東打造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的需要,也是深圳深度參與全球競爭的需要,同時,深圳形成的經驗和模式也可以向其他地方推廣。
完善民生服務供給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提出,構建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體系,建成全覆蓋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實現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
如果說,過去深圳已經稱得上是經濟和創新發展的標兵城市,那么,在民生領域,深圳離“民生幸福標桿”還有著較大的差距。
平安證券曾有一份分析指出,從211大學數量和三甲醫院數量來看,深圳的教育和醫療短板非常顯著。提升教育醫療水平難以像招商引資那樣大規模一蹴而就,需要在引入制度上進行創新。
此次《若干措施》,就有不少完善民生服務供給體制方面的支持。譬如,在醫療方面,支持深圳開展國際前沿藥品、醫療器械臨床應用。
一般而言,國際前沿新藥進入國內需要經過層層審批,而深圳開展臨床應用,將有望為醫療服務業的發展起到有力的助推作用,并由此吸引和集聚醫療人才。
《若干措施》還提出,推動在省博士生招生指標分配上給予支持。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大學校長李清泉就指出,深圳高校普遍受到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生招生規模偏小的掣肘。
以深圳大學為例,2020年總科研經費超過了15億元,全校博士生導師也近400人,但只有170多個博士生招生指標。“這實際是一種浪費。”李清泉表示。
當前,盡管深圳的高等教育整體處在一個蓬勃發展期,但2020年深圳統計公報數據顯示,全市普通高等學校研究生教育招生1.08萬人,在校研究生2.28萬人。可供比較的是,2020年,北京研究生教育招生13.4萬人,在學研究生38.7萬人;上海招收全日制研究生6.33萬人,在校全日制研究生17.81萬人。
與北京、上海等高等教育強市相比,足見深圳在校研究生數量之少。如果在廣東省博士生招生指標分配上給予深圳一定的支持,未來,深圳本土培養的博士生人才規模將有望快速增長。
此外,《若干措施》還提出,支持深圳安居型商品房納入省共有產權住房體系。
2018年,廣東省住建廳發布《關于開展共有產權住房政策探索試點的通知》,提出在廣州、深圳、珠海、佛山、茂名5個城市先行探索試點共有產權住房政策。
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安居型商品房與共有產權房有一定的差異,前者是在土地出讓環節降低地價,并同步降低房價,后者則是購房人與政府按份共有房屋的產權。此次廣東省提出把深圳的安居型商品房納入省共有產權住房體系,深圳能夠更好地在全國大的住房保障體系下供應政策性住房,再做出自己的創新。
(作者:王帆 編輯:李艷霞)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