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今年首次降準正式實施。本次降準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不含已執行5%存款準備金率的金融機構),降準釋放長期資金約1萬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有市場聲音認為,上半年對經濟復蘇過于樂觀,此次全面降準是以防經濟出現下行。對此,近日京東科技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倒是不覺得經濟會出現下行,主要是融資成本還需要下行。此前國常會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都提及要降低融資成本,因此降準其實早有預期。”
如,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進一步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今年務必做到小微企業融資更便利、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此外,7月7日召開的國常會指出,針對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對企業生產經營的影響,要在堅持不搞大水漫灌的基礎上,保持貨幣政策穩定性、增強有效性,適時運用降準等貨幣政策工具,進一步加強金融對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支持,促進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
雖然市場對降準早有預期,但預料大概率是定向降準,而非全面降準。沈建光表示:“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情況較好,出口增長28.1%,總體來說情況還是不錯的。結果出乎意料的全面降準,所以對未來經濟形勢的判斷還是非常復雜的。”
當下全球進入了貨幣政策大放水的時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2021年美國財政赤字或高達3.4萬億美元,占GDP的15%。沈建光指出:“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是自1929年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但美國財政赤字占DDP僅5%左右。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美國財政赤字率大幅增長且急劇放水,但財政可持續性是增加了,沒有利率負擔。這與此前對經濟學的理解和經濟政策的把握完全不同。這樣的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下怎么判斷經濟形勢?不是非常優秀的經濟學家確實也很難做出很好的判斷。我們看到美國的通脹已經達到5%,美聯儲說沒關系,是暫時的。那么到底是不是暫時的呢?也不一定,最早的時候美聯儲說2022年以后才加息,現在說不對,2022年之前就要加息,所以判斷也在不斷改變。”
沈建光認為,伴隨著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愈發突出,經濟學的研究范疇和研究對象正在不斷拓展,這要求對研究方法進行創新,同時數字經濟產業的迅猛發展也呼喚著新的研究方法來滿足政府、大中型企業、金融機構、高校等不同機構的數字經濟研究觀測需求。
他坦言:“在科技公司做金融首席和在投行還是不一樣,當時我還是有一個想法,總結就是用人工智能、大數據這些科技的手段研究宏觀經濟。”在對經濟數據表、字段等進行專家設計的基礎上,基于業務專家團隊和大數據專家團隊的緊密協作,最新提出的“京東AI經濟學家”打造出JDT宏觀經濟與社會發展數據庫,內容包括:宏觀經濟,產業經濟,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特色數據等。不僅可以根據需要自動生成各類圖表,還可以生成報告供研究或決策參考。
回歸降準話題,沈建光表示,當下的全球經濟形勢對中國既有機會也有挑戰,此次全面降準并不意味著穩健貨幣政策取向的改變,只是微調。央行有關負責人也指出,此次降準是貨幣政策回歸常態后的常規操作,釋放的一部分資金將被金融機構用于歸還到期的中期借貸便利(MLF),還有一部分資金被金融機構用于彌補7月中下旬稅期高峰帶來的流動性缺口,增加金融機構的長期資金占比,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量仍將保持基本穩定。當前我國經濟穩中向好,央行堅持貨幣政策的穩定性、有效性,堅持正常貨幣政策,不搞大水漫灌。
(作者:邊萬莉 編輯:馬春園)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