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寶安(000009,股吧)到底是干啥的?這個問題困擾了筆者很多年,相信不管哪個投資者被問到這個問題時應該都沒辦法秒回答。
你說它是新能源汽車上游高科技企業,沒錯,但是人家還做痔瘡膏啊!你說它是中醫藥企業,也沒錯,但是人家還開發住宅啊!你又說它是開發商,還沒錯,但是人家也做投資買股票啊!
就是這么與眾不同,彪悍的人生無需解釋!
更彪悍的還有寶安的股價,從6月7號漲停到上周五,中國寶安已經翻了一倍多,只不過上周五隨著大盤調整,寶安也“拉稀”了,跌了5個多點。
貝特瑞撐起寶安“門面”?
一向不被資金看在眼里的寶安,股價能有如此表現,全賴其控股子公司貝特瑞生產鋰離子電池正負極材料,從而作為上游企業享受了新能源汽車的大行情。
自從收購貝特瑞,寶安便主要以高科技企業的身份自居,而貝特瑞也確實沒讓寶安失望。目前在新三板精選層中,貝特瑞是無可爭議的明星。2020年7月27日,貝特瑞成為首批暨深圳市第一家掛牌新三板精選層的企業,同時也是首批掛牌企業中,市值最高、融資金額最多并獲戰略投資者定格配售的企業。
作為新能源鋰電池上游端,布局正負極雙賽道的企業并不多,貝特瑞算是一個。貝特瑞的主營業務是負極材料,其次是正極材料,正極材料又分為磷酸鐵鋰材料與三元材料。自2013年起貝特瑞的負極材料出貨量已經連續7年位列全球第一,硅基負極將作為新型負極材料不斷創新,保持技術領先。作為國內最早量產硅基負極材料的企業之一,貝特瑞2020年硅基負極材料出貨量國內領先。根據第三方資訊機構出具的報告,2020年貝特瑞已經在負極材料出貨量躋身第一,超過之前的第一名璞泰來(603659,股吧)。
7月6日,貝特瑞發布公告,預計今年上半年實現歸母凈利潤7億元至7.5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18.61%至241.37%。
而同一天,中國寶安也發布2021年半年度業績預告,預計上半年凈利潤6.6—7.2億元,同比增長387.85%—432.2%。
所以,貝特瑞對寶安影響大嗎?
大!寶安自己在公告里說了,業績預增主要系高新技術行業凈利潤同比大幅增長、房地產項目二季度結算利潤以及處置股權取得較大投資收益。(高新技術行業被排到第一位)
但是,寶安還說,預計本報告期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約為2.5億元至3.2億元,非經常性損益項目主要由股權處置損益、政府補助、交易性金融資產損益構成。
沒了貝特瑞和馬應龍(600993,股吧)的寶安到底還剩下什么?
粗略計算,今年上半年非經常性損益給寶安帶來的業績貢獻大約在4億元左右,也就是說,寶安本身主營業務其實并不咋地,都是靠著股權處置,政府補助還有炒股票過活。
這種狀態其實在2020年年報里就很明顯。2020年,貝特瑞實現凈利潤4.88億元,而寶安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約6.6億元,比2019年增長119.75%,然而扣掉非經產性損益后,寶安2020年實際虧損2.16億元,比2019年虧損的5230萬翻了差不多4倍!
再來看2020年寶安非經產性損益的主要構成: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為5.12億;政府補助為1.958億;綜合投資收益5.65億,再加上其他項,2020年寶安非經常性損益合計約8.78億元。
還有個治痔瘡的馬應龍,寶安持股接近30%是第一大股東,但鑒于馬應龍業績表現并無太多亮眼之處,就不展開論述。除了貝特瑞和馬應龍,中國寶安其實是個開發商,只不過近些年寶安一直在剝離房地產相關資產,想要擺脫開發商的土身份,向著高科技企業的高大上名頭靠攏。
而2020年,房地產方面寶安實現銷售收入115,093.23萬元,同比下降56.14%;實現利潤總額13,790.82萬元,同比下降75.51%。報告期內,寶安集團完成了港寶置業100%股權、湖北寶安100%股權的轉讓工作,截至本報告披露日,恒通置地100%股權的轉讓工作也已完成。此外,寶安集團下屬子公司新疆寶安完成了其位于新疆庫爾勒市15號小區寶安江南城項目未開發的299.96畝住宅用地土地使用權的轉讓工作。
也就是說,真正屬于寶安自己的業務已經嚴重萎縮,只有靠“吸血”旗下子公司的利潤才能維持住那一份體面。寶安在2020年年報里指出,希望建立一個以新材料為主的高科技產業集團,只不過新材料也好,痔瘡膏也罷,都是子公司的業務,至于中國寶安自己其實并無太多競爭力可言。
多年前被置疑的股改:寶安曾被置疑低價出售國有資產
但對于老一輩投資者而言,提到中國寶安,印象最為深刻的并非其眾多題材和概念,而是十幾年前寶安的股權分置改革。2005—2007年A股迎來史上最猛烈的牛市,其根源便是時任證監會主席尚福林推進的股權分置改革。而當時作為國企的S深寶安A(中國寶安股票曾用名)則創下了股改時間最長的記錄。時間回到2002年9月,深圳市龍崗區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將其持有的富安控股100%的股權,按照95%和5%的比例,分別轉讓給兩家民營企業恒隆國際有限公司和中國匯富控股有限公司。此次轉讓的完成標志著母公司富安控股將變成民營企業,其所持S深寶安A的股權也將不再是“國有”性質。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當時龍崗區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轉讓總價121622689元計算,其轉讓的每股價格不到1.1元,而截至2020年9月30日寶安的每股凈資產為1.24元,也就是說,恒隆國際和匯富控股以低于每股凈資產的價格接手了國有資產。
恒隆國際和匯富控股這兩家公司事實上都是深寶安的子公司,也就是后來成為民營企業富國投資的控股子公司。截至2005年12月18日前,恒隆國際持股90%的控股股東為富國投資。據工商局注冊資料,匯富控股是深寶安1999年投資2879萬元(控股43.62%)成立的中國寶安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簡稱寶安控股)易名而來。
富國投資法人代表由曾任深寶安董事局副主席、現任深寶安監事長的邱仁初擔任。富國投資最初股東構成為:深圳市利必得投資有限公司(已注銷)、深寶安、深寶安機關工會。而后富國投資的股東分別變更為深圳萬安投資、深圳豐宜實業,以及包括深寶安管理層在內的11名自然人(共出資550萬元)。除了豐宜實業在深寶安公告中所公開承認的存在“自然人關聯”外,萬安投資的兩位高管麥偉成(董事)和門傳志(副總經理),曾分別是深寶安資產經營部和金融部員工,在深寶安的級別僅僅為科長或副科長。此外,控股深寶安的恒隆國際高管人員麥偉成、馬健駒,以及匯富控股法人代表鐘征宇,以前都是在深寶安負責金融和資本運作的中基層干部。
也就是說,當年深寶安管理團隊長期通過富國投資控制恒隆國際、匯富控股,并進而間接掌控深寶安長達3年多。因此,這筆當年的股權轉讓被不少人質疑是一場國有資產低價轉讓的管理層收購,也就是所謂的MBO,而MBO其實在2003年底被國務院國資委出臺相關文件暫停。
而上述股權轉讓當時僅僅獲得深圳市龍崗區人民政府的批準,但一直未曾得到國資委等有關主管部門的批復,因為該筆股權轉讓過于敏感,國資委于2006年年初深寶安發布股權分置改革說明書后開始對其進行調查,而這一查就查了近兩年。直到2007年12月18日,S深寶安A終于發布公告稱,已經收到國務院國資委批復,同意大股東所持公司股份性質變更為非國有股,從而一舉掃清了導致公司股改工作長期陷于停滯的主要障礙。
2002年的股權轉讓直到2006年才披露
然而外界對于深寶安的置疑并沒有因股改方案獲得國資委批復而消失,因為2002年發生在龍崗區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和恒隆國際以及匯富控股三方間的股權轉讓,深寶安直到2006年的股權分置改革說明書中才首次提及,已經造成了信息披露的嚴重滯后,對此,時任深寶安董秘的婁兵曾解釋稱,這可能涉及對法律法規的理解不同,當時發生變化時股份公司也沒注意,因為是股東的股東發生變化,后來發現后時間也已經過了,就沒有再發公告。可見當時的深寶安除了股改方案備受外界置疑,對于上市公司信披的及時性也沒有多少概念。
時間流逝,十幾年過去,曾經的國有企業如今早已是民營集團,曾經的優勢主業如今也僅剩點點,若不是靠著貝特瑞和馬應龍等相對優質資產的苦苦“供血”,中國寶安或許也早就淹沒在A股的歷史長河中。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