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周毅,編輯 周遠方】“以前老百姓(603883,股吧)家里面有電,但是空調開不起來、大功率電器轉不起來。電網改造之后,變壓器容量夠了、電壓也夠了,可以向你家里正常供電。你買的電器可以隨便用。”談及東蘭縣農村的巨大變化,南方電網廣西河池供電局副總經理龍文宇如是說。
觀察者網在跟隨中央網信辦、國務院國資委走訪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東蘭縣時了解到,在中國南方電網廣西電網公司的幫助下,當地農村地區不僅實現了從“用上電”到“用好電”、從“照明電”到“動力電”的變化,電網還越來越“聰明”,轉向數字化、信息化、自動化和互動化,這為當地村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巨變,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了動能。
2020年5月9日才脫貧摘帽的廣西東蘭縣,已經接入更智能的電網,穩定的電力基礎設施,也成為鄉村經濟發展的可靠保障。觀察者網就此話題和南方電網廣西電網公司、當地政府、企業和脫貧民眾進行了交流。
改造后的東蘭電網供電可靠性大幅提升,為鄉村振興注入可靠電動力 南方電網廣西電網公司供圖
智能農村電網,厲害在哪?
東蘭縣位于廣西西北部,地處東經107°5′—107°43′,北緯24°13′—24°51′之間,云貴高原南緣,紅水河中游。東蘭縣屬大石山區,生產環境惡劣,基礎設施落后。“看見屋,走到哭;望著山,走得癱。”這是當地百姓口耳相傳的順口溜,也是當地長期以來落后和貧困現狀的真實寫照。
作為東蘭縣對口幫扶單位,2013年以來,南方電網公司發揮行業優勢,加大對東蘭電網的投資建設力度;南方電網廣西電網公司精準規劃東蘭配網,翻山越嶺架線路,累計完成東蘭電網投資10.48億元,相當于再造了一個東蘭電網。一方面,這為當地民眾的生活用電提供了堅強保障;另外一方面,電網系統的更新升級,也為當地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勁賦能。
東蘭縣地理位置 國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天地圖”截圖
近年來,南方電網廣西電網公司以打造農村智能電網標桿和行業扶貧示范縣為目標,幫助東蘭當地建成一批配電自動化項目和101個智能臺區,東蘭智能電網運營監控平臺實現電網數據全景展現和實時監控,同步解決了東蘭縣農村電網重過載、低電壓等問題。
運行數據顯示,東蘭電網配電自動化覆蓋率快速提升至95%;東蘭電網故障平均停電時間從5小時/次大幅下降至1.5小時/次,故障隔離時間從4.25小時/次大幅下降至1分鐘/次。當地用電需求得到極大滿足。
據南方電網廣西東蘭供電局黨委書記韋建軍介紹,智能臺區項目是在農村配電變壓器安裝傳感設備、升級戶表集中器等新裝備,實現了重要節點溫度、電氣量以及用戶信息等數據的實時采集和監控。所獲取的農村配電網數據為后續農網大數據分析、制定更加合理的配電網運維方案奠定基礎。
“數據是電網的基礎。”韋建軍表示,通過深入分析東蘭智能臺區采集的大數據,從而精準識別用戶用電情況及故障的判斷,再結合低壓調壓器、三相不平衡調節裝置等新技術產品,保證電壓的穩定。
工作人員在進行電纜頭固定作業,護航東蘭縣企業正常用電 南方電網廣西電網公司供圖
廣西河池供電局副總經理龍文宇對觀察者網表示,衡量農村地區的電網夠不夠智能和現代化,要關注這幾個指標:供電可靠率、電壓合格率、戶均容量、故障率的下降、故障的自動感知、故障的快速切除和隔離能力,以及電網的快速恢復能力。東蘭縣在這一領域已經達到并超過了國家標準,行走在全國前列。
以電網系統的故障快速感知和切除為例。假設一條線路有10000名用戶,這個線路某一個節點有故障,按照原有處理技術,只能把整條線路停下來,進行搶修和維護,然后才能恢復。但是建成了智能電網系統后,情況大大不同。這條線路會被分成10段,即10個節點。電網系統會自動判斷故障在哪一個節點,并且將其隔離。其他9個節點在1分鐘乃至十幾秒內就會恢復供電。
值得補充的是,在故障發生后。電網系統會判斷其隔離的故障類型。電網系統就可以精準地派出更為合適的工作人員前往故障點,精準搶修維修,效率自然也提高了。電力系統故障是難免的,極端天氣和線路過載都可能會導致部分線路出現故障。快速識別-隔離-切除技術,本質上就是將損失降到最小,讓絕大多數用戶正常用電。
電網系統的關鍵在于“可靠”,但應用場景的不同會帶來差異。以電網的自愈功能為例,例如遭遇雷擊,智能電網會進行自動判斷,沒有問題才能繼續送電。但是即使是電網這樣的基礎建設,放眼全球各地,在農村地區很少會應用這樣的技術,因為投入和產出比放在這里,這筆費用在不少人看來是沒有必要的;客戶的重要性也不一樣:城區有大量企業和關鍵設施,輕微的停電都會造成巨大的破壞。
中國東蘭縣,這個曾經的貧困縣,卻早早擁有了城市般可靠的、現代化的、智慧的電網系統。一方面,這彌合了新時代中國農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數字化生活鴻溝;另外一方面,隨著鄉村產業發展,用電依賴型企業增加,對可靠電力基礎設施的需求已經與城市拉平。
東蘭供電局員工上門為當地養殖場服務 南方電網廣西電網公司供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