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 央視新聞
來 源丨21世紀經濟報道(ID:jjbd21)
作 者丨魏笑
編 輯丨徐旭
8月8日,第32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在東京閉幕。中國體育代表團表現出色,取得38枚金牌、32枚銀牌、18枚銅牌的優異成績,金牌數量、獎牌總量位居獎牌榜第二位。
奧運會既是展示國家競技體育綜合實力的窗口,又是帶動群眾體育發展,促進體育強國建設的重要助推器。
奧運會閉幕當天也是我國第十三個“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關乎全民健康,關乎國家未來。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體育工作,全面深入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和全民健身國家戰略,積極推進體育強國建設。日前,就在東京奧運會期間,國務院印發了《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計劃》),就促進全民健身更高水平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健身和健康需求提出了五年發展計劃。還明確提出到2025年,帶動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達到5萬億元的目標。
對此,北京體育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林顯鵬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實際上,自2015年我國體育產業增速在12%~14%以上,增速遠遠超過了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至2020年底,我國體育產業總規模已達三萬億,其每年凈增長至少達四千億,所以到2025年,我國體育產業的總規模達到五萬億是有把握的。
此外,北京體育大學教授李艷麗指出,《計劃》堅持問題導向,以人民為中心,提出了八項任務,對破解當前困擾全民健身發展的一些難題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舉措。
不過,雖然近年來出臺了很多利好體育產業發展的政策,但是我國從體育產業大國向體育產業強國邁進過程中仍存在諸多挑戰。
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
《計劃》提出要加大全民健身場地設施供給,具體涉及新建或改擴建2000個以上健身場地設施,補齊5000個以上鄉鎮(街道)全民健身場地器材,配建一批群眾滑冰場,數字化升級改造1000個以上公共體育場館等。
李艷麗指出,《計劃》的推出將使未來居民健身場地更充足,助推體育場館建設以及體育場館服務業的發展;此外,其能促進全民健身的廣泛普及,營造良好的全民健身氛圍,擴大健身人群,促進體育消費。
此外,《計劃》還提出要廣泛開展全民健身賽事活動,支持各地利用自身資源優勢培育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品牌,鼓勵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區域聯合打造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品牌,促進區域間全民健身協同發展。
在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方面,《計劃》提出,要優化產業結構,加快形成以健身休閑和競賽表演為龍頭、高端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的現代體育產業體系。推進體育產業數字化轉型,鼓勵體育企業“上云用數賦智”,推動數據賦能全產業鏈協同轉型。
針對推進體育產業數字化轉型,李艷麗建議,可以通過培養數字體育消費群體,培養數字人才等相應措施,加速推動體育產業數字化轉型。
在推進全民健身融合發展方面,《計劃》提出深化體教融合、推動體衛融合、促進體旅融合。針對體旅融合,北京大學國家體育產業研究基地秘書長、研究員何文義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旅游是人們常見的生活方式和娛樂休閑活動。從體旅融合的角度來看,是通過體育把人流集聚過來,通過旅游的業態如吃、住、行、游、購、娛,把體育產業價值轉化出來,來實現“1+1>2”的產業基礎。
林顯鵬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體育旅游主要可分為兩類,一是休閑度假類,二是戶外運動類。其中,戶外運動類主要包括山地運動、水上運動、冰雪運動以及高爾夫等。
林顯鵬指出,從歐美等發達國家體育產業發展的實踐經驗看,戶外運動是未來重要發展方向。值得一提的是,我國戶外運動資源豐富,因此我國發展體旅融合潛力巨大。據了解,我國湖泊、水庫面積達1072萬公頃,可開展多種水上運動;森林面積9491萬公頃,山地面積320萬公平方公里,可開展野營、登山、徒步旅行、冬季項目等活動;河流流域面積95.59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473萬平方公里,海岸帶面積28 萬平方公里,可開展游泳、劃船、沖浪、野營、沙灘排球等活動。
如何實現體育產業5萬億發展目標?
《計劃》提出到2025年帶動體育產業的總規模達到五萬億。
這個目標能實現嗎?對此,林顯鵬表示,這個目標完全能實現。“實際上,自2015年我國體育產業增速在12%~14%以上,增速遠遠超過了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至2020年底,我國體育產業總規模已達三萬億,其每年凈增長至少達四千億,所以到2025年,我國體育產業的總規模達到五萬億比較有把握。”
林顯鵬認為,我國體育產業已進入歷史新階段。2019年年底,我國體育產業的總規模已經達到2.94萬億,增加值為1.12萬億,占國民經濟增加值已超過1%。“我認為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躍進。因為據國際體育產業發展規律,一般而言,中等發達國家的體育產業增加值一般會占到整個國民經濟1%以上,目前我們已經達到了這樣的水平。”
此外,目前我國體育產業結構也在不斷優化中。“以前在體育產業中,體育用品業占比高達60%-70%,但到‘十三五’末期時,體育服務業占比已超過50%。因此,2025年末體育服務業占體育產業比例超過65%的目標完全能實現。”林顯鵬指出。
即使面臨新冠疫情常態化的挑戰,我們也可通過線上體育消費拉動體育產業增長。李艷麗表示,新冠疫情也會促進新興體育產業的發展,例電子競技,居家健身產業等,也會拉動居家所用的小型健身器械等需求的增長,促進體育消費。
林顯鵬表示,盡管近年來有很多利好體育產業的政策出臺,但目前我國體育產業發展也存在諸多挑戰。
一是政策問題。林顯鵬認為,政策問題是目前我國體育產業發展面臨的最大的問題。例在體旅融合發展過程中,盡管我國戶外運動潛力巨大,但相關的水資源和林地保護問題一直無法突破。因其不屬于國家體育總局管轄范圍,與其他部門協調困難,因此我國發展戶外運動挑戰較大。只有出臺相關政策促進多部門協調,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此外,我國財政稅收相關政策對體育產業對支持力度仍然不夠。“目前來看,盡管國務院46號文件及其它相關文件都提出在稅收政策方面給予體育產業一定優惠,但這些政策尚未真正落地,僅僅只是在一些意見和文件中提到,但最后都沒有落實。總體來看,與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比,財政對體育產業支持的力度遠遠不夠。”林顯鵬稱。
另外,林顯鵬指出,我國對體育產業投融資的支持力度同樣不夠。“實際上,我國體育產業是以小微企業為主導,但目前銀行普遍不愿意給小微企業投放貸款,同時抵押支持也不夠,這是目前面臨的很大問題。”
二是新冠疫情對體育產業的影響。林顯鵬表示,體育產業的一個巨大特點就是聚集,因此,未來疫情能否得到有效控制對體育產業發展至關重要。
李艷麗也提醒,在疫情常態化背景下,因體育場館不能大規模聚集人群,需要采取限流或空場等相關防護措施,進而影響體育場館服務業發展。此外,因近期疫情的反彈,國內部分地區的體育旅游按下了“暫停鍵”,給未來體育旅游產業發展帶來了沖擊。
三是目前我國居民體育有效消費的需求還沒有真正被撬動。“與歐美相比,我國人均的體育消費支出僅僅相當于美國的1/25,相當于歐盟國家十幾分之一,所以未來如果能有效地撬動居民的體育消費需求,才有可能真正的把體育產業做強做大。”林顯鵬表示。
本期編輯 陳思 實習生 彭雅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21世紀經濟報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