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節目最能夠引發觀眾的強烈催更,《典籍里的中國》必定榜上有名。
作為一檔大型文化節目,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傾力打造的《典籍里的中國》自春節期間在央視綜合頻道開播以來,獨特的「戲劇+影視化」模式讓觀眾沉浸式地感受到中國經典典籍的力量與偉大。不僅燃起了觀眾們對于經典典籍的興趣,還讓觀眾在超強的代入感中哭得淚眼婆娑。
雖然觀眾每期必破防,被虐得體無完膚,但并不妨礙在播出第一期《尚書》后,廣大網友便進入無限催更模式。
中華文化歷經千年所具有的宏大與廣博,以及其中包含的知識與價值富礦,都在《典籍里的中國》里被體現地淋漓盡致。
1號試圖拆解的是,這檔被全網安利的節目究竟有著怎樣的魅力?《典籍里的中國》究竟是如何突破文化類節目的天花板的?
1
一個來自家鄉的橘子,
透視屈原的熱愛與深情
任何一部典籍,都值得我們每個人花費一生常讀常新。因此,想要在90分鐘內完成對一部經典典籍的講述,最大可能地呈現其價值,可謂極大地考驗了節目組的想象力。
對此,《典籍里的中國》給出的答案是:從小切口來表達大情懷。
這個小切口,便是《楚辭》里的名篇《橘頌》,以及在節目里多次出現的橘子意象。
1號相信,許多觀眾看完《典籍里的中國·楚辭》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去翻閱《楚辭》里的《橘頌》!堕夙灐愤h不如《離騷》有著更加廣闊的知名度,但經過節目組的精心解讀,《橘頌》成為了我們了解屈原的一把鑰匙。對于屈原而言,《橘頌》是從他的生命中萌發出的一篇詩歌: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
一個橘子,串聯起了屈原跌宕起伏但又不屈不撓的一生,連接著他對楚國與人民的熱愛、他對「美政」政治理想的寄托、他對楚懷王讓人唏噓不已的君臣關系的糾葛以及他從未改變的赤誠的家國情懷。
橘子在本期節目里,一共出現了5次。
第1次出現橘子,其背后表達的是驚喜與感慨。
當舞臺劇開場后,撒貝寧為屈原帶來了兩千年后的家鄉特產,此時的屈原既開心,又瞬間往事涌上心頭。嘴上贊嘆「好像比我小時候吃的更甜!」,但心中的思緒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少年時期。
隨之而來的第2、第3、第4次出現橘子時,氣氛轉化為充滿希望的喜悅。
觀眾跟隨鏡頭見證了屈原的幼年、少年與青年時期。幼年時,他們只是兩個單純、愛吃橘子的孩子;少年時,他們已經躊躇滿志,立志復興楚國,讓曾經的六百里商於之地種滿楚國的橘樹;成年時,楚懷王看到屈原寫就的《橘頌》拍手稱快,詔令屈原擔任三閭大夫,君臣和諧、蒸蒸日上的景象似乎預示著美好的未來。
然而,在任左徒后促成合縱伐秦的高光時刻過后,舊貴族的反噬讓君臣之間的裂痕越來越深。最終,屈原遭到了兩次流放,政治理想淪為泡影。而不聽其勸阻的楚懷王在前往秦國會盟后,因不愿割讓土地被扣押軟禁,直至客死他鄉。楚國這個強盛的大國也戰敗割地,陷入國家衰落、生靈凋弊的困境之中。
在第5次,也是最后一次出現橘子的場景里,是無奈、悲憤、傷感、懷舊等眾多情緒匯聚而成的情緒爆點。
穿越生死之后的屈原與楚懷王再次相遇。楚懷王遺憾自己此生到最后并未回到楚國的土地,而屈原最大的遺憾則是未能勸阻楚懷王赴秦會盟。此刻,作為老戲骨的王洛勇老師用精湛的演技,將屈原復雜的內心活動體現在了吃橘子這個非常簡單的動作之上。
對國家的牽掛、對楚懷王的思念,讓屈原把所有的情緒都發泄到了手中的這個橘子上。當楚懷王黯然神傷離去后,屈原大口地吃著橘子,甚至連橘子皮都咽了下去。
撒貝寧詢問王洛勇為何吃掉橘子皮時,王洛勇表示:「屈原最大的遺憾,就是沒能勸楚懷王留在楚國,我在那個瞬間,發現橘子和橘子皮是一體的,和兩人童年時代的友誼是一體的。就是有那么一個瞬間,你真的是感受到把自己交給了這個人物」。
這近乎無法控制自己的進食動作,背后濃縮著的恰恰是屈原濃烈的家國情懷,是作為一個楚人對故土的熱愛與深情。
如酈波教授所說:「橘子不止是屈原和楚懷王共同成長經歷的一個見證,而且是屈原對那片土地、對那片土地上的人民的一種情感的隱喻,也是他對自身的一種期許」。
正是這個完全無法設計的戲和瞬間,才能夠將情感的濃度提煉到極致。雙眼含淚吃完柑橘的屈原,讓現場和屏幕前的觀眾都被擊中內心,瞬間破防,撒貝寧和主持人王嘉寧都看得熱淚盈眶。網友紛紛表示:「老戲骨的演技真摯炸裂,建議節目成為流量藝人的必修課!」
2
從竹簡上的《天問》到「天眼」里的宇宙,
演繹獨有的中國式浪漫
令人意外的是,《典籍里的中國·楚辭》戲劇開場出現的人物是號稱中國「天眼之父」的人民科學家南仁東,而非主角屈原。
在貴州大窩凼,南仁東與自己少年時的自己相遇。從小懷有「路曼曼(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信念的南仁東,支撐著他參與設計出「天眼」,探索百億光年外的微弱信號。
而隨著大幕的斗轉星移,時間仿佛倒退回了兩千多年前的楚國。此時已步履蹣跚的屈原同樣遇到了少年時的自己,發出了《天問》里的名句:「明明暗暗,惟時何為」。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圜則九重,孰營度之?」一個人提出了關于宇宙的疑問,一個人用一生在尋找答案。宇宙無窮,求索也無窮。
這樣極富想象力的隔空對話,瞬間讓《楚辭》這部經典典籍活了起來。「路曼曼(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為一條牽引兩者的繩索,它的意義便不再僅僅是一句經典詩句,而是節目組試圖連接歷史與當下的橋梁。
為了實現內容的創新升級,《典籍里的中國》給出的另一條創新方法論是:從個體思考去呼應當今時代。
它呼應的,是一種偉大的精神。
當屈原相繼在時空穿越之中遇到自己的父親,遇到舜、禹、商湯、周文王四位上古先賢,最后遇到與自己有同樣人生遭遇的殷賢大夫彭咸,他更是堅定了自己的信念與選擇。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與「路曼曼(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實際上構成了求索精神的一體兩面。
它呼應的,同樣是一份偉大的事業。
于是,屈原在《離騷》里的求索精神與在《天問》里對宇宙的叩問,在節目里有了一個更加具象但又浪漫的現實出口——中國人對宇宙的探索腳步以及轟轟烈烈的航天事業。中國式浪漫,沒想到早已在兩千年里的《楚辭》生根發芽。
如同「天問一號」的名字一般,敢于發出《天問》的背后是求索精神從兩千多年前的楚地在如今的中華大地熠熠生輝、生生不息。正如中國屈原學會名譽會長、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徐志嘯所說:「屈原大膽探索的求知精神,都蘊藏在了這一個一個的追問當中,氣勢磅礴,發人深思」。
而在對播出時間的考量中,節目組更是植入了一個小小的「彩蛋」。
播出《典籍里的中國·楚辭》的8月14日,恰恰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且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在一個重溫牛郎織女愛情故事、寄托人們美好情感想象的日子里,節目組為廣大觀眾帶來了屈原與中國航天科技(000901,股吧)事業共同帶來的硬核式浪漫。
在節目的最后,當撒貝寧帶領屈原穿越到今日的中國,當屈原相繼看見了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發射升空,以及今年6月17日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屈原激動得說道:「路曼曼(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看到了最浪漫的詩!我把詩寫在竹簡上,他們把詩寫在宇宙中!」
與其將對愛情的美好寄托附著與牛郎織女的相會,不如將對美好的熱愛與探索奉獻給浩瀚的宇宙與星空。這或許是央視精心排播下的深層用意。
3
「央爸」爆款出品秘籍,
是尋找文化類節目的「最大公約數」
即使斷更二月,被網友們調侃為「月更綜藝」,《典籍里的中國》的「破圈」效應可謂毋庸置疑。
截至到8月15日,微博#典籍里的中國#閱讀量超10.8億。在B站,每期節目都引發了「彈幕狂歡」。撒貝寧與王學圻飾演的司馬遷對拜場景,更是讓無數網友刷屏「請受炎黃子孫一拜!」。
而在用戶嚴苛挑剔的豆瓣,《典籍里的中國》在豆瓣的最高評分高達9.4分,成就今年綜藝口碑之最。
從《經典詠流傳》到如今的《典籍里的中國》,廣大網友驚呼:「央視爸爸找到了文化類節目的爆款密碼」。
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胡智鋒更是表示,《典籍里的中國》「以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為指導,以中國經典的典籍作為演繹對象,非常準確地傳遞出重大的、具有政治意義的內容,彰顯出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種自覺和自信。同時對于當代文化的塑造,特別是當代精神和價值的內涵的再造,以經典典籍的“雙創”,即創造性的轉化,創新性的發展來彰顯出鮮明的、具有時代意義的新文化(300336,股吧)內容」。
為何「央視出品」能夠快速成為文化類節目爆款的代名詞?在1號看來,其秘訣在于央視總是致力于從「大文化」的視角出發,去尋找文化類節目的「最大公約數」。
1.它致力于「呈現經典內容」。
無論《尚書》《天工開物》《史記》《本草綱目》《論語》《孫子兵法》還是本期的《楚辭》,它們都是構成中華文化傳統的最核心元素,都是流傳千百年的經典典籍,都是塑造中華民族國民性最重要的文化養分。
這些流傳千古的文化資源,恰是如《典籍里的中國》這樣的文化類節目的根本使命所在:挖掘、解讀并使之在當下的大眾傳播境況下得以被「重新發現」。
2.它始終「面向最廣大的圈層」。
當下,在日益快節奏的生活中,人們恰恰需要傳統文化這類能夠讓人慢下來思考與沉淀的內容。文化內容在傳播領域天然具有跨越年齡的破圈屬性,無論是孩子、已為人父母的中年人,亦或是熱衷于傳統文化的年輕人,他們都對文化類節目內容有著旺盛的需求。
因此,切中「經典內容」的脈搏,便能夠找到觸達「最大圈層」的道路。
3.它有賴于「有誠意的匠心制作」。
無論從制作、演員乃至知識考據方面,《典籍里的中國》可謂全方位樹立了新的高標準。
據悉,《典籍里的中國》節目組共設立了11個導演組,每一個導演組負責專門打磨一部典籍,至今已花費長達一年的時間。正是這樣的「慢工」才能催生出真正精致且經得起無數觀眾檢驗的「細活」。
以本期《楚辭》為例。為了能夠讓撒貝寧向屈原送上兩千多年后來自家鄉的柑橘,節目組在錄制前便與湖北秭歸當地取得聯系,并求證秭歸種植柑橘的歷史。正是這種對于舞臺呈現的嚴謹,使得跨越千里與千年的「故鄉之味」,給觀眾帶來了強烈的代入感與震撼感。
4.它始終堅持「傳播核心價值」。
正如《典籍里的中國》,無論講述的是何種典籍,都存在著兩條清晰的價值主線:中華民族赤誠熱烈的家國情懷,與中國人延綿五千年的求索與奮斗精神。這個「個體-家國」的敘事雙重奏伴隨著戲劇化的穿越形式,迸發出了強烈的情感濃度。
正是找到了表達與呈現文化類節目的「最大公約數」,以《典籍里的中國》為代表的「總臺出品」才能夠成就如今在文化類節目領域無可撼動的王者地位。
許多網友表示,「看完《典籍里的中國》,最大的敬意便是反手下單一本《尚書》」。不僅是《尚書》,1號相信,包括《史記》《論語》《孫子兵法》乃至本期節目里的《楚辭》都將隨著節目的熱播,迎來一批新的讀者,收獲一份新的傳承。
正如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所說,「《典籍里的中國》成功地把原有的綜藝節目的形態,以及知識普及節目的形態成功地、創造性的變成一種觀眾喜聞樂見,又對中國傳統文化懷有尊重之心、虔敬之心,又去認真發掘和探究的這樣一種電視文化的獨到路徑」。
從《典籍里的中國》去回歸到真正的典籍,這恰是《典籍里的中國》的最大意義所在。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傳媒1號。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