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章軻
[ 2020年10月,內蒙古自治區在北京公布首次開展的GEP核算結果:2015年,內蒙古GEP總值為3.94萬億元;到2019年,GEP總值達到4.48萬億元,增長了13.75%。 ]
一個新的考核指標——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正越來越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視,其核算體系的建立也正在被積極探索。
8月22日,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歐陽志云帶領的研究團隊建議,推動統計、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監督等管理部門建立基于GEP核算的生態保護與生態恢復成效評估機制,定期發布GEP核算報告,鼓勵地方實施GDP與GEP雙增長政策,讓GEP進規劃、進項目、進考核、進決策。
今年6月公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提出,“探索完善具有浙江特點的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應用體系”。此前《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也明確提出,要“探索實施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核算制度”。
聯合國統計委員會已將GEP納入最新的國際統計標準環境經濟核算體系——生態系統核算(SEEA-EA)中。有專家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十四五”或未來更長一段時間,GEP有望成為國家或地區高質量發展的風向標,成為與GDP同等重要的“指揮棒”。
多地開展GEP核算試點
先看幾個GEP核算的案例:
地處大興安嶺林區腹地的阿爾山市,森林、灌叢、草地、濕地與荒漠等自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巨大,是我國重要生態功能區與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2015年,該市與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達成合作協議,開始了GEP核算探索。結果顯示,2018年,阿爾山市GEP達到544.44億元,為當年該市GDP的31倍多。
2020年10月,內蒙古自治區在北京公布首次開展的GEP核算結果:2015年,內蒙古GEP總值為3.94萬億元;到2019年,GEP總值達到4.48萬億元,增長了13.75%。2019年內蒙古GEP是GDP的2.6倍,生態系統提供的調節服務產品總值居全國首位。
其中,物質產品總值為3125.30億元,占GEP總值的6.98%;調節服務產品總值為33727.90億元,占75.35%;文化服務產品總值為7907.55億元,占17.67%。
西藏是我國重要生態安全保障區,綠水青山的價值位居全國前列。根據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的核算結果,西藏自治區2010年和2015年GEP分別為68980.8億元和76591.3億元,是同期GDP的133倍和76倍,GEP總量和人均都位居全國前列。
其中,林芝市無論總量還是單位面積的GEP都位居西藏自治區第一。草地生態系統提供的GEP總量最大,占比為49.7%。墨脫縣、雙湖縣等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提供的GEP也位居前列。
青海祁連山(600720,股吧)區是國家冰川與水源涵養重點生態功能區,對維系甘肅河西綠洲和內蒙古西部綠洲的水源,阻隔西部荒漠生態系統侵入具有重要作用。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的核算結果顯示,2017年青海祁連山GEP是全國人均GEP的6.6倍,2011年~2017年GEP總量一直維持在GDP的10倍以上。青海祁連山區GEP主要分布在天峻縣和祁連縣,其年均GEP都在1000億元以上。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目前,全國范圍內已有貴州、青海、內蒙古等省區,以及浙江麗水市、江西撫州市、貴州黔東南州、四川甘孜州、吉林通化市、深圳鹽田區、云南普洱市等地開展了GEP核算試點,并探索核算結果的應用機制。
評估生態保護成效
2013年,歐陽志云與時任IUCN中國代表朱春全首次提出GEP概念,并將GEP定義為生態系統在特定時間內(通常為一年),為人類福祉和經濟社會提供的最終產品與服務(下稱“生態產品”)價值的總和。
“一個地區生態系統的改善與退化,直接影響其提供生態產品與服務的能力。”歐陽志云說,因此GEP核算可以用來評估生態保護成效。GEP升高,表明生態保護有成效;GEP下降,表明生態系統在退化,生態系統受到破壞。
歐陽志云表示,全國及各試點區GEP核算研究表明,現有生態環境監測數據基本上可以支持GEP核算;GEP可以反映一個地區的生態系統對當地居民和周邊地區的貢獻與生態效益;GEP變化可以反映一個地區的生態保護成效,以及發展和保護的協調關系;GEP核算結果可以為進一步開展生態產品現實機制研究,將生態產品的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效益提供依據。
除了上述研究團隊外,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帶領的研究團隊,也針對綠色GDP、GEP、經濟生態生產總值(GEEP)開展了多年的研究。
王金南介紹,自2014年以來,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等單位完成了2015年~2018年連續4年覆蓋31省區市的GEP和GEEP核算報告,以及2017年度的全球179個國家的GEP核算報告,編制了GEP核算技術指南,并在全國近20個省市縣開展了GEP和GEEP核算試點。
根據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估算,2015和2016年,全國GEP分別為70.6萬億元和76.7萬億元。
該研究團隊還發現,目前,我國生態產品的概念、范圍和價值的認識尚未統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通道還未打開,生態產品價值轉化不充分。在評估生態產品價值時,大多只考慮資源的天然價值和人工價值,補償資金核算主要依據財政支付能力,沒有完全體現生態系統服務價值。
有專家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與此前國家統計局、原環境保護部等開展的綠色GDP核算一樣,對于GEP核算,生態基礎好、保護有成效的城市和地方政府積極性高,生態和環境差的地方政府則唯恐避之不及。
應用體系建設正推進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截至目前,由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編制的《陸地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技術指南》《經濟生態生產總值(GEEP)核算技術指南(試用)》等均已完成。
深圳市已確立了GEP核算的制度體系,包括GEP核算規范、統計報表、GEP在線自動計算平臺等。
據深圳市生態環境局介紹,《深圳市GEP核算實施方案(試行)》規范了核算流程,確定每年核算結果于次年7月底前正式發布;《深圳市GEP核算技術規范》與聯合國統計局的生態系統核算(SEEA-EA)技術指南和國家GEP核算標準相互銜接,是我國首個高度城市化地區的GEP核算技術規范。
此外,《深圳市GEP核算統計報表制度(2019年度)》將200余項核算數據分解為生態系統監測、環境與氣象監測、社會經濟活動與定價、地理信息4類數據,數據來源涉及18個部門,是全國首份正式批準施行的GEP核算統計報表。
《深圳市GEP在線核算平臺》集成了部門數據報送、一鍵自動計算、任意定義核算范圍、結果展示分析等功能模塊,可實現數據在線填報和核算結果的一鍵生成。
國家發改委政策研究室介紹,作為全國首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市,浙江省麗水市也已經發布了《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指南》地方標準,開展了市、縣、鄉(鎮)、村四級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并推進了GEP“進規劃、進決策、進項目、進交易、進監測、進考核”的應用體系建設。
2020年1月20日,麗水市的遂昌農商行向全國首個完成村級GEP核算的遂昌縣大田村給予了6900萬元“生態貸”授信額度,并發放2700萬元貸款。2018年,大田村GEP約為1.6億元。
歐陽志云表示,GEP核算還是一個新的概念與方法,為使之成為一個有效政策工具,需要進一步加強理論和方法研究,尤其需要生態學與經濟學的合作,解決核算過程中面臨的生態產品與服務的類型界定不明確、價值屬性不清晰、供給者與消費者權益不明等問題。
同時,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生態資產評估方法,編制生態資產負債表,定期對生態資產進行評估。將GEP作為限制開發區域和生態脆弱地區的領導干部績效考核和離任審計指標。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