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客戶端8月24日電 據日經中文網24日報道,由于東南亞的新冠疫情蔓延,日本汽車零部件制造商紛紛被迫減產。半導體和車載電線工廠的開工受限,無法向大型汽車企業供應零部件。日本大發工業8月20日發布消息稱,8-9月日本國內的4家工廠最高將減產25%。豐田9月的全球產量將減少4成。亞洲樞紐生產基地的停滯已經帶來了廣泛影響。
報道稱,馬來西亞的單日新增感染人數已達到2萬以上,6月初全境采取了封城措施。在汽車和汽車零部件企業的工廠,出勤率一直被限制在10%,在一些主要州,長期處于無法進行實質性生產的狀態。
對于日本汽車行業來說,東南亞是生產基地的聚集地。據日本汽車零部件工業會統計,在日本各汽車零部件企業的海外生產基地中,東南亞占3成,數量最多。除了該地區之外,日本制造商還向日本、美國、中國等地供應利用東南亞廉價勞動力生產的零部件。不過,由于疫情擴大,情況發生巨大變化。
據報道,在越南,以南部胡志明市為中心,單日新增感染人數已超過1萬。據胡志明市的一家大型零部件企業透露,在新冠病毒流行的地區,開工的條件是“工廠隔離”,工人必須住在廠里。工人數量也需要控制在平時的3-5成左右,“開工率隨著出勤比例一同下降”。還出現了一有人感染就停產的例子。
線束工廠在捆扎電線的工序難以實現機械自動化。需要依靠使用人工的“人海戰術”。隨著疫情迅速蔓延,確保員工越來越難,各公司不得不減產。
報道稱,日本大型車燈企業小糸制作所從6月上旬到8月17日關閉了馬來西亞的工廠。雖然現在已復工,但該公司表示“由于汽車廠商的開工不穩定,因此今后的生產情況不明朗”。東麗及三菱化學等日本材料廠商也正在東南亞調整汽車零部件的生產。
此外,報道顯示,日本大型車企的零部件采購也變得越來越難。除了半導體緊缺外,從馬來西亞和越南的零部件采購也遇到困難。日本汽車零部件采用的是在東南亞多個國家建立工廠、不斷向全球供應零部件的體制。新冠疫情的威脅動搖了零部件的供應鏈。(中新經緯APP)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