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朱凱
昨日,上海印發《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十四五”規劃》。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吳清介紹了規劃編制的相關情況。吳清表示,在黨中央、國務院正確領導下,在國家金融管理部門等支持指導下,經過多年不懈努力,到2020年上海已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以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為下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根據《規劃》,到2025年,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能級顯著提升,服務全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作用進一步凸顯,人民幣金融資產配置和風險管理中心地位更加鞏固,全球資源配置功能明顯增強,為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國際金融中心奠定堅實基礎。
打造
“兩中心兩樞紐兩高地”
《規劃》提出了6個具體目標,即打造“兩中心、兩樞紐、兩高地”。“兩中心”指的是全球資產管理中心生態系統更加成熟,更好滿足國內外投資者資產配置和風險管理需求;金融科技中心全球競爭力明顯增強,助推城市數字化轉型。“兩樞紐”包括國際綠色金融樞紐地位基本確立,促進經濟社會綠色發展;人民幣跨境使用樞紐地位更加鞏固,“上海價格”國際影響力顯著擴大。“兩高地”即為國際金融人才高地加快構筑,金融人才創新活力不斷增強;金融營商環境高地更加凸顯,國際金融中心軟實力顯著提升。
證券時報·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發布的《2020中國內地省市金融競爭力排行榜》顯示,上海在經濟競爭力和資本活躍度兩大評價維度均拔得頭籌。今年上半年,上海實現金融業增加值3842.65億元,同比增長7.7%,位居全國之首。截至2020年末,總部設在上海的證券公司、基金公司和期貨公司數量分別有30家、59家和34家,均遙遙領先于其他城市。當前上海共有境內上市公司373家,僅次于北京排名全國第二位,2020年上海轄區營業部總交易額排名全國第一,資本市場活躍度高。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會計學教授、中國金融研究院副院長李峰認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目標需放在國際國內格局的大背景下進行考慮。目前,上海已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以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未來伴隨“雙循環”的發展格局以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的提高,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也應該被賦予新的內涵,“人民幣金融資產配置和風險管理中心地位更加鞏固,全球資源配置功能明顯增強”是這一內涵的具體體現。
發布會上,吳清強調,強化全球資源配置功能,是提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能級的重點。近年來,上海金融開放步伐不斷加快,國際交流合作持續深化。上海將加快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意見,率先探索資本項目可兌換的實施路徑,在臨港新片區開展外匯管理高水平開放試點,進一步加大金融開放力度。依據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制定浦東新區法規,為上海對接國際高標準的金融規則體系開展立法探索。同時,提升上海金融市場全球定價權和影響力,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示范效應,積極參與全球金融治理。
繼續推進
全球資管中心建設
發布會上接受記者提問時,上海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局長解冬說,近年來,上海持續加快推進金融科技中心建設,取得積極成效。在最新一期GFCI金融科技中心專項排名中,上海位居全球第二位。解冬說,“十四五”期間將依托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總體布局,更好推動金融科技發展,加快推進金融領域數字化轉型。同時推動在浦東設立國家級金融科技研究機構。開展資本市場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完善金融科技監管協同機制、風險防范機制。
解冬表示,下一步,上海將繼續加大全球資管中心建設,構建良好的資管行業發展生態系統,緊緊抓住對外開放深化和金融科技應用兩大發展機遇,加強金融法治、行業自律、政府服務這三項有力保障,重點培育資管行業“機構、產品、市場、人才”四大核心要素。
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副主任孫輝表示,“十四五”期間,在推進人民幣可自由使用方面,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將采取一些十分重要的舉措。例如,以原油、鐵礦石、糧食、橡膠等大宗商品以及在境外承包工程等重點領域,培育市場主體人民幣結算習慣,在重點領域、重點主體內實現人民幣跨境使用的重點突破。同時,優化政策環境,更好推動“本幣優先”理念落地。更好發揮自貿試驗區及臨港新片區試驗田作用,深入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
上海證監局局長兼上海稽查局局長程合紅指出,將按照中國證監會的統一部署要求,繼續大力發揮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創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作用,在提高發行融資數量和規模的同時,更加注重優化擬上市企業的質量和結構,通過加大監管執法力度,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充分發揮市場主體特別是中介機構的“看門人”作用,讓更多資本市場的“好鋼”用到支持服務上海科技創新和實體經濟發展的“刀刃”上。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