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吳斯旻
肥水也流外人田。新的學期,北京市教育系統將大面積、大比例促進干部教師輪崗交流。
作為全國“雙減”試點城市之一,北京備受關注。
8月17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市教委新聞發言人李奕在介紹“雙減”落地部署工作的新聞發布會上稱,新學期更多學校的老師將會跨校、跨學區流動。時隔8天,在25日召開的北京市教育“雙減”工作新聞發布會上,李奕進一步明確了上述大面積輪崗要求。
據北京某小學校長張黎回憶,在北京,干部、教師輪崗早已不是一件新鮮事,從推行至今,已超過10年。
張黎說,早前,教師輪崗以自愿為原則,往往出于個人發展、職住平衡等因素,通過內部交流競聘等形式實現,所以選擇輪崗的師資有限,鮮有骨干力量流動,且往往難以覆蓋到師資力量較弱的學校。
“新規出臺,意味著教育輪崗走向制度化、常態化!睆埨鑼Φ谝回斀浻浾弑硎。
互聯網教育專家、素履咨詢創始人郁苗對第一財經表示,此次北京推行的“教師輪崗”力度空前,并摸索出了一套新理念和新模式。從深入實現基礎教育階段的教育公平來看,有利于提升完善校際間、學區間、區域內的教育均衡化水平,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回應北京“雙減”文件中提升校內教學質量的要求。
推行超過10年
“雙減”之下,為促進教育資源均等化水平提升、推動教育供給側改革,多地相繼提出新學期將開始推動教師輪崗。在此背景下,“教師輪崗”推行力度如何、是否涉及跨區域、如何衡量成效成為社會關切。
根據8月18日公布的《北京市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措施》,為提升校內教學質量,推進優質均衡發展,積極開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創建工作,持續深化集團辦學、學區制管理,促進教育全要素有序流動,努力實現教學、隊伍、資源的全區域統籌。
在上述 “雙減”工作新聞發布會上,李奕進一步明確,將大面積、大比例促進干部教師輪崗交流。
同時,針對此前各地探索學校教育改革、推動公辦!敖處熭啀彙钡耐措y點,北京還規范了干部教師交流輪崗的形式、類型和交流周期,并細化了教師激勵政策和成效評估方式。
“教師輪崗”因“雙減”落地而備受關注,但其卻非為“雙減”政策而創設,根據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建立健全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和校長流動機制。同年,北京市教師新學年開始進行區域內輪崗。
2016年,北京教委會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指導意見》。對于交流輪崗對象,該份文件也明確,凡男55周歲、女50周歲以下,在同一所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任職滿6年的正、副校長原則上應進行交流輪崗;凡男50周歲、女45周歲以下,且在同一所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連續工作6年及以上的教師,原則上均應進行交流輪崗。城鎮學校每學年教師交流輪崗的比例一般不低于符合交流輪崗條件教師總數的10%,其中校級及以上骨干教師交流輪崗應不低于交流總數的20%。
現在的政策則大幅提升了比例,全面推開交流輪崗。
在北京2021年秋季開學的干部教師交流輪崗的新規中,上述文件中有關“校長教師滿6年原則上就要交流輪崗”的規定被再次提及。
據李奕25日介紹,交流輪崗的對象是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校長(干部)教師。凡是距離退休時間超過5年且在同一所學校任職滿6年的正、副校長,凡是距離退休時間超過5年的,并且在同一所學校連續工作6年及以上的在編在崗教師,原則上均應進行交流輪崗。
據了解,目前,北京市已將東城區和密云區作為試點地區,先行開展工作。而上述兩區,在交流輪崗的比例、數量上提出較高標準。
其中,東城區提出,充分發揮教育集團、優質學校優秀人才的引領帶動作用,2021年實現干部教師交流輪崗不少于2000人。力爭用三年時間,實現東城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干部教師100%交流輪崗;而密云區則提出,2021年學年度,區內的校長城鄉流動比例達到55%。
按照北京市教委的規劃,下一步,北京市將有計劃地逐步擴大試點,在2021年年底之前,再啟動六個區的干部教師輪崗交流試點。
工資待遇予以適當傾斜
教師輪崗交流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化的重要舉措,旨在實現“有質量的教育公平”,但由于輪崗形式不明確、輪崗教師責任心不足、管理體系不完備以及成效評估體系不健全等因素,往往難以實現“高質量”。為此,北京列出一攬子落地細則。
從交流的主要形式來看,北京將新學期的干部教師交流輪崗分為“三個維度”“兩種類型”。
所謂“三個維度”,即區域內校長交流輪換、骨干教師均衡配置、普通教師派位輪崗。
所謂“兩種類型”,即城區和遠郊區兩類。在城區,完善學區(教育集團)改革,著力推進跨學區(教育集團)交流輪崗。在推進學區(教育集團等)內校際間師資均衡配置基礎上,重點推進全區范圍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交流輪換,區級以上骨干教師均衡配置,普通教師派位輪崗;在遠郊區,全面推進交流輪崗。在全區范圍內,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校長交流輪換,區級以上骨干教師均衡配置,普通教師派位輪崗。
不過,張黎對此提出了擔憂。她認為,當輪崗教師經分配,不得不進行跨學區等形式的遠距離輪崗時,除了通勤成本提升外,也影響工作的心態和效率。
郁苗也表示,對于管理崗而言,當管理者進入一個新單位,需要對單位內人事、行政、業務等方面有一個熟悉、了解的過程,如果時間過短,則將造成管理的人浮于事,乃至缺位;對于教師崗而言,當處于頻繁輪崗的狀態后,其會減少集體歸屬感和身在重點學校的職業自豪感!皫熒ズ弦残枰獣r間!庇裘缯f。
為適應學生教育周期,保持教育供給的持續性和穩定性,李奕表示,干部教師的交流要以最基本的教育周期為單位,比如以學期、學段為周期,制定1~2年,乃至更長時間的輪崗期。“最好以孩子的一個成長周期為單位,比如按照低年級、高年級學段等。”
家長走出“擇校焦慮”?
當好老師變成了“走馬燈”,家長在擇校時是不是就會變得佛系呢?事實上,師資并非家長關注的唯一因素。
一名海淀區某重點小學學生家長對第一財經表示,教育需要一個圈子,重要的是人際關系,老師、學生、社會之間的聯系,只要優質學校的學習氛圍在短時間內仍占據優勢,名校就依然存在。“相同的老師,不同的學生和教學風氣,也是不同的教育。”
郁苗告訴第一財經,從理論上,讓師資均衡配置,就是讓更多孩子得以接觸到優秀教師、優質課堂,這已經從數量和質量上體現了“公平”,也是對居高不下的“學區房”價格的釜底抽薪,保護了大多數人的經濟利益,減輕了部分家庭的經濟負擔和心理焦慮。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也對第一財經表示,從治理的角度來看,推動教育供給側改革,逐步實現教育資源的分配公平、提高公立學校的教學質量和均衡化水平,是抑制家長“擇校焦慮”的重要抓手。在此基礎上,還需建立起教師輪崗的常態化交流機制,讓“教師輪崗”真正得以落地,并更加注重“教師輪崗”后的質量檢驗。
“最終檢驗該項工作成果的,不是輪崗師資比例、教師名頭,而是孩子的實際獲得和家長對學校培養質量的滿意度。”李奕稱,把老師優質的教學經驗流轉、固化到每一個學生身上,是最起碼的要求。
。☉茉L者要求,張黎為化名)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