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近90年的天橋,如今已找到準確的空間位置。近日,記者從北京市測繪設計研究院獲悉,隨著北京中軸線申遺工作持續推進,天橋原址位置已基本確認。此次探測成果將作為專題資料存入申遺檔案,對于準確復原天橋遺跡、豐富南中軸線的遺產點具有重要價值。
景觀橋不在遺址原位
北京中軸線,北起鐘鼓樓,經過景山、故宮、天安門廣場、正陽門,南至永定門,貫穿老城南北。史料記載,天橋是明清帝王前往天壇祭天時的必經之路,因此得名。清末年間,天橋還發展出獨特的市井文化,成為老北京特色風俗民情的代表區域之一。
自上世紀20年代起,經歷了龍須溝明渠改暗溝、修建有軌電車、道路拓寬等工程后,天橋最終在1934年被拆除,從此“有名無實”。
“在天橋南大街的綠化帶正中,不是有一座石拱橋嗎?”年輕的市民有此疑惑。事實上,這座于2013年復建的青白石拱橋是歷史文化景觀橋,并不在遺址原位,景觀天橋在原址以南約40米處,主要是考慮到交通壓力、建設成本。景觀橋和仿制的雙碑共同構成了天橋歷史文化景觀廣場,喚起人們的記憶與鄉愁。
景觀天橋現狀
天橋的大致位置在如今天橋南大街北口、前門大街南口、天壇路西口和永安路東口四條交通要道的匯合處。能否定位出準確的天橋原址?市測繪院副院長陳品祥在2008年以前就做過相關探索,也是此次天橋遺址探究項目的帶頭人。“以當時的技術水平而言,精度只能達到10米左右,準確對天橋原址進行定位是遠遠不夠的。”陳品祥介紹,隨著北京中軸線申遺的持續推進,中軸線的相關研究和價值挖掘也不斷深入。
一橫一縱定位天橋原址
受市文物局委托,市測繪院今年啟動原址定位探究工作。
根據檔案記載,天橋坐落在龍須溝上。因此,首先需要對龍須溝的原址進行定位。據了解,自上世紀30年代從明渠改為暗溝后,龍須溝“潛行”地下,隨著城市變遷、市政道路修建等已發生較大變化,很難從現狀中找到當時的位置;加之該區域地下管線密集,找到舊的管線十分不易。
“我們專門調取了1971年管線普查的圖紙檔案,根據檔案中管線的修建年代初步判斷哪條管線是龍須溝。”市測繪院核心區專班張翼然博士介紹,把地下管線圖紙檔案與上世紀50年代的歷史影像圖疊加后,可以基本確定龍須溝的位置。通過龍須溝確定天橋的南北方向,中軸線確定天橋東西方向,一橫一縱兩條線相交的點,就是天橋原址的準確方位。
工作人員對天橋外業管線進行調查
這一考證能否與實際情況相印證?今年5月,市測繪院開展了天橋地區的地下排水管線調查。專業測繪三分院工程師吳佶一行在劃定范圍內打開了近百個井蓋,通過儀器進行井下探測。經實測,天橋地區目前有位置相近的3條東西方向的雨污水管線, “從井下探測的整體情況看,從其中一條管線的修筑材料、形態、新舊特征等多方面判斷,這條管線更符合當年的修筑技術和條件,是龍須溝水系。”吳佶說。
至此,天橋原址的位置可以基本確認,在現天橋景觀以北40米處。
三維測繪提供數據保障
中軸線是北京城市空間布局的核心,也是歷次城市規劃中保護和發展的重點。市測繪院黨委書記劉虹介紹,市測繪院已組建首都功能核心區工作專班和橙色工匠實戰隊, 由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楊伯鋼和大國工匠武潤澤領銜,開展包括中軸線申遺在內的核心區測繪地理信息服務。
在此次探究天橋原址的過程中,市測繪院還首次確定了中軸線的空間方位,明確了參與申遺的遺產點空間分布,利用VR技術開展了中軸線消失節點,如北上門、地安門等的位置探測和三維復現工作。
“借助衛星定位等現代技術手段,我們測繪了位于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筑物遺產點空間位置,經過對數據擬合計算,得到了測繪意義上的中軸線的空間方位。”基礎測繪一分院院長王攀解釋,中軸線是南北方向最重要的參照系,它的準確方位也能夠對天橋原址位置進行進一步的驗證和確認。
26日,市測繪院技術人員前往先農壇,開啟了中軸線實景三維測繪的序幕。已在天安門地區應用的基礎設施三維立體實景信息庫技術,有望應用于中軸線歷史文化資源的管理、監測、保護和展示等工作中,促進中軸線遺產的科學管理,為中軸線申遺、核心區控規實施提供空間數據保障。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