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注Stem就是押注可再生能源的未來。
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生產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電池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這一趨勢對能源存儲供應商Stem (STEM)來說是個好消息。
20年前,可再生能源僅占美國能源產量的10%,如今這一比重已經升至20%。在美國和其他國家逐步淘汰化石燃料、轉而采用更環保的替代能源之際,這一比重會繼續上升。
拜登政府希望到2035年實現100%無碳發電的目標,但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公用事業公司需要大量高容量電池來存儲風力渦輪機和太陽能(000591,股吧)板產生的能量,以便在不刮風和沒有陽光照射時分配電力。
這正是Stem擅長的領域。這家總部設在舊金山的公司為公用事業公司和工業公司安裝大型電池陣列,同時銷售管理這些電池的軟件。
Stem體量不大,市值約為28億美元。2021年4月份與Star Peak Energy Transition合并以來,Stem的股價暴跌了20%至近期的21.34美元。不過,Stem已經獲得了幾十家公用事業公司客戶,并部署了900多個系統,這些系統加起來可以生產一千兆瓦時的電力,足夠為100個家庭提供一年的電力。押注Stem就是押注可再生能源的未來。
Stem (STEM / NYSE)
資料來源:彭博
Stem不生產電池,而且理由很充分。用于商業儲能的鋰離子電池已經成為了一種商品,這個市場由少數幾家巨頭主導,包括LG化學(05190.韓國)和寧德時代(300750,股吧)(300750)。
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分析師瑪伊普·曼德洛(Maheep Mandloi)說,儲能電池陣列可以取代許多公用事業公司為滿足需求高峰所需的造價高昂的天然氣發電廠。他指出,這種轉變已經進行了好幾年。舉例來說,2020年澳大利亞從特斯拉(TSLA)手中購買了一個巨型儲能電池陣列,用于存儲該國電力匱乏地區的大型風力發電場的電力。
由于電價每天都在變化,工業公司通常根據每個月達到的最高價格支付電費。電池成本的下降促使許多公司安裝了具有電力存儲能力的太陽能系統,后者可以替代一些電力公司產的電,特別是在使用量達到高峰的時候。
使用可再生能源和儲能電池來替代公用事業公司生產的能源的做法是一種節能措施。Stem安裝電池,并提供使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的軟件,通過在電池電源、現場發電和電網電源之間自動切換來優化電池性能。Stem首席執行官約翰·卡林頓(John Carrington)說:“工業公司最高可以節省30%的成本。”
如果拜登發展綠色能源的計劃會為安裝儲能電池實施稅收優惠,那么Stem的股票將有望受益。拜登的這項計劃旨在鼓勵人們購買太陽能系統,類似之前推出的電動車稅收優惠政策。未來幾個月,電力行業將向聯邦政策提出稅收支持的請求。
不過就算沒有稅收優惠,Stem的股票看也依然很有吸引力。曼德洛給予該股“跑贏大盤”的評級,主要原因是Stem在節能市場占據高達30%的市場份額。在這一市場上,Stem的競爭對手是Enel Group (ENEL.意大利)旗下的Enel X等公司,在能源軟件領域的競爭對手是AutoGrid。
2021年第二季度,Stem的銷售額為1900萬美元,預計2021年全年銷售額將達到1.47億美元,高于2020年的約3600萬美元。來自工業公司的業務占Stem所有業務的大部分,剩余業務面向的是公用事業公司和其他發電公司。
Stem的2022年市售率(EV/Sales)為8倍,看起來不便宜,但預計2022年該公司銷售額將增長一倍以上,達到3.15億美元。相比之下,羅素1000成長股指數按2022年預期銷售額計算的市售率為4倍,但預計銷售額同比增幅僅在9%左右。此外,Stem還坐擁4.75億美元現金,是該公司2021年4月通過與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tar Peak合并后上市獲得的。
曼德洛預計,Stem的儲能電池陣列發貨量將以平均每年48%的速度增長。他說,到2030年,該公司每年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Ebitda)將達到7.57億美元。曼德洛給出的目標價為48美元,是8月20日收盤價的一倍多,按2023年預期Ebitda計算的市盈率為28倍,相比之下,另一家可再生能源公司Enphase Energy (ENPH)的市盈率為35倍。
潛在的回報也伴隨著風險,Stem就面臨不少風險。首先,該公司最早要到2022年才能盈利;其次,如果電動車銷量激增,電力公司需要的電池供應可能會受到限制;第三,市場競爭會越來越激烈。
大部分風險可能已經在Stem與Star Peak合并后的股價下跌中被消化。Stem坐擁的4.75億美元現金可以幫助該公司維持運營,直到開始創造現金流。
“必須保證資產負債表的健康,”首席執行官卡林頓說,“一些不看好我們的人說:‘20年后Stem還會繼續存在嗎?’”卡林頓表示,自從Stem新增不少現金后,該公司的業務咨詢量開始增多。如果Stem的股票也開始像這樣獲得青睞,投資者不要感到過于意外。
文 |《巴倫周刊》撰稿人阿爾·魯特(Al Root)
編輯 | 郭力群
翻譯 | 小彩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巴倫。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