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金葉子
數字經濟的發展再次被提至重要高度。
據新華社,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18日下午就推動我國數字經濟健康發展進行第三十四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要站在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高度,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發展安全兩件大事,充分發揮海量數據(603138,股吧)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
習近平強調,發展數字經濟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一是數字經濟健康發展有利于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數字技術、數字經濟可以推動各類資源要素快捷流動、各類市場主體加速融合,幫助市場主體重構組織模式,實現跨界發展,打破時空限制,延伸產業鏈條,暢通國內外經濟循環。二是數字經濟健康發展有利于推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數字經濟具有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廣覆蓋性,不僅是新的經濟增長點,而且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支點,可以成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引擎。三是數字經濟健康發展有利于推動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當今時代,數字技術、數字經濟是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先機,是新一輪國際競爭重點領域,我們要抓住先機、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
相關機構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顯示,2020年,在疫情沖擊和全球經濟下行疊加影響下,我國數字經濟依然保持9.7%的高位增長,是同期GDP名義增速的3.2倍多。在數字經濟內部結構中,產業數字化對數字經濟的主導地位進一步鞏固,數字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截至目前,中國各省份已經基本出臺了數字經濟專項政策。
數字經濟成為全球經濟發展新引擎
近年來,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加速創新,日益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數字經濟發展速度之快、輻射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
習近平指出,要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牽住自主創新這個“牛鼻子”,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新型舉國體制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提高數字技術基礎研發能力,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盡快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把發展數字經濟自主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疫情發生以來,數字經濟不僅在助力疫情防控、帶動經濟復蘇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前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1》顯示,2020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9.2萬億元,占GDP比重達38.6%,保持9.7%的高位增長速度,成為穩定經濟增長的關鍵動力。
從全球創新格局來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總干事鄧鴻森談及今年的全球創新指數(GII)時表示:“今年的全球創新指數表明,盡管新冠肺炎疫情對生活和生計造成了巨大影響,但許多部門都展現出驚人的韌性——特別是那些注重數字化、技術和創新的部門。”
今年7月,工信部部長肖亞慶在一篇署名文章中表示,數字化轉型已不是“選擇題”,而是關乎生存和長遠發展的“必修課”。
數字經濟發展下一步具體有何重點?肖亞慶在國新辦9月份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接下來將圍繞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推進數字產業化、大力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營造良好的發展生態來布局數字經濟的發展。
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
當前,數字經濟發展勢頭依然十分強勁,與實體經濟融合提速。
肖亞慶在9月表示,大力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這對制造業來講是重大機遇。將統籌抓好智能制造工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和中小企業數字賦能行動,推動行業龍頭企業集成應用創新、中小型制造企業數字化普及應用、產業園區數字化轉型、產業鏈供應鏈數字化升級,讓數字技術更好賦能大中小企業,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彈性。
而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離不開5G、 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等新基建布局。
在9月6日舉行的2021中國國際數字經濟博覽會上,國務院副總理劉鶴談到如何發展數字經濟時指出,要善于創造軟環境,持續完善法治環境,適度超前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優化資源和服務供給,保護公平競爭,反對壟斷。
上海新興信息通信技術應用研究院首席專家賀仁龍對第一財經表示,數字化轉型正給雙循環提供數字協同樞紐和基石,新基建是數字化轉型的載體和底座,尤其作為數字基礎設施需要適度超前建設。另外,制造業客觀上加速產業鏈供應鏈整合和協同,同時,產業數字化轉型步入深水區,全產業鏈深度數字化轉型的創新平臺與模式逐步呈現。
賀仁龍認為,制造業轉型需關注兩大方向:一方面,“十四五”期間,制約制造業各方面的卡脖子技術逐步突破,實現產業鏈供應鏈的保鏈固鏈擴鏈;另一方面,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重心在于破解工業機理,解決工業機理的數字化知識化產品化,特別是工業軟件、工業APP等關鍵技術的突破與推廣。
根據工信部數據,在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我國建成全球最大的光纖和4G網絡,到8月底,5G終端連接數近4.2億。在電子信息產業、信息通信業發展方面,到去年,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營業收入達到12.1萬億元,軟件業務收入達到8.2萬億元,電信業務收入達到1.4萬億元,這些數字和2012年比,分別是2012年的1.72倍、3.27倍、1.26倍。在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面,到6月底,制造業重點領域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分別達53.7%和73.7%。
完善數據治理
在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的同時,我國也在完善數據治理工作。
習近平指出,要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健全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完善體制機制,提高我國數字經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要完善主管部門、監管機構職責,分工合作、相互配合。要改進提高監管技術和手段,把監管和治理貫穿創新、生產、經營、投資全過程。要明確平臺企業主體責任和義務,建設行業自律機制。要開展社會監督、媒體監督、公眾監督,形成監督合力。要完善國家安全制度體系。要加強數字經濟發展的理論研究,就涉及數字技術和數字經濟發展的問題提出對策建議。要積極參與數字經濟國際合作,主動參與國際組織數字經濟議題談判,開展雙多邊數字治理合作,維護和完善多邊數字經濟治理機制,及時提出中國方案,發出中國聲音。
作為我國第一部有關數據安全的專門法律,《數據安全法》于9月1日起施行,成為數據安全保障和數字經濟發展領域的重要基石。《數據安全法》提出,以數據分級分類為核心,搭建數據安全的監管制度。
上海市信息安全行業協會名譽會長談劍鋒告訴第一財經,“十四五”時期,首要任務之一是“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成為必然,數據安全則是數字經濟的生命線。《數據安全法》作為上位法,為各方合理合法地采集和利用數據提供了支撐,同時也劃了“紅線”。
不過,技術落地缺乏相應的法律、行業標準規約,也為數據安全治理帶來挑戰。談劍鋒表示,由于目前核心數據定義不明確,對數據的分級分類有一定的影響,在法律落地執行過程中,會面臨政策細化、技術分化、產業投入需要強化等各種問題,需要逐步完善。政策方面來看,需要主管部門發揮主動作用,及時出臺各行各業的實施細則,另外就是數據確權、流轉這些技術難點。從產業層面上來看,國內安全投入一直偏低,安全投入占信息化總投入的比重過低,遠低于全球平均水平,限制了安全產業的技術創新應用和推廣,約束了產業進一步發展。
相關部門正在加強對數據安全的治理。就在7月30日,工信部網站顯示,近日工信部網絡安全管理局委托中國互聯網協會組織召開重點互聯網企業貫徹落實《數據安全法》座談會,阿里、騰訊、美團、奇安信、小米、京東、微博、字節跳動、58同城、百度、拼多多、螞蟻集團等12家企業參會。工信部網絡安全管理局要求各企業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深入貫徹落實《數據安全法》,切實加強數據安全保護。工信部表示,鼓勵各參會互聯網企業積極參與數據安全標準研制、關鍵技術研發等工作,并主動配合行業監管。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