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為止,全國有325家機構和20家理財公司,一共發行了62萬億元的理財產品,總只數是2.55萬只,存量是25.8萬億元,90%面向個人投資者發行。這些資金70%投資于標準化資產,凈值化程度達到了近80%。”10月24日,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副總裁管圣義在由《財經》(博客,微博)雜志、《財經智庫》主辦的“2021全球財富管理論壇”上如此表示。本屆論壇聚焦“打造開放創新的財富管理新高地”。
管圣義在講話中主要談到了三大問題:一個是銀行理財基礎設施建設及其形成的大數據對行業發展的作用;二是在大數據運用中,如何保證數據收集的全面性、準確性、及時性;三是如何利用這些大數據為理財業務發展服務。
在銀保監會指導下,銀行業理財登記系統集中登記了全行業的產品發行、投資、投資者、產品存續,以及資金清算決算全流程的業務要素,涉及到600多個業務要素,涵蓋了產品的發行數據、流量數據、存量數據、實時數據、余額數據等等,整個銀行理財行業的數據庫基本上已經建成。
另外,金融行業不同于實體行業,要保證數據準確、完整,至少有四個方面要求:第一,數據采集要定下制度;第二,數據采集要有統一的標準,必須有數據元的基礎解釋;第三,數據治理,即保證數據質量;第四,采集方式,“因地制宜”。
最后,管圣義還表示,理財登記中心一直堅持以“建設一流的銀行業理財金融基礎設施”為使命,致力于發揮數據和技術優勢,積極做好服務于監管、服務于市場、服務于投資者為己任,充分運用科技手段,發掘理財市場大數據,為理財市場發展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持和基礎支持。
以下為發言實錄:
一、問題一:關于銀行理財領域中的數字化與基礎設施建設
主持人: 探尋銀行數字化之道,分別在銀行貸款、存款等傳統業務中發揮作用。銀行理財是我國大資管領域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涉及到了產品設計、發行、銷售、投資、收益分配、清算與核算、從業人員、銷售人員等諸多業務數據,以及為此所提供的行業基礎設施建設。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作為理財市場基礎設施建設的提供者,在理財登記、理財大數據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們看到由理財中心發布的理財市場年報,以大數據形式集中展現,深受市場歡迎。那么銀行理財管理中基礎設施建設及其形成的大數據應用如何?關于這一話題我們請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管圣義副總來回答一下。
管圣義:謝謝主持人。非常榮幸能夠參加本次論壇,數字化是銀行業務發展的重要驅動力,科技與金融的深度融合重塑金融業態。其他嘉賓也就數字化在銀行業務發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做了深度的分享。關于這一話題,我想就銀行理財業務中理財登記系統建設及其形成的大數據對于行業發展作用談如下幾點:
第一,理財行業數字化發展成效顯著。數字化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數字化主要將數據、信息、知識引入計算機進行分析,更關注具體業務、場景的數字化改造。廣義的數字化則是利用金融科技(包括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量化金融四個方面)等信息技術,對行業、組織的整體變革。數字化的基礎是數據化,即一切業務皆可數據化。數字化是銀行業務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數據化是基礎,金融科技是核心競爭力。在理財領域,數字化場景已見雛形。
一是在理財產品發行、創設領域,理財產品的創設目前已經形成標準化、模板化、程式化、平臺化,最基本的產品類型已經完全線上、流程化,創設、發行、銷售、信息披露等一體化實現;
二是在理財產品的投資領域,金融科技、智能投顧、云計算等被普遍運用,特別是理財產品投資的資產分布廣泛,大類資產的配置已經是充分運用金融科技,量化投資等被廣泛運用,并將投效理念、投研流程通過數字化進行固化。而在風險管理領域、理財的運營清算與核算領域,已經全部線上化、數據化、無紙化處理。當前海外領先的資管機構的投研體系已進化到體系化、平臺能力驅動動模式,多層次的數字化平臺,進一步豐富投研團隊的數據源。
第二,在理財監管和行業基礎設施領域,數字化監管和數字化管理不斷顯現效力,有力地促進了銀行理財行業規范發展。表現在:
一是,銀行理財行業實現了理財產品“集中統一登記”。理財登記中心在原銀監會領導和創新部的具體指導下,建設了全國銀行業理財登記系統,為銀行業金融機構進行理財產品集中登記、監管部門進行在線審閱提供服務。登記內容實現了對理財產品全生命周期、全部業務鏈條信息的全面登記,以產品為維度,涉及理財產品信息、投資信息、投資者信息、從業人員信息、理財銷售信息等綜合性數據信息,特別是實現了產品信息、理財投資者信息以及底層資產信息的“向上”和“向下”穿透登記,既有流量的信息,也有存量的信息,既有實時的信息,也有月度的匯總的總量信息,滿足了全面、實時、動態、穿透監管要求。自理財登記系統建設以來,銀行理財行業實現了集中化、電子化、信息化、無場化、規范化的信息的數字化處理時代,基于登記信息,我們可以充分了解資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又是如何進行收益分配的。行業統一規范的數據元已成為了理財行業規范發展的基礎,這也是數據標準化最基礎的一步。目前,理財登記系統已實現與800余家理財產品發行機構專線聯網,涉及單只理財產品全業務流程的600多個要素。登記的數據情況看,從2021年6月銀行業理財中心發布的年報看,全國有325家銀行機構和20家理財公司發行理財產品,發行的產品只數為2.55萬只,累計發行量為62.41萬億元,全市場理財余額已經達到25.8萬億元,90%以的理財產品由個人投資者認購。從理財大數據揭示的理財轉型看,一是理財產品凈值化程度已達79.03%;二是理財公司化運作成效顯著。至今年6月末,共20家銀行理財公司共持有理財產品余額10.1萬億元,占比38.8%,且產品發行上都是符合新規要求的凈值化產品為主。三是理財信息透明度進一步提升。機構在自己的官方網站和中國理財網加大了理財的信息披露程度,信息披露的內容、及時性、披露渠道上更加規范,投資者查詢更加方便,透明度進一步提升,實現了應披盡披的要求。四是,理財投資運作的專業化程度進一步提升。理財投向債券、貨幣市場工具等標準化資產比重接近80%,獲取價差能力、擇時能力提升;建立覆蓋主要資產類型的投研體系:以“固收+”為主以及“FOF/MOM方式”投資二級市場的多策略投資方式,多樣化智能化的產品創設體系初步形成。
二是,基于理財登記大數據推動理財行業分析的數字化。基于理財登記數據開展理財業務的統計分析與監測,理財登記中心開發建設了理財統計系統,通過數據挖掘分析,及時向市場發布權威信息,建立理財市場月報、季報、半年報、年報發布體系和機制,生成各類報告報表;大量新的數據模型得以運用,發揮理財大數據在加強市場預期管理中的積極作用。提高了理財業務監管的數字化程度。創新開展市場服務應用研究。圍繞投資者畫像、理財產品評級、業績評價基準等內容,充分挖掘數據資源的市場服務價值。積極開展流動性風險、交叉風險、養老理財、理財產品投資資產情況等課題研究,不斷加大挖掘力度和深度,著力構建“三位一體”的數據服務體系,積極促進理財在直接融資中發揮更重要作用。因此利用大數據、信息科技提升監管的針對性和準確性,實現金融風險早識別、早預警、早發現、早處置,這也是銀行業金融機構在風險管理中的目標。
三是,著手建設理財的中央數據交換平臺。為落實監管要求,解決市場痛點,滿足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機構(包括理財公司)與理財產品銷售機構(含代銷)之間的數據交換、文本傳輸需求,理財登記中心目前正在組織建設理財產品中央數據交換平臺。交換平臺提供高效、安全的數據交換服務,運行統一的數據交換標準,交換平臺接入機構只需一次聯網,即可實現與其他接入機構的無縫對接,從而減少雙方的聯網成本、系統建設成本和信息傳輸成本,不僅有利于提高業備運行效率,滿足理財銷售合規性要求,也有利于保護投資者權益。
二、問題二:數字化的基礎是數據化,在大數據運用中,如何保證數據收集的全面性、準確性、及時性,以使大數據更好服務于金融監管和機構投資者?
答:這個問題很有重要。我們說,大數據、數字化的重要,其基本前提是數據的準確性、全面性、及時性。這屬于數據質量、數據治理的范疇。我仍以銀行理財數據為例,采集或收集銀行業理財數據是第一步,這一步必須保證數據能及時全面進入大數據庫中;但由于理財發行機構多,發行產品種類多,收集的內容信息也多,因此就需要從源頭上對理財的數據元進行規范,否則同樣的產品要素在不同機構上給予不同的理解和定義,會使基礎數據混亂。第二步就是要對行業的數據元進行規范。金融行業不同于其他實體行業,統一的數據元規范有利于標準化建設,有利于風險防范和效率提升。第三步,就是關于數據治理,即保證數據質量。這需要運用相關模型及數據間的邏輯關系自動檢查數據的準確性和完整性、及時性等并反饋給機構。第四步,就是采集方式。如果有理財行業統一的業務系統,則數據庫是現成的,統一的業務系統在基礎數據元是完全一致的,不存在各自定義,且在及時性、完整性、真實性上有保證。如果是相關業務處理系統是分散的,則需要由各機構內部相關系統對接統一的理財登記信息系統,就需要通過專線聯網方式進行數據的及時有效傳輸。
三、問題三:隨著理財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下一步理財發行機構如何利用這些大數據為理財業務發展服務?
一是,擁抱數字化。充分認識到財富領域數字化對于業務和資源的重建工作,業務場景更多以數字化體現于理財業務當中。
二是擁抱金融科技(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量化金融),金融科技等技術加速創新,日益融入財富管理的各個方面。不僅重塑要素資源、重塑投資結構、改變各金融機構競爭力的關鍵力量。最近幾年來,量化投資逐漸提上日程,量化產品業績表現突出。根據統計,2021年9月公私募量化類產品的收益率集體跑贏了主動管理的產品的收益情況,量化壓倒主動,主動內部分化。可以說,誰在科技、大數據方面投入大,回報就大。
三是,進一步夯實理財市場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理財行業創新,迎接資管業務對外開放。新型理財產品創設、特色型理財產品發行、情景模擬分析、風險壓力測試等都要運用到大數據進行投資收益和風險模擬分析。必須是以風險控制和合規管理為前提。因此,加強理財行業的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理財的登記、托管、信息披露、數據交換平臺、公允價值與凈值計算規則,加強產品評級、投資者風險測評等相關業務平臺建設,利用大數據充分發掘研究客戶潛在需求,投資者畫像等,對于理財行業數字化建設十分重要。
理財登記中心一直堅持以“建設一流的銀行業理財金融基礎設施”為使命,致力于發揮數據和技術優勢,積極做好服務于監管、服務于市場、服務于投資者為己任,充分運用科技手段,發掘理財市場大數據,為理財市場發展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持和基礎支持。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