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傳奇,是40公里赤水河谷幻化百年醬香。
有一種神秘,是離開了茅臺鎮就釀不出茅臺酒。
還有一種財富,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拜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所賜,茅臺從赤水河畔3家小作坊起步,成長為全球市值第一的烈酒企業,不僅書寫了一部香飄世界的企業傳奇,也書寫了一部人與山水自然和諧共生的歷史。
2021年第三季度,營收255.54億元、利潤126.12億元,品牌價值達到10100億美元……茅臺最新躍動的數據,就是“兩山論”最生動的詮釋。
從綠化廠區到綠色轉型,從保護生態到綠色發展,70年來,茅臺刻下一個又一個堅定的綠色腳印,創造一個又一個讓人驚嘆的綠色奇跡,始終堅持在發展中保護生態,在生態保護中推動高質量發展。
大道所向,逐綠而行。站在“十四五”的起點,一段新的征程又已開啟——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打造生態文明示范實踐基地和白酒行業生態環保標桿企業。
茅臺逐綠,這是生存之道,更是發展之道。
綠色基因:厚植環保基底 打造最美窗口
群山間,陽光反射下的赤水河碧波蕩漾;茅臺廠區內,花團錦簇、綠樹成蔭;車間里,制酒工人揮汗如雨……好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畫卷。
翻開茅臺輝煌70年的發展長卷,對生態的精心呵護,是茅臺前行中最為執著的堅守。
建廠初期,茅臺就十分重視環境保護工作,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生態文明的理念還未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時,廠里就成立了綠化辦公室,專職負責廠區綠化。
茅臺人至今記得,1993年的春天,時任廠長鄒開良就專程到一個林場,向林主選購了松、柏、杉等樹苗50多株,當年栽植后,成活40多株。
如今廠里已有2000多株小葉榕樹,這些樹沐浴著赤水河的風、茅臺酒的香,長勢茂盛,已成為廠區內一道美麗的綠色風景線。
在茅臺,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廠區里的樹,只可以修枝,不能砍伐。這一規矩從未改變,茅臺不斷厚植綠色基底,擴大綠植面積。
數十年過去了,茅臺的歷屆領導將生態環保的接力棒一茬一茬傳下來,帶領全廠職工一起干。
2021年3月11日至12日,在全國第43個植樹節來臨之際,茅臺在廠區內開展2021年“茅臺共青林”義務植樹活動,茅臺高層和一線員工紛紛卷起袖子,為茅臺植樹增綠。
這項活動至今已開展6年,上萬名茅臺青年員工累計植樹3萬余株,建成“茅臺共青林”面積約140畝。
這些年,茅臺投入大量資金用于廠區綠化,還對赤水河西岸荒坡進行綠化修復。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茅臺集團為河堤修建和綠化所投入資金已超過2億元。
現今,茅臺廠區內種植的本土樹木花草種類繁多,廠區綠化總面積達143萬平方米,綠化率達30%以上,用“綠色工廠”“花園式企業”來形容茅臺酒廠是丁點不過份的。
但光“綠”還不夠。茅臺人正在謀劃,將廠區綠化與茅臺文化相結合,以緊扣中國二十四節氣的茅臺傳統釀造工藝為主題打造“公園式企業”,實現“廠區”變“景區”的美好愿景,打造文化茅臺的最美窗口。
綠色映底蘊,山水見初心。對綠色的執著追求,換來了滿園秀色,更讓茅臺贏得了一頂頂“生態桂冠”——連續多年榮獲全國綠化先進企業稱號,“綠色名片”越發悅目,綠色底色更厚,生態顏值更佳。
生態文明,不僅僅是一句簡單的口號,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70年歲月變遷,從綠化廠區到綠色發展,茅臺人對于“綠”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不只是廠區綠化,而是要低碳、要減排。這些年,我們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道路,在生產、生活、觀念等方面都做了相應的深刻變革。”茅臺高層這樣說。
本世紀初期,茅臺正式提出了“綠色茅臺”的發展目標,并開始投入大量資金用于廠區環境治理,廢水處理站、垃圾處理場、廢氣廢水在線監測系統、新老廠區污水綜合治理管網等等,無一不顯現出茅臺人踐行生態優先的發展理念。
污水進,清水出。跟隨工作人員走進茅臺中華新區一期污水處理廠,高效的污水處理成果讓人驚嘆不已:進水、出水、礦泉水,3個水杯放在一起,渾濁的污水十分搶眼,而另兩杯水同樣清澈、難分彼此。
這些年,茅臺先后投資4.8億元在廠區內建了5個污水處理廠,這些污水處理后都能100%達標排放。
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這是茅臺人的選擇。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更不能走犧牲環境生態為代價、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歪路。
綠色轉型:破舊立新 轉型升級
2014年,茅臺斥資1.26億元啟動了“煤改氣”技改項目,原有煤氣鍋爐全部淘汰,建成燃氣鍋爐520噸,每年可減排6800噸二氧化硫,2450噸氮氧化物、73萬噸二氧化碳。
這一串數字的意義,相當于每年再造3萬畝森林。監測數據顯示,2020年茅臺廠區空氣質量優良率高達98.63%。
污水達標排放,水更清了;燃煤改燃氣,天空更藍了。收益更是顯而易見——茅臺酒的生產綜合能耗年均下降3%左右,為企業節約了大量成本。
但茅臺人并不滿足,“綠色”的決心是要高于“達標線”,就是在要通過不斷的改革升級,破舊立新,探索和踐行生態保護、綠色發展,形成高效節能的綠色生產模式,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2020年,總投資4.3億元的茅臺本部制酒車間冷卻水循環利用項目正式投入使用,全廠區30個制酒車間、760個班組全部實現冷卻水循環利用,大大降低茅臺釀酒生產的取水量和排水量,每年能少取水400萬噸左右。
2021年8月,貴州省首屆“生態釀酒企業”授牌儀式上,茅臺集團旗下的貴州茅臺(600519,股吧)酒股份有限公司、貴州茅臺酒廠(集團)習酒有限責任公司同獲5A級“生態釀酒企業”的稱號,可謂是對茅臺一直以來堅持綠色發展的肯定。
始終堅持在發展中保護生態,在生態保護中推動高質量發展。作為白酒行業領軍企業,茅臺正全力推動企業生產經營全過程的綠色轉型,在奮力打好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這場硬仗中展現行業龍頭擔當。
在赤水河源頭生活了大半輩子,68歲的云南省鎮雄縣赤水源鎮銀廠村村民常呂共,沒事總愛沿著河道周邊轉一轉,河面不干凈,他就要去清理,有人向河里扔東西,他也會一把拉住。
“不向河道內投放垃圾,排放污水、糞便,一字一句,寫得清清楚楚。”在他家的房屋外墻上,張貼著一張《環境衛生管理村規民約》,這是經過村民會議表決通過的。
這里的老幼婦孺都知道,赤水河非常重要,保護這條河水容不得半點馬虎。
源頭地人民世代的守護,成就了上游的綠水青山,更成就了下游的金山銀山。
飲水思源,2018年6月,茅臺攜手赤水河沿岸酒企共同發起“走進源頭·感恩鎮雄”公益活動,以“2400萬現金資助+廣告精準扶貧”的方式,助力赤水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鎮雄縣脫貧攻堅。
作為赤水河良好生態環境的最大受益者,茅臺對保護生態環境有著深切的自覺和責任感,“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赤水河”,成為全體茅臺人共同秉持的信條和一致承諾的行動。
多年來,茅臺牢牢守住發展、生態、安全三條底線,主動融入貴州“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發展大局,以最大的力度,開展赤水河生態保護,扎實推進生態建設。
茅臺對生態保護投資的總額數十億計。從2014年起,茅臺決定每年出資5000萬元,連續10年累計出資5億元,專項用于赤水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而這僅僅是茅臺對赤水河的承諾之一。
這些年,茅臺努力推動各相關方齊心聚力保護赤水河,全力推進地方立法機構對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立法,將“水、空氣、土壤、微生物、文化遺產、規劃建設”等領域作為重點立法保護對象,更好地保護不可復制的生態環境。
2021年7月1日,川滇黔三省作為我國首個地方流域共同立法,下好赤水河流域生態保護“一盤棋”,助推形成上下游聯動、干支流統籌、左右岸合力,共抓大保護的新格局,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綠色屏障。
最新監測數據顯示,赤水河貴州段16個水質監測斷面水質優良率達100%,出境斷面水質維持在Ⅱ類以上,高于國家標準。
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因為茅臺數十年如一日地對生態環境的重視,使赤水河獲得了新生,茅臺也通過艱苦的努力使全社會明白:赤水河生態環境底線不可逾越。
綠線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9月24日,貴州茅臺臨時股東大會,茅臺高層在謀劃“十四五”發展時,不止提到“鞏固中國白酒頭部領軍企業地位和世界蒸餾酒第一品牌地位,打造成為中國500強第一方陣企業和省內首家世界500強企業”的戰略目標,提出的綠線發展更多強調的是:生態,生態,生態。
“綠線發展,就是要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保護好茅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態環境。”茅臺的決策人清楚,企業所在的赤水河,盡管得天獨厚,但承載能力始終有限——舊有的生產增長模式,最終會導致資源枯竭,這對倡導綠色、健康理念,對優良生態環境高度依賴的茅臺而言,走常規的發展道路顯然不行。
事實上,進入工業時代的茅臺酒廠對生態環境的重視,始終一以貫之。從建廠初期的年產75噸,發展到1000噸,再躍升至10000噸、20000噸,直到如今的56000噸年產,茅臺的發展壯大,并不是一個簡單的產能疊加,更未以犧牲周邊的生態環境作為代價。
“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
緊緊圍繞貴州打造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綜合試驗平臺的建設定位,茅臺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主動扛起打造生態文明示范實踐基地、白酒行業生態環保標桿企業的責任擔當。
新時代賦予新任務,新征程要有新作為。如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考驗著人們的智慧,也考驗著一個企業的創新能力。
面對時代大考,茅臺這樣答題:健全完善有機原料、有機醬酒食品、可再生資源利用全鏈條生態化的生態經濟循環體系,減污、降碳、技術創新。
綠色的樂章,正在這里奏響——
24萬噸酒糟、2萬噸窖泥、1萬噸曲草,這是貴州茅臺2021生產年度產生的可再生資源。
年產有機肥8萬噸、天然氣480萬方、發酵飼料2萬噸、醬香翻、碎沙酒1.5萬噸,這是茅臺生態循環經濟產業示范園的產能。
以“酒、氣、肥、飼料”為主線,茅臺循環產投公司通過酒糟的多級利用、多路徑循環處理方式,實現了“從土里來、到土里去”的資源化環保利用目標,形成了一道美麗的“綠色閉環”。
從田間地頭原料的綠色獲取到供應商的綠色供應,從產品的綠色加工再到廢棄物的綠色回歸,茅臺精心打造了一條十分嚴苛的“綠色供應鏈”。
邁步新征程,赤水河畔的茅臺正以實際行動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形成綠色新優勢和新動能,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辯證轉化篇章愈加精彩。
由茅臺集團團委和生態環境保護處聯合開展的“青清赤水·茅臺青年志愿者巡河行”每年都會舉行。“守護共同家園,每一位員工都是綠色播撒者。”茅臺的青年員工說。
傳播綠色能量,厚植環保理念。茅臺組建優秀宣講團隊,招募環保志愿者,讓環保文化進車間、進班組、進醫院、進學校,讓“綠色”教育深入到每一名員工的內心,傳導至茅臺的每一個角落。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每個茅臺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每一個環保細節凝聚起來,便匯成了茅臺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能量”。
2020年6月,茅臺在廠區內實行機動車單雙號限行制度,越來越多的員工選擇搭公務車或拼車上班,“綠色出行”已成了茅臺的新風尚。
據統計,單雙號限行以來,每個工作日出入廠區的車輛減少11000余輛,每天大約減少廢氣排放66萬立方,一年250個工作日累計可減少廢氣排放量達1.65億立方,相當于種了6930棵樹。
綠水含金,青山有價。茅臺70年的輝煌歷程,既伴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步伐,也受益于長期堅持的“綠色”理念。
過去,茅臺深入推進“環境護企”戰略,開展“環保攻堅年”“環保提升年”“深化生態文明建設改革年”等行動,打贏了一場場漂亮的“戰役”。
如今,朝著生態文明示范實踐基地和白酒行業生態環保的標桿企業奮進的茅臺,正完整、準確、全面貫徹高質量發展理念,保持戰略定力,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全局,同筑生態文明之基,同走綠色發展大道。
綠色茅臺,未來已來!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