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全球共有2097家企業通過IPO(不包括SPAC)籌集了4020億美元。 ]
得益于超低利率、新冠疫苗接種的普及、經濟重新開放等因素,今年來投資者風險偏好上升,全球股市強勁反彈。在此背景下,從科技初創公司到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紛紛借機涌向市場,推動全球首次公開募股(IPO)在2021年再創紀錄。美國IPO市場一片火熱。
然而,不論是IPO最集中的科技行業的新股表現,還是追蹤上市新股整體表現的指數走勢,都令投資者大為失望。
展望2022年,不少市場人士預計,鑒于今年IPO市場史無前例的火熱程度及新股表現不佳的情況,2022年將很難延續這股勢頭。同時提醒,美國2022年的IPO市場還將面臨監管等風險。
2021年新股發行創紀錄
根據數據提供商Refinitiv的數據,2021年全球共有2097家企業通過IPO(不包括SPAC)籌集了4020億美元。與2020年相比,發行數量增加了51%,籌集資金增加了81%。根據數據供應商Dealogic的數據,包括SPAC上市在內,2021全球企業通過新股上市更是籌集了5940億美元,創下新的歷史紀錄。
美國IPO市場依然炙手可熱。根據安永最新發布的《2021年全球IPO趨勢報告》,美國今年的IPO市場為該報告21年歷史上最活躍的一次,共發行了416宗IPO,融資1557億美元,數量和融資額同比分別增長了86%和81%。除了傳統IPO,Refinitiv的數據顯示,美國今年通過SPAC上市的新股融資額也達到約1600億美元,絲毫不遜色于傳統IPO。
摩根士丹利的美洲股票資本市場聯席主管韋滕霍爾(Andrew Wetenhall)感慨:“如果從新股發行情況來審視市場,今年真是令人欣喜。”
安永全球IPO負責人Paul Go稱:“今年是過去20年來IPO市場最活躍的一年。對全球經濟反彈、疫苗接種普及最初的樂觀情緒,以及政府刺激計劃提供的流動性,為今年的IPO市場提供了強勁的順風因素。”
新股最為集中的兩個行業是科技和醫療保健行業。Refinitiv稱,今年共有426宗科技類IPO和332宗醫療健康相關IPO交易,兩者加起來占全球IPO融資的近42%。安永的報告指出,截至今年第四季度,科技行業已連續六個季度(自2020年第三季度以來)成為新股發行數量最多的行業,連續七個季度(自2020年第二季度以來)成為新股募資最高的行業。
花旗集團的股票資本市場全球聯席主管弗萊明(James Fleming)稱:“今年對全球股市而言,是不同尋常的一年。我敢說,今年的這種盛況在短期內不太可能重演。”
上市即熊途
雖然新股發行創下歷史紀錄,今年上市的新股表現卻只能用慘淡來形容。
以新股上市最集中的科技行業為例,CNBC追蹤了55只通過IPO、SPAC或直接上市方式上市的新股的表現發現,其中僅有一只新股——GlobalFoundries的股價較高位跌去不到20%,這意味著其他54只新股都已經進入技術性熊市區域,即較此前高位跌超20%。
更糟糕的是,這些新股中有近半(23只)目前的股價較此前高位跌去了至少一半。比如,羅賓漢(Robinhood)自8月初的高點大跌74%,LegalZoom自7月高位暴跌了58%。對需要額外外部資本來補貼增長的科技行業而言,不斷飆升的通脹和利率提高的威脅都在逼近。
即使是那些采取多元化投資、選擇了一攬子新股的投資者也無法幸免。跟蹤近幾年美國新股平均表現的文藝復興新股交易所交易基金(Renaissance IPO ETF)在過去三周下跌了18%,比2月的紀錄高位跌去了26%。該指數比重最大的幾只股票是莫德納(Moderna)、優步(Uber)、雪花(Snowflake)和Zoom。
除了通過傳統IPO方式上市的新股外,通過直接上市(direct listing)和SPAC上市的新股,表現同樣乏善可陳。
直接上市的方式在今年受到了更多企業的青睞。2021年之前,只有Spotify、Salk、PalANTR和AsANA四家知名企業選擇了直接上市。而今年,Roblox、Coinbase、Squarespace、ZipRecruiter、Ampliance和Warby Parker等一系列企業均采用了直接上市的方式。但這些股票目前的股價較高位跌去20%~50%不等。
SPAC上市新股的跌幅同樣嚴重。主要的SPAC ETF——Defiance Next Gen SPAC Derived ETF在2月達到峰值后,今年迄今已累計下跌25%。汽車保險公司Metromile在完成與SPAC的合并后不久就開啟暴跌模式,目前較2月高點已跌去89%。其他SPAC上市新股中,社區社交網絡公司Nextdoor較11月的高點下跌了47%,在線貸款商SoFi在過去10個月內累計下跌了44%。
花旗集團的北美股票資本市場聯席主管阿布拉希姆扎德(Paul Abrahimzadeh)警告稱,即使上市后股價已經跌去不少,2021年上市的部分新股目前的估值仍處于歷史高位,因為許多私人投資者在這些公司此前的數輪私募股權融資時,花費了超高的金額來購買他們的股份,而“這些早期投資者以及上市后購買新股的投資者現在都遭遇了虧損”。
2022年能否延續IPO熱潮?
那么,進入2022年,今年的新股上市熱潮能否延續?
2022年第一季度的新股上市后備軍仍非常充足。社交媒體平臺Reddit、交通科技初創企業Via、軟件開發商Coherence和私募股權公司TPG等均已向監管機構提交了上市申請。
但摩根士丹利的美洲股票資本市場聯席主管莫洛伊(Eddie Molloy)表示,許多今年上市的新股近期的財務表現不冷不熱,意味著2022年不太可能重演今年的IPO繁榮,尤其是如果美股整體因通脹和其他經濟方面的憂慮而失去一些動力的話。
對于在疫情后受到更多企業偏愛的SPAC上市方式,莫洛伊稱:“SPAC上市今年經歷了一場過山車式走勢,投資者從年初對SPAC上市充滿熱情到近期因投資回報不佳而變得失望,現在市場又正面臨整合。事實上,SPAC的峰值速度本來就是難以持續的。”不過他認為SPAC上市這一形式不會消失。
Paul Go說:“在今年第四季度,伴隨奧密克戎毒株出現和地緣政治的持續緊張態勢,IPO活動已然放緩,市場波動也加劇。”在他看來,無論計劃上市的企業在2022年會繼續謀求上市還是暫緩上市計劃,都需要滿足投資者對彈性增長戰略和明確的環境、社會和治理(ESG)計劃的需求。
“2021年是美國IPO市場創紀錄的一年。新上市公司的激增是由高估值、長期低利率環境和投資者對股票的強烈興趣推動的。”安永美國IPO負責人格林(Rachel Gerring)稱,“但進入2022年,市場對欲上市的企業將保持謹慎樂觀態度。”
此外,在業內人士看來,美國明年的IPO情況還會面臨監管風險。12月初,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宣布通過法規修正案,完善了《外國公司問責法案(HFCAA)》相關的信息提交與披露實施細則。根據新規,SEC要求在美國上市的外國企業必須披露是否由政府實體擁有或控制,并提供審計檢查證據,同時以可變利益實體(VIE)上市的企業需要進一步加強信息披露。若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規定期內不能取得所要求的審計底稿,或者企業未及時申報是否為外國政府所有及控制,SEC可禁止上市公司股票交易,甚至摘牌。
德勤最新發布的《2021年IPO市場回顧報告》指出,今年共有42家中概股新股赴美上市,較去年增兩成,但中國企業赴美上市自下半年起持續慘淡,僅有四只新股上市。
面對這樣的情況,弗萊明表示:“我不得不認為(2022年)美國IPO發行水平將下降。”
而在美國收緊監管的同時,從此前的允許“同股不同權”到近期的放開SPAC上市,港交所卻頻頻推出有利于中國企業上市的制度安排。
香港史蒂文生黃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曾浩賢稱:“以美國加強監管以及中概股估值偏低為催化劑,下一波中概股在港股或A股上市可能會集中在2022年第三至四季度。”他指出,港交所近期的積極改革,旨在推動中概股企業回歸香港上市,其新增的SPAC方式上市以及較早前“同股不同權”和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的改革,都為中概股回歸拓寬了入口。
美富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姚穎敏(Vivian Yiu)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稱,港交所在2021年12月17日公布的咨詢結論中做出了幾項重要讓步。這些舉措會使SPAC發起人和SPAC股東之間的經濟利益和商業吸引力更加一致。港交所在構建高質量SPAC機制中取得適當平衡,將提供傳統IPO上市以外一種有實質性意義的替代方式,所以我們認為會有一些公司在香港采用SPAC方式上市。香港SPAC公司也有找到中國SPAC并購交易標的公司方面的優勢。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