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21世紀年度好書(2021)”榜單公布,記載TCL 40年發展歷程的企業官方授權傳記《萬物生生:TCL敢為40年》(以下簡稱“《萬物生生》”)成功入選榜單,并獲評“年度價值·企業管理圖書”。
由21世紀經濟報道和21世紀經濟研究院發起主辦的“21世紀年度好書”評選,已延續六屆。本屆評選由中國著名專家學者巴曙松、何帆、羅衛東等擔任評委,依據“思想價值+現實影響”的評選原則,優中選優,旨在梳理經濟、科技、歷史、社會等各個領域的最優異著作,向社會呈現深刻獨到的思想和見解,具有權威性和廣泛深入的社會影響力。
評委會認為:“《萬物生生》將中國改革開放的宏大歷史與TCL這家企業在每一個歷史時期的拼搏奮斗結合起來,講述了一家制造業企業的艱難創業和跌宕起伏。這本書將我們帶到了TCL每一個關鍵決策的歷史現場,還原了企業在當時面臨的多重挑戰,再現了TCL團隊的心路歷程。經歷了一系列的成功和失敗,一次又一次的轉型和調整之后,TCL獲得了一種難得的韌性,這種韌性能夠幫助它穿越周期。”
除此之外,《萬物生生》還入選了潤商文化舉辦的首屆登峰傳記圖書獎暨“2021十大中國商業傳記好書”榜單,TCL也同時入選“2021中國圖書影響力企業TOP10”。登峰圖書獎組委會給出評語:“這部作品總結了李東生40年的心路歷程和管理思想,展現了中國制造業走向全球的重生路徑和奮斗精神,堪稱中國企業創新驅動、效率提升和變革圖強的轉型樣本。”
凝聚思想價值與精神財富
《萬物生生》由著名媒體人、人文財經觀察家秦朔和資深媒體人戚德志聯合撰寫,中信出版(300788)集團出版。記載了TCL從一家員工不過300人的地方小企業起步、蝶變為全球化科技制造產業集團的全歷程,也記錄了TCL穿越中國改革開放周期的創業發展史。
值得一提的是,改革開放以來,與TCL同時期創辦的企業大多已消失,TCL是中國企業中為數不多歷經四十年仍充滿活力的大型企業,其體現出的思想價值和精神財富,如敢為、創新、堅韌、變革和遠見等,《萬物生生》均有體現。
TCL40年發展史是一部“敢為”史。第一批中外合資企業,在中國加入WTO后率先開展國際并購,在缺乏資金、技術和人才的時候,拿出全部資源創立TCL華星。TCL敢冒計算過的風險,做難而正確的事,“敢為”精神讓TCL戰勝了一個個不可能,多次找到新的發展機遇。
如果說“敢為”是抓住機遇的第一步,那么“創新”則是驅動TCL競爭力提升的源動力。無論是首開國企改革之先河,還是創新營銷模式、實施多元化發展戰略、取得市場領先地位,再到堅持創新驅動發展、不斷突破技術壁壘,TCL秉承持續創新精神,通過經營創新、管理創新、文化創新、科技創新,始終保持企業活力。
逆境時的堅持比順境時的前進更重要。TCL曾深陷國際化并購泥潭,遭遇至暗時刻;也曾在初創TCL華星初期,舉步維艱,困難重重;但TCL均以“堅韌”逆境重生。
“變革”是TCL基因,TCL 的發展史是一部不斷反省自我、革自己命的變革史。從股份制改造,到全球化發展,再到投資半導體顯示產業,“變革”精神貫穿企業每個階段。
對中國制造轉型升級具備樣本價值
《萬物生生》本書由三條主線組成,一是產業升級、技術創新與核心能力提高,二是國際化和全球化探索,三是貫穿TCL發展始終的企業變革。三條主線相互交織與支持,共同構成TCL40年發展的重要因素。本書著重描寫了近十余年TCL轉型升級和全球化發展的歷程,對當前中國制造轉型升級和企業面對時代如何破局,均具備樣本價值和借鑒意義。
當前世界變局與疫情交織,全球經濟發展前景存在較多不確定性,中國企業全球化發展遭遇挑戰。在這種情況下,TCL的全球化業務卻逆勢增長。2021年,TCL海外實現營收1174億元,增長60%,這得益于完善的全球化布局。在原有海外工廠的基礎上,TCL積極調整全球產業鏈,新建、擴建,擴張產能。隨著海外生產基地和供應鏈的調整,經貿摩擦造成的影響也被逐步降低。
對于近幾年芯片等領域遭遇的“卡脖子”問題,自主創新、自主可控逐漸成為共識。而TCL從2009年創立華星開始,開始轉型升級,不斷向產業鏈上游挺進,掌握核心技術和更多產業鏈環節,已逐步走出一條自主創新驅動發展的企業路徑。目前TCL成為全國唯一一家建立了從半導體顯示材料、面板、模組、品牌整機,再到內容運營的垂直一體化產業鏈企業。
隨著TCL華星等國內面板企業的迅速崛起,中國"少屏"的問題已得到基本解決。在下一代顯示領域,TCL華星通過積極布局下一代Mini LED、Micro-LED、柔性OLED、印刷OLED等新型顯示技術領域,實現對國際巨頭的趕超。
全球化和自主創新之外,《萬物生生》還讓更多人看到了中國企業和企業家不屈不撓、生生不息的精神,看到了中國企業、中國經濟發展的無限可能。評委會在評語說:“我們需要更多這樣的作品,記錄中國經濟的鮮活案例,并讓未來一代能夠記住這一代企業家曾經走過的路。”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