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月1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減稅降費又一次成為關鍵詞。
會議確定的新政策包括加大工業、服務業所得稅減免力度,延長制造業中小微企業緩稅政策,擴大地方“六稅兩費”減免政策適用主體范圍至全部小型微利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等等。財稅專家預計,今年減稅降費力度仍將超過1萬億元。
這將是中國連續數年減稅降費規模過萬億。稅務總局近期公布數據顯示,中國去年累計新增減稅降費約1.1萬億元。今年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仍存,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著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穩增長是第一要務。這意味著要持續加大對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制造業和困難行業的支持。一方面評估過去兩年出臺的相關扶持政策,該延續的要延續;另一方面也要針對新情況新問題,針對性地出臺新政策,做到雪中送炭而非錦上添花。
與此同時,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也很可能對一些地方的財政收入造成沖擊。更何況有些基層縣市原本就是“吃飯財政”。特別是從目前來看,地方倚重的土地相關收入還在持續下降。如何確保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落到實處,提升市場的獲得感,對各地方也是一個考驗。
現實地看,減稅降費意味著財富分配的天平向企業傾斜。經濟下行期的大規模減稅降費,政府要么通過舉債方式彌補資金缺口,要么就下決心縮減開支,在保證基本開支的前提下,盡可能少花或者不花錢。過去幾年中央政府一直強調“過緊日子”,原因也在于此。
當然,我們認為,“過緊日子”應該成為一種常態,而非減稅降費壓力下的權宜之計。這意味著伴隨削減行政審批事項和政府職能改革,也需要相應地壓減冗員。精兵簡政本是一體。
尤其應該警惕的是,一些地方這邊廂宣布減稅降費,那邊廂卻絞盡腦汁打企業和居民的主意,以種種名目設租收費,充實小金庫或者補財政虧空。惡劣者如去年的河北省霸州市。根據國辦督查室的通報,據不完全統計,去年10月1日-12月6日,霸州市15個鄉鎮(街道、開發區)入庫和未入庫罰沒收入6718.37萬元,是1-9月罰沒收入的11倍,涉及企業和個體工商戶2547家,平均每家罰款、收費2.64萬元。11月份,13個鄉鎮(街道、開發區)出現明顯的運動式執法,當月入庫罰沒收入4729.57萬元,是1-9月月均罰沒收入的80倍。通報稱,霸州市此次出現的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手法五花八門,逐利特征明顯。
霸州問題恐怕并非孤例。正如國辦督查室通報稱,這暴露出有些地方,“面對新的經濟下行壓力、財政處于緊平衡狀態的情況,沒有真正樹立過緊日子的理念,依靠非稅收入特別是罰沒收入來彌補財政缺口的沖動仍然強烈”。去年末,中央政府嚴厲查處霸州問題,對各地方敲響了警鐘。不過我們擔心,面對種種困難,新的一年,這種問題在一些地方還會不同程度地出現。
對此,國稅總局三令五申,依法依規組織稅費收入、堅決不收“過頭稅費”。此前國辦督查室也表示,要持續整治“三亂”,“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絕不姑息”。我們以為,這需要暢通監督和申訴渠道,讓市場主體理直氣壯地維護其合法權益。如此方能真正留住青山,一起向未來。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