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汪青 3月7日,經濟觀察網從全國政協委員、東亞銀行聯席行政總裁李民斌處獲悉,今年其向大會提交了《關于促進綠色金融,為實現“雙碳”目標作貢獻的建議》的提案。
據悉,要實現國家“雙碳”目標,估算每年需要進行3-4萬億元人民幣的綠色投資。通過綠色金融,引導和激勵更多社會資金投資推動綠色發展,已成各方共識。我國綠色金融發展已走在世界前列,但在標準制度、碳金融市場發展以及綠色金融風險管控等方面還有待完善,從而促進行業發展,增強國際話語權。
在李民斌看來,在發展過程中綠色金融還存在綠色金融標準待統一、碳金融市場待成熟以及風險防控待健全三方面的問題。
具體來看:目前,我國關于綠色金融的分類標準有:銀保監會出臺的綠色信貸標準、人民銀行和發改委以及證監會等出臺的不同綠色債券標準,一些地方政府也制定了各自的綠色標準。不同標準存在一定差異,例如化石能源清潔利用和核電是否屬于綠色范疇,有不同判斷。這不利于保障市場參與主體的權益,并增加監管難度。我國綠色金融標準體系與國際主流標準亦存在差異,影響日后接軌國際市場。
其次,碳排放權交易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手段。去年7月,全國碳交易市場系統啟市,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但仍在起步階段,首批納入參與交易的僅為電力企業,亦只有現貨交易,碳金融衍生產品有待開發、機構投資者暫未能參與、與其他海外碳市場的聯動較少。去年底的聯合國氣候大會,達成了構建一個全球碳市場的共識,國家碳交易市場日后如何與國際對接,成了亟需研究解決的問題。
此外,我國綠色金融發展迅速,同時也出現不少 “偽綠”、“漂綠”(以友善環境為名義,但實際上是反其道而行)情況,對金融機構和投資者構成重大風險,綠色項目信息披露機制有待健全。
基于此,李民斌從加快統一綠色金融標準、擴大碳市場為接軌國際鋪路以及借金融科技健全風控三方面給出建議。
第一,加快統一綠色金融標準。國內方面,今年2月人民銀行等部門聯合印發《金融標準化“十四五”發展規劃》,明確要完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建議在此基礎上加快推進綠色金融標準體系的統一化,以讓投資者了解項目或產品是否真正“綠色”,從而更有效引導綠色投向。同時明確國家標準和地方標準關系,避免造成混亂。
國際方面,建議借助香港接軌國際綠色金融標準。事實上,人民銀行等發布《關于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也有提及“探索在粵港澳大灣區構建統一的綠色金融相關標準”,未來宜進一步推動三地綠色金融產品、綠色企業和項目認定、綠色金融統計等標準的融合,并讓更多區內企業利用港澳平臺為綠色項目融資及認證,引入國際資金,提升與全球融合的廣度和深度。
第二,擴大碳市場為接軌國際鋪路。首先,建議拓展市場覆蓋行業范圍和豐富交易產品,盡快有序將鋼鐵、化工、水泥等重點排放源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并適時允許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進入;促進衍生產品創新,探索包括碳遠期、碳期權、碳債券、碳保險等,擴大碳交易市場的規模。
至于與國際接軌,粵港澳大灣區有條件和能力作為國家碳市場走向國際的先行先試窗口。香港交易所去年8月與廣州期貨交易所簽署備忘錄,研究在碳排放交易合作,倘能成事,可望利用“債券通”及“滬深港通”等現有渠道,在大灣區建構區域性碳交易市場,通過對國內外不同碳定價機制的探索實踐,為后續我國擴大參與國際碳市場積累經驗,增強國際吸引力和影響力。
第三,借金融科技健全風控。要從根本上解決“假綠”、“偽綠”、“漂綠”問題,防范綠色項目信貸風險,關鍵是建立全流程信息披露體系。建議協助企業以技術攻關準確核算碳排放,并建立完整數據信息共享平臺,整合環境處罰、企業排污許可證、綠色項目可研報告、信用數據等信息。同時,加強與專業的第三方綠色評估機構合作,完善綠色融資審查機制,實時追蹤綠色項目進展。
另外,可借助金融科技手段,通過實時數據采集、分析決策以及風險預警,幫助金融機構盡早防范項目潛在風險。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