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期間,數字經濟、科技創新等話題依然備受關注。以信創、新基建等為代表的數字經濟政策紅利持續釋放。
3月8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發現,在互聯網、科技領域的代表委員中,也均將數字經濟作為最重要的議題。全國人大代表、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建議,應以“技術-產業-社會”三位一體的系統性思維破解難題,合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有效提升國家競爭力。
在他看來,互聯網公司不是與傳統企業賽跑競爭,而是作為其“數字化助手”,做好連接器、工具箱和生態共建者,幫助實體產業在各自的賽道上成長為世界冠軍。
與此同時,全國人大代表、聯想集團董事長楊元慶也認為,在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戰略進程中,中小企業和大型行業企業同樣重要。他建議,政府和相關協會共同建立“中小企業數字化發展指數”,為評估中小企業發展水平提供科學依據,這樣有利于相關部門更好地把準不同行業與區域中,小企業的數字化水平。
就在上周,包括美團、餓了么、微信、支付寶等平臺,均已出臺了相關扶持中小企業數字化的政策,從傭金、支付費率等層面降低經營成本。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財經大學教授賀強認為,目前我國的中小企業處在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關鍵階段,加快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中小企業擺脫困難,順應環境求發展的必然選擇。
賦能流通行業
“數字經濟”自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及至今,已多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今年1月份,國務院發布《“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從基礎設施、數據要素、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等方面提出了11項重點建設工程,并提出到2025年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0%,數據要素市場體系初步建立、數字經濟治理體系更加完善等目標。
在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中小企業也是主力軍之一。全國兩會期間,多份代表委員的議案提案都關注到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內容涉及提升中小企業數字化能力,加強“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為中小企業提供更好金融支持和服務、深化區域營商環境改革等多方面。
不過,中小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普遍存在轉型門檻高的問題。因此,有針對性地幫助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迫在眉睫。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線上線下消費深度融合,促進生活服務消費恢復,發展消費新業態新模式”。對于疫情下面臨較大生存壓力的中小企業而言,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中小企業擺脫困難,順應環境求發展的必然選擇。
中小企業雖面臨著轉型困難,但在數字化的推動下,也能達到相當的發展空間。多點Dmall董事長張文中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認為,未來實體零售商一定會繼續存在,存在下去的實體店一定是全面數字化的實體店,也一定是徹底回歸商業本質,真正滿足消費者需要的實體店。“我認為數字化和流通產業的多元化發展是可以并存的。數字化搞好了,會為流通產業的多元化發展助力賦能。”
在他看來,美國零售化的集中度是比較高的,而且數字化程度也比較高。但這種情況下零售企業依然存在,充分說明本地化的流通企業有存在的空間和必要。
目前,本地生活、本地零售和近場電商已經成為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也成為傳統渠道之外的重要補充。
數字化仍需包容性
近兩年,受疫情和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環境影響,中小企業生產和發展承受了不少壓力。同時,也令互聯網平臺承壓。
就在2月18日,發展改革委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等相關部門發布《促進工業經濟平穩增長的若干政策》18條、《關于促進服務業領域困難行業恢復發展的若干政策》43條。其中,也包括“要引導外賣等互聯網平臺企業進一步下調餐飲業商戶服務費標準,降低相關餐飲企業經營成本”。
在此背景下,美團、餓了么兩大外賣平臺在近日下調了部分外賣傭金,以應對外界對于傭金過高的指責。
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以來,各部門出臺針對中小企業的支持政策25項,各地出臺政策文件52個,涉及減稅降費、資金支持、融資促進、穩崗擴崗、權益保護、擴大市場需求和專精特新發展等多個方面。
隨著中小企業數字化的進程越來越快,新技術的應用成本仍然偏高。大多中小企業稅后利潤微薄,僅憑企業本身難以承受住數字化轉型成本。且轉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不斷探索不斷試錯,這對于人力財力薄弱的中小企業來說更為苛刻。
以中小企業居多的實體零售業為例,在國內需求疲軟、經營成本提高以及網絡購物等新興消費模式的沖擊下,其發展形勢也不容樂觀。張文中建議,可以復用原來的基礎設施,使原有的生產要素得到更充分的利用,讓數字化紅利惠及每個人。“要讓原有的供應鏈、員工等資源都被包容到數字化升級中,享受數字化發展紅利,而不是被沖垮、落下。”正因如此,張文中特別強調,以人為本的全渠道數字化轉型,數字化一定要包容性發展。
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也提到,鼓勵平臺企業創新發展,鼓勵頭部企業持續強化基礎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研發,聯合產業上下游企業共建開放的科技創新和應用生態,形成創新合力,減少行業“重復建設”。
(作者:陶力,王雨琪 編輯:張偉賢)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