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國新辦舉行新聞通氣會解讀《政府工作報告》有關情況。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向東表示,去年新能源汽車銷售“井噴”,全年銷量達到352萬輛、增長1.6倍,今年要繼續支持新能源汽車消費。
有業內人士分析,頻頻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的背后,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持續支持。但在補貼退坡的大背景下,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還明確提出“繼續支持新能源汽車消費”有些超出市場預期。
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354.5萬輛和352.1萬輛,同比均增長近1.6倍。而在今年1月份,我國的新能源汽車繼續延續強勁的增長態勢,產銷量分別完成45.2萬輛和43.1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3倍和1.4倍。有行業研究機構據此預計2022年我國的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望突破550萬輛。
對產業發展趨勢判斷的準確性,很多程度上考驗著投資機構的眼光。泛海投資雖然2015年才單獨設立,但是,泛海集團卻是中國為數不多的經歷過改革開放以來完整經濟周期和產業周期的民營企業,這種感知能力的存在,對于準確判斷投資大方向,至關重要。
因此,新能源早早便成為泛海投資看好的賽道與方向。據了解,在確定了新能源這個賽道之后,泛海找到了新能源領域最有市場想象空間的領域——新能源汽車。此時的新能源汽車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各種投資項目琳瑯滿目,投哪個、不投哪個這種策略層面的問題,也擺在了泛海的面前。
此時的泛海,顯現出了一個經歷過中國完整經濟和產業周期的“厚重企業”的基因,在投資的分布上,泛海投資的策略,最終選擇了既投資傳統造車企業向新能源轉型,也投資造車新勢力,這樣,兩廂平衡,是最為合理的投資結構。
按照這一策略,泛海在前者的領域,投資了北汽新能源,并介入北汽對SST前鋒的重組;同時,在后者的領域,以C輪的身位,投資蔚來汽車,“投到了”新能源造車兩大領域中,最重要的兩個標的資產,從而形成十分合理的投資結構。
3月10日,蔚來汽車于港交所正式上市,開盤價報160港元。與此前港股上市的小鵬、理想不同的是,蔚來上市首日高開,上漲幅度超過5%,成交量12.33萬股,總市值2804億港元。而泛海投資已經結構性的完成獲利退出,為業內提供了一個優秀的投資回報案例。
不僅如此,泛海投資鏈條還在向著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領域垂直拓展。如在投資了北汽新能源、蔚來汽車之后,泛海開始將投資在縱深層面拓展。在縱深賽道的研判上,泛海又將汽車芯片、自動駕駛、云計算等擁有核心技術研發的項目和企業,作為投資的重要方向。
這是一種“先從上至下”,再“由終端產品向核心技術延伸”的投資策略,研發這一方向產品的禾多科技就是泛海這一投資思路的產物。
據泛海投資部介紹,我們從2017年開始就認定新能源汽車行業存在巨大的成長空間和投資機會,并積極布局。未來我們肯定還會繼續布局新能源汽車及其產業上下游的龍頭企業,助力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目標達成。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