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經》雜志
“等待歷史性時刻。”北京時間3月16日晚間,很多人都在靜靜等待美聯儲貨幣政策委員會(FOMC)議息會議結果。
美東時間3月16日周三下午兩點(北京時間周四凌晨兩點),FOMC議息聲明出爐:加息25個基點,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將升至0.25%-0.5%。
這是2018年12月以來,美聯儲首次宣布加息。同時發布的點陣圖顯示,美聯儲官員預計今年還將有六次加息,即今年余下時間里每次FOMC會議都將加息25個基點,年內基準利率或升至1.9%。
前述決議出爐數小時后,巴西央行和中國香港金管局選擇跟進。巴西央行宣布將基準利率上調100個基點,完成連續第九次加息;香港金管局宣布將基準利率上調25個基點至0.75%。
就在美聯儲宣布加息前不到24小時,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下稱“金穩委”)召開專題會議,要求“切實振作一季度經濟,貨幣政策要主動應對,新增貸款要保持適度增長”,分析人士認為,中國貨幣政策將偏向寬松,中美貨幣政策進一步走向分化。
上一輪中美貨幣政策分化進程中(2015年至2018年),中國一度出現較大規模的資本集中流出,超過了當期經常賬戶順差,外匯儲備從4萬億美元降至3萬億美元左右,人民幣匯率接近“破7”,形成了“資本外流—儲備下降—匯率貶值”的惡性循環。本輪美聯儲加息前,已有經濟學家呼吁貨幣當局抓住美聯儲加息前的時間窗口,發力穩增長。本次美聯儲加息會否掣肘中國貨幣政策?
近日,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撰文指出,中美貨幣政策分化將對中國經濟金融運行產生若干風險,但整體影響有限,中國再受到高強度跨境資本流動沖擊的概率很小。對于接下來的貨幣政策走向,管濤認為,在加強國內外形勢研判的基礎上,堅持宏觀政策以我為主,當出手時就出手。
招商宏觀團隊亦撰文指出,央行當前會更加注重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近期降準的可能性較高?紤]到跨境資金流動形勢較為嚴峻,短期降息或有較多顧慮,但央行穩中偏松的政策基調不會因美聯儲加息而改變。
實際上,早在2018年前后,面對美聯儲及其他主要央行的連續加息和國內的穩增長需求,央行行長易綱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中國是一個大型經濟體,貨幣政策主要是服務國內經濟,決定貨幣政策也主要是“以我為主”,考慮國內的經濟形勢和物價走勢來進行預調和微調。
值得注意的是,管濤近期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直言,“中國貨幣政策的窗口期,不是美聯儲加息前,而是國內通脹水平上升之前!辈贿^,通脹水平可能掣肘貨幣政策的臨界點仍需進行測算。
“沃爾克時刻”到來,年內還將加息六次?
美聯儲貨幣政策主要錨定兩大目標:充分就業和物價穩定(長期通脹水平維持在2%左右)。
近期,美國就業市場持續復蘇。數據顯示,美國2月季調后非農就業人口增加67.8萬人,遠超預期的42.3萬人,創2021年7月以來新高,失業率下降至3.8%,為2020年2月以來新低。實際上,從非農就業人數來看,2021年12月和1月,美國就業回暖持續好于市場預期。
在3月16日的新聞發布會中,鮑威爾表示,美國2月失業率已經觸及疫后低點3.8%,勞動力需求非常旺盛,勞動力市場狀況已經得到普遍改善。FOMC預計,美國勞動力市場將繼續保持強勁,年底失業率將降至3.5%,并保持在該水平附近。
通脹的情況則不那么樂觀。自2021年11月起,美國勞工部統計局公布的CPI同比增速連續四個月刷新近40年新高,新近發布的2月CPI同比增速高達7.9%。
前述新聞發布會中,鮑威爾承認,通脹仍然遠高于2%的長期目標,可能需要比預期更長的時間才能恢復其價格穩定目標。“需求強勁和供給受限導致商品價格居高不下,而俄烏沖突帶來的原油和大宗商品價格飆升,將給國內通脹帶來額外的上行壓力!
3月議息會議后發布的年度經濟預測數據顯示,美聯儲官員對2022年美國通脹率預測的中位數是4.3%,明顯高于去年12月的2.6%。對比2021年12月議息會議后公布的利率預測點陣圖,美聯儲官員當下對于加息的預期也更加激進。
2021年12月點陣圖顯示,全部18位美聯儲官員中,沒有人認為2022年利率會超過1.25%。而最新點陣圖顯示,參與投票的16位官員全部預期,2022年利率將超過1.25%。其中,12位認為利率將超過1.75%,意味著如果按每次加息25個基點計算,美聯儲年內還將加息六次。
圖注:FOMC 3月議息會議后發布的利率預測點陣圖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圣路易斯聯邦儲備銀行行長詹姆斯·布拉德(James Bullard)對3月加息25個基點投了反對票。在他看來,美聯儲應加息50個基點。3月議息會議之前,布拉德已多次對外“放鷹”,主張美聯儲應在7月來臨前將利率提高100個基點,以應對40年來最嚴重的通脹。
實際上,在3月初的國會聽證會上,鮑威爾不僅明確表示支持3月加息25個基點,且放言將“不惜一切控制通脹”。分析人士認為,鮑威爾試圖復制前美聯儲主席沃爾克控制通脹的路徑。20世紀80年代,沃爾克曾因不惜代價地運用高利率馴服高通脹而一戰成名。
不過,沃爾克的激進手段一度導致美國經濟衰退、工人失業,而鮑威爾一再強調,他相信美聯儲可以在不引發經濟衰退的情況下降低通脹。前述年度經濟預測數據顯示相比去年12月,此次會議將2022年GDP實際增速預測調低至2.8%,下降1.2個百分點,2023年GDP預測保持在2.2%。
德意志銀行首席美國經濟學家Matthew Luzzetti表示,美聯儲要在不引發經濟衰退的情況下引導通脹回到目標水平是一條非常困難的道路,而且隨著我們看到的供應鏈方面的沖擊,這條道路變得更加狹窄。
管濤進一步指出,當下鮑威爾面臨著比沃爾克當年更加復雜的局面——超過270%的宏觀杠桿率,和處于歷史高位的資產價格!磅U威爾要在物價穩定、經濟復蘇、金融穩定之間‘走鋼絲’,這可不是一件輕松愜意的活兒!
此外,地緣政治沖突陰云仍在。鮑威爾表示,俄烏沖突對美國經濟影響高度不確定,但短期內可能加劇其通脹上行壓力,進而對經濟活動造成壓力。中信證券(600030)明明債券研究團隊認為,相關沖突對美聯儲貨幣政策行動的影響仍需繼續觀察。
總部位于美國的尚渤投資管理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Jason Brady在發送給媒體的評論中稱,“我相信美聯儲的政策將減慢經濟發展。同時由于這些政策大幅落后于計劃,美聯儲將要從維持低失業率和遏抑通脹之間作出痛苦抉擇!痹谒磥恚八ネ藥缀蹩隙〞l生。”
3月議息結果出爐當天,美元指數收跌0.62%,報98.3755;美股全線收漲,道指漲1.55%,納指漲3.77%,標普500漲2.24%。此前暴跌的中概股亦大幅反彈,世紀互聯漲超80%,知乎漲近80%,金山云漲超70%,京東漲近40%,阿里巴巴漲超36%。
“加息幅度符合預期,甚至略低于預期,這是市場反彈的主要原因!敝刑┎呗匝芯繂T張文宇告訴《財經》記者,對于美聯儲加息25個基點,甚至年內加息七次的消息,市場已有預期,當下大家更關心美聯儲縮表的時點和幅度。
2020年初疫情暴發后,美聯儲通過直接購債等方式提振經濟,其資產負債表迅速擴張了一倍有余。截至3月9日,美聯儲資產規模高達8.9萬億美元。對于縮表,議息會議聲明中提到,將在接下來的某次會議(a coming meeting)上開啟縮表,但并未透露更多細節。
在隨后的貨幣政策新聞發布會上,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表示,最快可以在5月開始縮表,縮表計劃框架將與上一次相似,縮表速度將比上次更快。
中國央行“該出手時就出手”
美聯儲宣布加息前不到24小時,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下稱“金穩委”)召開專題會議,要求“切實振作一季度經濟,貨幣政策要主動應對,新增貸款要保持適度增長”。
交通銀行(601328)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表示:“會議強調貨幣政策‘主動應對’,且強調一季度時間窗口,意味著3月進行貨幣政策操作的概率增加,3月或二季度還有降息降準的可能!光大銀行(601818)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亦表示,“3月發力可能性存在,但如果市場預期穩定,不排除央行4月微調政策的可能!
多位分析人士指出,中美貨幣政策已經走向進一步分化。
此前,管濤曾對《財經》記者分析,中美貨幣政策錯位可能從三個方面對中國產生影響。第一,中美利差的進一步收斂,進而減緩跨境資本凈流入勢頭;第二,美聯儲緊縮,全球流動性拐點出現,外資加速回流美國;第三,美聯儲刺激政策退出,或將抑制美國經濟復蘇,進而減少從中國的進口,對中國外貿增長造成影響。
在近期的一篇分析文章中,管濤進一步提出三條影響路徑:美聯儲貨幣政策轉向引發全球金融動蕩,影響中國金融市場運行;脆弱新興市場發生“縮減恐慌”,影響中資機構海外資產安全;美聯儲緊縮催生全球流動性拐點,加大中國企業海外融資成本。
“中美貨幣政策錯配造成的中美利差收斂、資本回流、美元指數走高、美國經濟增速放緩等因素,將對中國產生一系列影響,進而帶來跨境資本流動的波動和人民幣匯率波動!惫軡偨Y道。
從近期債市、股市數據來看,中美貨幣政策分化的影響已經顯現。
2022年以來,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不斷上行,當前已突破2%,而10年期中國國債收益率下行至2.8%附近。中美10年期國債收益率持續收窄,并帶動境外機構減持人民幣債券。
管濤指出,1月,日均中美10年期國債收益率差99BP(基點),環比回落38BP,中央結算公司統計的境外凈增持境內人民幣債券環比下降36%,同比下降71%。2月,日均中美國債收益率差為84BP,跌至所謂舒適區80BP~100BP的下限附近,環比進一步收窄15BP。同期,境外凈減持境內人民幣債券814億元(其中凈減持人民幣國債354億元)。
另一觀察外資流向的渠道是北向資金。Wind數據顯示,3月初至17日,北向資金合計凈流出592.4億元。其中,3月7日至3月16日,北向資金連續七個交易日凈賣出,合計凈流出668.3億元。
此外,一位幫助境內企業發行美元債的從業人員告訴《財經》記者,今年在海外融資成本上沒有明顯優勢,將對境內企業發行美元債的規模產生較大影響。同時,今年是中資美元債的償債高峰,屆時中資企業可能選擇在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來替換美元債,加速外資流出。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以來,外匯市場出現了美元強,人民幣更強的情況。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數據顯示,2022年以來,人民幣相對美元呈升值趨勢。
對此,管濤表示,近期人民幣的強勢表現可能與來自歐洲的避險資金有關!皩τ谟邢嚓P地緣政治風險的經濟體或市場主體來講,人民幣成了其避險貨幣,形成了這波美元強、人民幣更強的行情!蓖瑫r,他也指出,“傳統上人民幣是風險資產而非避險資產,發生外部沖擊時,大概率會出現資本外流、匯率貶值!
盡管如此,包括管濤在內的多位分析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相對于上一輪美聯儲緊縮,本次中美貨幣政策分化,對中國整體影響有限,中國再受到高強度跨境資本流動沖擊的概率很小。
“美國加息對中國的影響正在減弱!蔽鳚裳芯吭涸洪L趙建告訴《財經》記者,經歷了中美貿易摩擦和疫情之后,雙方在經濟金融方面的往來已經相對偏少,當下美國對中國日用商品供應的依賴相對更大。具體到金融領域,當下中美利差已經處于歷史較低水平,A股、港股估值也已有過一輪較大的調整,繼續下行的空間不大。因此,在趙建看來,“本輪美聯儲加息,可能是歷史上對中國經濟影響最小的一次!
實際上,2018年前后,中美貨幣政策正在經歷分化,中國央行行長易綱在多個場合表態,中國是大型經濟體,中國的貨幣政策要考慮國際因素,但是制定貨幣政策的原則是國內優先,是以國內的經濟為主要考慮來決定,外部平衡主要由匯率政策來實現。
2021年下半年,美聯儲討論縮減購債以來,包括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在內的多位央行高層一直強調,央行將堅持“穩字當頭、以我為主”,根據國內形勢把握好穩健貨幣政策的力度和節奏,同時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發揮匯率調節宏觀經濟和國際收支自動穩定器功能。
中信證券分析師明明撰文表示,在中美貨幣政策分化背景下,近期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出現的快速貶值以及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的資金外流,可能成為中國央行考慮貨幣政策寬松節奏的重要因素。在穩增長和寬信用的堅定目標下,貨幣政策進一步寬松空間仍然存在,但降息操作可能需要等待更強的催化因素和更適宜的窗口。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