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適應奧密克戎等新冠病毒變異株傳播速度快的特點,22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公布了《區域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組織實施指南(第三版)》。與去年9月發布的第二版指南相比(《全員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組織實施指南(第二版)》),該指南為進一步提高疫情“早發現”能力,規定了劃定范圍的核酸檢測應當在24小時內完成,并提出各地可結合新冠病毒抗原檢測有關要求,推進“抗原篩查、核酸診斷”的監測模式。
之所以做出上述修訂,醫政醫管局局長焦雅輝在當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的發布會上稱,是針對本輪奧密克戎變異株的傳播特點。由于奧密克戎變異株傳播更快,隱匿性更強,有時候在疫情發現時已經隱匿傳播了一段時間。所以,需要進一步提高疫情“早發現”的能力,在更短的時間內盡可能早的發現感染者,控制傳染源。
自今年年初奧密克戎變異株在天津突破本土防線以來,該毒株迅速發展為國內本土疫情的優勢病株。根據國家衛健委最新統計,從3月1日至22日,全國累計報告本土感染者超過41000例,波及28個省份,呈現點多、面廣、頻發的特征。與此同時,無癥狀感染者與輕型病例占比多,進一步增加了疫情防控的壓力。
基于此,新指南從時限要求上進行了調整。在上一版指南中,500萬人口以內的城市,應當在2天內完成全員核酸檢測任務,必要時可通過省(區、市)內統籌保障。50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應當在3天內完成全員核酸檢測任務。
新指南則將2~3天的時限縮短至1天,即“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所在的設區市,包括城區常住人口1000萬以上的超大城市,應當在24小時內完成劃定范圍的區域核酸檢測任務”。
“我們有兩年多的經驗總結和成功的實踐基礎。”焦雅輝稱,在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鄭州、西安、天津等人口在1200萬以上的超大規模城市均已完成了24小時內的全市核酸檢測工作。
在提高全市范圍內的檢驗效率的同時,“科學精準”也成為本次核酸檢驗指南調整的關鍵詞。從范圍來看,新指南將第二版指南中的“全員”修改為“區域”,區域大小由疫情防控需要決定。
焦雅輝稱,以往被稱為“全員核酸檢測”的組織實施指南,容易讓大家誤解都是在全市范圍內搞大規模的檢測,是在搞大水漫灌。通過修訂,把“全員”改成“區域”,也就是說更加突出強調要科學和精準地劃定核酸檢測的范圍。這里的“區域”包含封控區、管控區、防范區。既可能小到一個樓棟,也可能大到全市范圍。
“區域”的劃法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焦雅輝稱,在每一輪核酸檢測結果出來之后,醫政醫管局均會及時進行研判,根據已發現感染者波及范圍的廣度和來源,判斷社會面是否仍存在傳播風險,并作出動態調整。
新指南明確,若社會面風險未得到控制、風險點位不清,則繼續每日開展一輪區域核酸檢測。當社會面風險得到控制、風險點位基本摸清時,可根據病例分布情況,針對有關街道、社區、小區劃分重點區域,對重點區域每日一檢,非重點區域可視情況隔日一檢或三日一檢,并按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出具檢測結果。逐步縮小核酸篩查范圍,提高篩查精度,科學精準篩查。
為確保“常住人口1000萬以上的超大城市在24小時以內完成劃定范圍的區域核酸檢測任務”,焦雅輝提出了四個工作重點:
一是設立 9個專班,確保采送檢各個環節的組織工作順利開展。二是提升核酸檢測的能力,在當地的核酸檢測能力不能滿足需求的情況下,通過提升大規模的移動支援核酸檢測能力,以大產能的汽膜式、車載式、方艙式等形式,將單管能力每天1萬管以上的,甚至是5萬、10萬的,迅速擴充到20萬、30萬。三是提升信息系統的支撐水平,避免再次出現各種碼在采樣過程中崩潰的情況。四是引入抗原檢測,通過采取“抗原+核酸檢測”策略,提高了早期和快速發現感染者的手段。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