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我也有一輛屬于自己的單車啦!”當一輛來自中國的藍色單車擺到12歲的春茜玲眼前,小姑娘興奮到手舞足蹈起來。這輛小藍車,半年前還在1500公里外中國廣州的街道上來回穿梭,服務于當地居民的“最后一公里”。
春茜玲是柬埔寨茶膠省巴蒂區鵲可小學六年級的學生,這座學校位于該國首都金邊以南約50公里處。
(圖片說明)春茜玲和同學們騎哈啰單車走在放學路上
春茜玲家境貧寒,但她一直在堅持上學,同一個村子里還有不少小伙伴因貧困而輟學。春茜玲的家離學校有大約3公里,幾年來,她往返于兩地之間只能靠步行,單程就要走半個多小時。“我的父母都是農民,沒有積蓄,家里買輛自行車是奢望”,春茜玲說。加之當地氣候炎熱,徒步上學放學成了一件痛苦的事兒,為此她幾度萌生過輟學的念頭。
“現在好了,我有了一輛來自中國的自行車,這真的給我提供了很大的便利,騎車只需5到10分鐘就能到校。”想到不再會因為交通問題而輟學,小姑娘非常開心。春茜玲的父母說,她非常珍惜這輛來自中國的小藍車,每天放學都會把車子仔細擦洗一遍。
(圖片說明)春茜玲在擦洗單車,車輪上的裝飾是她自己的手筆
對農村兒童尤其是欠發達國家的農村兒童來說,讀書之艱反而源于行路之難。據了解,在柬埔寨農村,學生長距離步行上學比較常見,甚至于一些學生從家到學校要走7公里。鵲可小學在今年年初獲捐35輛單車,校長昆禾恩說:“這些車會有助于改變他們的生活,給他們帶來新的希望。我們若是在柬埔寨國內買這些車,每輛的價錢差不多是25萬柬埔寨瑞爾(約合390元人民幣),農村貧困家庭可能需要一到兩個月才能賺到這筆錢。”
鵲可小學把受捐車輛分發給來自最貧困家庭的學生,為此校長還親自到各家去實地察看過。昆禾恩說:“這些車,不僅學生可以騎著來上學,他們的父母平時也能騎著去集市、稻田、農場,或者拿來搬運東西。”
(圖片說明)昆禾恩和他的學生們與單車合影
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7年的文件顯示,如果所有人都能完成中等教育,全球貧困率可能會減少一半以上。世界自行車救濟會的研究結果則顯示,自行車對教育的影響深遠,在受訪的發展中國家,在校學生獲得自行車后,到課率提高了28%,學業表現提升59%。
2021年,在中國扶貧基金會的牽頭和中遠海運慈善基金會的協助下,哈啰出行積極參與到“國際愛心單車項目”中去,該項目旨在將社會閑置資源再利用,為發展中國家孩子們的短途出行提供幫助,減少他們求學路上的耗時,從而更好地接受教育。據介紹,項目啟動后,哈啰陸續從廣州的城市路面上聚攏1000輛服役近3年但車況良好的單車,進行集中檢修和清理。今年春節期間,這批單車抵達柬埔寨并被分發到4個省份的67所學校,令1000名學生直接受益。
(圖片說明)哈啰工作人員在車輛出港前進行清潔
項目落地后,收到多封來自學校和學生的感謝信,受益學生們在信中表示,單車對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幫助非常大。此次柬埔寨單車捐贈項目,不僅讓老舊單車通過整修在異國繼續發光發熱,為共享單車循環再利用探出新的路子,同時也精準有效回應了受捐地區學生的真實需求,改善他們的學習條件,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貧困地區小朋友真切地感受到中國人民的友善和愛心。
哈啰出行近日拿到由中國扶貧基金會頒發的捐贈證書。哈啰副總裁周錦秀說:“看到學生們從柬埔寨傳來照片和視頻,他們的笑容讓我們備受鼓舞。哈啰將持續與社會各界協同,發揮自己的力量,積極參與各類公益項目,踐行企業社會責任。”
(圖片說明)中國扶貧基金會向哈啰出行頒發捐贈證書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