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4月24日電 (張澍楠 付健青 董湘依 董文博 熊思怡)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4月22日落下帷幕。關于中國資本市場,金融監管部門在博鰲上的發聲釋放什么信號?透露哪些利好?
持續對外開放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開放融通是不可阻擋的歷史趨勢。
關于資本市場開放、銀行保險業對外開放等方面,銀保監會副主席梁濤在博鰲亞洲論壇上分享了中國銀行(601988)保險業下一步加大對外開放力度的5個著力點:更加注重制度性的開放、更加注重開放的質量和效率、更加注重公平和透明、更加注重開放的理念、更加注重開放的節奏和安全。
國家外匯局副局長陸磊也提及,將會同相關部門,統一外資投資境內債券市場資金管理規則,優化境外機構境內發行債券(“熊貓債”)資金管理,進一步提升我國債券市場整體開放程度。
中泰證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師楊暢接受中新經緯采訪時表示,短期來看,盡管受到疫情反復的影響,中國經濟受到階段性擾動,但可以預期的是,伴隨著疫情逐步可控,包括房地產、基建以及消費等政策措施,仍有望推動中國經濟平穩向上運行。長期來看,中國經濟始終是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這也為中國資本市場打造全球競爭力奠定堅實基礎。
西部證券固收首席分析師羅云峰認為,進一步放開資本金融項目的核心目的是吸引外資流入。而外資流入與否取決于盈利,盈利取決于經濟增長。目前,要提升競爭力的核心是提升經濟增長,提升經濟增長從政策層面就一條,市場化改革。
招商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謝亞軒對中新經緯稱,不因為短期市場動蕩,改變雙向開放資本市場、通過開放促進資本市場改革的政策方向和戰略。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恒分析,目前國內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信心和決心是一貫的,落實到資本市場上,積極引進境外投資者,促進資本雙向流動,做大做強資本市場方向沒有變。中國資本市場改革還要繼續推進市場化和國際化,國內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的外資占比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外資流入未來仍可觀
周五(4月22日)收盤,對市場風向極度敏感的北上資金再度出現逆勢加倉,延續做多勢頭,當天繼續單邊流入,午后加速進場。
來源:Wind
Wind數據顯示,北向資金4月22日凈買入67.65億元,其中尾盤集合競價搶籌超10億元。其中,滬股通凈買入36.11億元,深股通凈買入31.54億元。
回看本周北向資金動態,共交易4日,累計小幅凈買入4.45億元。在大盤跌破3100點后,北向資金開始連續兩日“抄底”。從整個4月份看,北向資金依然呈現凈流入態勢。
在博鰲亞洲論壇上,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表示,近幾年中國在引進境外長期機構投資者的資金方面取得較大進展,但相比日韓等海外市場,中國在這方面上升的空間還很大。
他介紹,外資占A股流通市值比例為4.5%左右,依然較低。韓國和日本外資占股市流通市值比例都在20%至30%。今年外資凈流入會是可觀的。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告訴中新經緯,無論是中國股票市場,還是債券市場都具備了一定的投資吸引力。
“過去幾年,外資大量流入中國的股市和債市,僅流入股市的資金每年就達到3000多億。”楊德龍認為,這一方面體現出我國對外開放的水平提升,也反映出外資對于我國優質資產的投資興趣依然較大。
英大證券李大霄表示,外資占比呈現逐年抬升過程,但總體上外資占比還是偏低,跟成熟市場相比,確實還有非常大的空間。從近幾年趨勢看,外資繼續流入的概率還是比較大的。
監管重點在市場公平公正和信披準確完整
資料圖 中新經緯 攝
近期,A股市場新股破發頻現,曾經“穩穩的幸福”成為苦惱。
對此,方星海表示,“這不是IPO太多了,定價更合適一點就行了,市場如果不認可你,就定得讓市場認可,其實就是定價能力需要進一步提升”。
對于IPO破發原因,楊德龍分析,定價能力需要提升,這也涉及到新股詢價方面,有些機構為了能夠讓報價落在新股定價的區間,傾向于向上報價,這進一步導致新股發行價普遍偏高,從而造成破發率大幅上升,再加上二級市場本身低迷,破發的情況頻頻出現。
他認為,未來在注冊制改革的同時,加大信披的公平公正,提高定價能力,有利于改變新股頻繁破發的現象,也有利于提升二級市場的信心。
注冊制是中國資本市場發展以來的重大改革,讓市場機制來選擇上市公司、對上市公司定價,改善了投資價值、調整了上市公司結構。
方星海表示,注冊制改革本質上使市場在發行、定價方面更市場化,由投資者自己做決策,證監會負責信披質量,信披做到真實準確完整,定價、是不是買股票主要由投資者自己判斷。
方星海提到,未來監管重點將放在市場的公平公正、披露信息的準確完整上,要在這方面花更多的力氣,“如果注冊制改革做得好,這個市場會更活躍,更有韌性,市場規模也會更大,為吸引更多的境外資金進來提供更好的基礎。”
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陳靂接受中新經緯采訪時分析,注冊制改革后,對上市公司質量和中介機構專業能力要求更高,中介機構尤其要提高研究能力,提高估值定價能力。同時,加大對市場違法行為進行嚴厲打擊,引導要求上市公司規范信息披露行為。
“當前為保障上市公司質量,監管層對于新股發行的要求沒有放寬,這也是為投資者負責,對未盡到最基本義務的中介機構要進行嚴懲,而投行和研究業務要更加專業化、精細化,秉承對投資人和上市企業專業的態度水平,才能更好服務好實體經濟。”陳靂進一步說道。
李大霄則認為,在投資者利益和融資者利益中間能夠找到一個平衡點,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