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有余】
只要有優質種子問世,根本不用發愁推廣問題,市場會將優秀種子篩選出來,給予豐厚回報。
余勝良
農業穩則民心穩。我國歷年一號文都是聚焦三農問題,其中種子處在農業核心位置。我國種子產業有許多成就,但還存在多而不強,重復浪費等問題,研發需要更貼近市場需求。
近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國家鄉村振興局綜合司日前聯合印發《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指引(2022年)》,鼓勵社會資本投入現代種養業、現代種業等重點產業和領域,鼓勵社會資本探索通過全產業鏈開發、區域整體開發、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等模式,穩妥有序投入鄉村振興。
政府已經多次鼓勵投資種子行業,種子行業在增產方面地位獨特。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資料,糧食總產增長的80%依賴單產提高,單產提高的60%-80%源于良種貢獻。“十三五”結束時我國品種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已達50%。對農業最重要的是種業,種業投資可謂一本萬利,商業化價值龐大,按10%產量提升估算,可以讓一畝地提高收入150到200元,收益非常大。
近期,有消息稱,糧食出口大國俄羅斯因為戰爭原因,種子進口被一些國家“卡脖子”。俄羅斯不少種子需要進口,比如玉米種子進口份額占播種量總數約六成,油菜籽為88%,甜菜近100%;此外,馬鈴薯、大豆、向日葵和油菜等也是外國種子占主導。
我國種業狀況要明顯好于俄羅斯。我國歷來重視糧食保護,在傳統農作物育種方面能力強,科研人員做了很多努力,農作物上沒有嚴重的“卡脖子”領域,糧食種子公司即使和外資合資,也要在國內育種,糧食種子幾乎百分之百在國土內種植。在某些蔬菜瓜果領域高端育種和海外有差距,但是中低端領域完全可以滿足。育種領域,我國與先進國家差距較大的是動物育種,豬、蛋雞、肉雞,對外依存度95%以上。越是大型家畜,需要研發沉淀時間越長,這對我國是一個大課題。
不過,我國糧食領域育種方面也有一些問題,比如種子多而不強,公司多而不優。2016年通過國審的玉米品種僅34個,而2020年是806個。僅在西北地區,就有4000多個玉米品種在育種。玉米類種業公司就有超過1600家,絕大多數沒有科研能力。
在研發方面,我國還存在不少重復浪費,不少科研單位不關心種子推廣,更關心的是如何取得書面或實驗室成果,如果從國家預算中獲得資金,分子育種等高水平育種理念還沒有推廣開來,傳統方法消耗了太多科研能力。
農業科學家在中國地位尊崇,比如袁隆平聲譽崇高,受人尊敬。還有李登海這樣的科學家創立公司并上市,在資本市場上獲得回報,也為種業推廣做了貢獻。只要有優質種子問世,根本不用發愁推廣問題,市場非常敏感,會將優秀種子篩選出來,給予豐厚回報。
甚至還沒有商業推廣的種業公司也會得到資本追捧,比如浙江大學生物育種專家沈志成創立的杭州瑞豐,今年一月份又融資4億元,投前估值為20.35億元,央企基金合計持股比例達到20%。我國不缺資本,缺的只是合適的投資標的,希望科研專家研發出更多貼近市場需求的優良性狀種子,為養殖戶種植戶帶來利益。相應地,資本市場也能起到價值發現作用。
(作者系證券時報記者)
在本專欄版發表的言論,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證券時報立場。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