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每一個努力生活的中國人,都是最美的奮斗者。也正是因為億萬奮斗者,才有了今日之中國。十年,致敬每一個奮斗的你。讓我們一起,踔厲奮發新時代,篤行不怠向未來。
中新網西寧5月6日電 題:青海農民創業20載:在“焊花”中成長為“工匠”
作者 李雋 張璐
立夏時節,有“九曲黃河第一灣”之稱的循化清水灣碧綠如璽,兩岸的丹霞在晨光中紅巖崢嶸。
地處黃河上游的青海省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是中國唯一的撒拉族自治縣,黃河貫穿縣境90公里,撒拉族民眾在此耕種勞作,不斷豐富著青海的“果盤子”和“菜園子”。
一早,黃河兩岸的霧氣還未散,循化縣哈三工貿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場院里“焊花”閃爍,54歲的馬德明研究琢磨著他的農機新產品。場院里紛繁復雜的農業機具是他20多年研究創造的“成果”。
“我最高興的是看到自己研制的農機出現在每家每戶!瘪R德明說,由他加工制造的谷物脫粒機、小型割曬機、雙層面高效節能熱循環采暖爐、家用小型核桃剝皮機、粉碎機等深受農戶青睞。
圖為馬德明研究新式農業機具!堣 攝
馬德明是當地民眾眼中的技能大師,技術明星。
小時候由于家境貧寒,馬德明輟了學。在父親的影響下他學習修理播種機、脫粒機、噴霧器等各種用具。“那時候我父親是全村唯一會駕駛和修理青海手扶拖拉機的人,是全村的能人。當時很多用具并不適用于西部山區種植實際,我就想著為身邊的人解決實際問題。”馬德明說,但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貧窮,他只能外出賺錢。
1994年,馬德明帶著幾件自制的修理工具,在循化縣城一間簡易的鋪面里開始了電焊及農機修理。當時,手扶拖拉機除了耕種莊稼,最重要的用途就是到縣外去淘金掙錢。因此,在出發前修理或保養一下手扶拖拉機是拖拉機手們的最大心愿。他們都說“哈三”收拾過的拖拉機從出門到回來的幾個月里從來不出任何故障。
相比播種,收獲時更辛苦,因西部山區小麥成熟周期長、麥稈長,脫粒季節氣候已變涼,當時市場上的脫粒機是根據內地環境而設計制造,在循化使用經常出問題。
“麥稈多、喂入稻麥時滾筒很容易纏草,從而無法從機子中排出,工作效率和精選效果很低!瘪R德明說,當時需要一種適合西北山區可移動和維修方便及精選效率高的多用脫粒機。
圖為試驗農業機具使用效果。 張璐 攝
于是,他找來一臺報廢脫粒機,不斷拆卸、組裝、摸索、改進、試用、創新,經過2年努力,最終設計制造出一種工作效率在原有基礎上提高4倍以上的脫粒機,不論怎樣喂入稻麥都能利索地進行脫粒,不出現滾筒纏草現象。
新式脫粒機創造成功后,很多農戶找他訂購,一下子就收到了100多臺訂單。但因缺乏廠房、設備和技術隊伍,馬德明找了幾個人加班制造,到當年秋收前也只完成了30多臺,使用者對脫粒機贊聲不斷。
“雖然農戶挺滿意,但我還是覺得有欠缺!币淮螌嵺`,馬德明發現自己的技術還不能滿足后續的發展,于是他又外出學習技術,找大企業無償工作,學習中工作,工作中學習,逐漸掌握了車床、銑床、刨床等機器的操作技術。由于工作踏實認真,動手能力強,他很快被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農機修造廠聘請,并擔任技術指導。
3年后,馬德明再次回到循化辦起了“循化縣農機修造廠”,制造銷售他制造的新型精選脫粒機、鍋爐等。從嚴格選料、加工、焊接、組裝、打磨、噴漆、檢測,到出廠,每一關都親力親為,直到每一個細節都毫無問題才出售。
“創業當然會有很多困難,只要不斷鉆研試驗,不停研究改善,就一定會達到最完善的效果!瘪R德明說,現在他研發的農業機具很受農民歡迎,產品供不應求,規模也越來越大,他年輕時的愿望正在逐步實現。(完)
【編輯:陳文韜】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第三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