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侯潤芳)5月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聯合主辦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進展評估研討會暨《中國鄉村振興綜合調查研究報告2021》(下簡稱“報告”)發布會在北京召開。《報告》顯示,2019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7371元,提前一年實現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同時農村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現象值得高度重視。在老齡化和人力資本方面看,農村人口老齡化嚴峻,鄉村振興的人力資本仍然不強,全體人口中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達到了20.04%。在鄉村數字化方面,《報告》顯示,九成以上農戶家庭擁有至少1部智能手機,近二成村莊實現“戶戶通”寬帶,還需要關注鄉村數字化中的多維不平等問題。
據悉,《中國鄉村振興綜合調查研究報告2021》是基于“中國鄉村振興綜合調查”(China Rural Revitalization Survey,CRRS)數據,系統地分析了中國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進展情況。CRRS覆蓋廣東省、浙江省、山東省、安徽省、河南省、黑龍江省、貴州省、四川省、陜西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10個省(自治區)、50個縣(市、區)、156個鄉(鎮)、308個行政村,獲得農戶有效問卷3833份、村莊有效問卷308份,搜集15554人的家庭成員信息。
2019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7371元,提前一年實現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
《報告》指出,2019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7371元,以2010年不變價格水平表示的2019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13892元,比2010年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實際提高了135%,提前一年實現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從收入來源上看,工資性收入與家庭經營性凈收入是當前農村居民的兩大主要收入來源。而農村居民的財產性收入依然處于較低的水平,在總收入中所占比例不足5%。此外,近10年來,以各項政府農業補貼、社會保障收入為主要內容的轉移性收入數額及其在農村居民總收入中的占比均有顯著提高,反映了多年來政府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對農民群眾增收產生了顯著的效果。
與此同時,《報告》還指出,近10年來,伴隨著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農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數也在大幅提高,縮小農村居民收入差距的任務依然任重而道遠,農村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現象值得高度重視。其中,與2010年相比,2019年各收入組農村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無論是絕對收入差距還是相對收入差距——都在同步大幅擴大。在各收入組與低收入組之間的收入差距中,主要是工資性收入差距和家庭經營性凈收入差距。不過,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宏觀統計數據,2017~2019年間,雖然五等份分組農村居民的組間絕對收入差距還在擴大,但以收入倍數衡量的組間相對收入差距已出現縮小的趨勢,表明國家近年來推進大規模脫貧攻堅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提高貧困及低收入農村居民收入水平、遏制農村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已經產生了積極作用。
對于上述問題,《報告》也給出了建議。《報告》指出,鑒于轉移性收入具有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收入分配的雙重功效,加強政府對“三農”領域特別是中西部低收入農村居民的轉移支付力度應當成為一項優先性的政策選擇。鑒于當前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處于較低的水平,通過提高財產性收入實現農民增收依然存在較大的潛力;未來可以通過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實現農村資源、資產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既可以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改革動力,也為增加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提供渠道。
農村人口老齡化嚴峻,鄉村振興的人力資本仍然不強
鄉村地區的老齡化和人力資本情況如何?《報告》指出,目前農村人口老齡化嚴峻,鄉村家庭的人力資本水平仍然不高,年齡整體偏大,教育水平整體偏低,尤其是務農勞動力隊伍素質不高、結構不優,地區差異明顯。
從調查樣本情況來看,全體人口中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達到了20.04%,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達到了13.82%,完全達到了“老齡化社會”的標準,并非常接近“老齡社會”標準。常住人口中60歲及以上的比重達到了23.99%,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達到了16.57%,超過了“老齡社會”標準,距離“超老齡社會”的標準只差3.43個百分比。和全國老齡化數據相比(2019年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的18.1%,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2.6%),農村地區的老齡化程度遠超全國情況。
受教育程度是一個重要的人力資本特征,從調查數據來看,鄉村家庭的人力資本水平仍然不高。15-64歲的勞動年齡人口中初中教育程度的占主體;15歲及以上人口中文盲率高于全國水平近2個百分比;18-22歲高等教育適齡人口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低于全國水平近9個百分比。此外,《報告》還顯示,全部勞動年齡人口中近1/3的全職務農,他們當中高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僅占10%左右(其中大專及以上占1.21%),平均年齡超過50歲。農業勞動力的素質和結構對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提出了挑戰。
九成以上農戶家庭擁有至少1部智能手機,近二成村莊實現“戶戶通”寬帶
《報告》還關注到了鄉村的數字化問題。《報告》指出,九成以上農戶家庭擁有至少1部智能手機,近二成村莊實現“戶戶通”寬帶,村戶層面的網絡接入條件已經充分具備。但農村居民在手機使用方面存在明顯群體差異,網絡信息還未能充分共享,信息化手段對農民生產生活的賦能作用有待提升,造成鄉村數字化中的多維不平等問題。
從信息接入工具看,手機使用呈現群體分化。東部地區家庭網絡條件相對較好,農民手機每日平均使用時長也明顯高于全國。82.20%的農戶能夠使用智能手機,手機使用與農民年齡、文化素質等密切相關,50歲以上農民占不使用智能手機群體的97.05%,初中以下受教育程度者占僅用手機接打電話群體的90.19%。無智能手機的受訪農戶,其家庭成員以50歲以上老人為主,留守群體特別是老齡群體對手機功能的適應能力不足,較少接觸到數字紅利。
從信息獲取渠道看,信息共享水平待提高。農民更關注與生產生活聯系密切的信息,將近7成農戶認為信息獲取很及時。但仍有1/4農民認為較難通過手機或者網絡獲取日常需求信息,其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6.30%,50歲及以下出生的占14.78%,低教育程度和老齡群體相對較難通過網絡獲取日常需求信息。需要針對不同地區農民的差異化需求,特別是結合農村留守人口的信息使用特點,暢通農村信息傳播渠道,加強農村地區人口使用信息資源的能力。
此外,從信息參與方式看,信息化手段的利用尚不充分。從村級交流和農村電商兩類參與形式看,一方面,網絡已成為農戶獲得村級信息、參與村內事務的重要渠道,但約有32%的手機用戶從未通過微信群參與村內重要公共事務交流,需重點結合農村老齡群體改善數字應用場景,提升網絡應用的適老化水平。另一方面,伴隨鄉村信息條件改善,農村電商成為農戶參與市場的重要途徑,但僅6.22%的受訪農戶有產品通過網絡交易,市場價格波動風險、資金周轉能力弱,物流條件和配套不足等是較為突出的困難。
“加快農業農村數字化轉型過程,需要對信息接入、獲取、利用等不同維度的不平等現象予以關注,強化數字紅利的包容普惠性,避免鄉村老齡群體、留守群體等成為數字時代中的落伍者。”《報告》建議。
編輯 岳彩周 校對 盧茜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