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以來國內疫情多發,部分城市防控措施升級,企業停工停產,加之俄烏沖突持續、全球通脹高企等因素,企業發展面臨更多困難和挑戰。
反映到資本市場,疫情反復給正在沖刺IPO的企業帶來了更多不確定性。疫情不僅影響中介機構及發行企業的財報更新具體操作,也直接影響著許多企業一季度甚至更長時間的業績數據。
每年一季度末都是擬上市企業因財報到期而“中止”IPO進程的關鍵期。目前,已有部分企業逐步更新材料并申請恢復相關程序,但仍有超百家企業因財報到期或疫情影響,而處于暫停狀態。
為了幫助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走出困境,解決其燃眉之急,從中央到地方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紓困幫扶的政策措施。財政部、央行等部委正在謀劃新的增量政策工具,各地也因地制宜推出更具針對性的紓困舉措,及時回應中小微企業新困難新訴求。
多位專家分析,穩經濟和紓困主體,要進一步加大政策實施力度。疫情沖擊之下,加大微觀主體紓困和就業兜底,將是短期內的政策重點。貨幣政策使用更多結構性工具,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的支持。財政政策將積極落實好減稅降費退稅、緩繳社保費,改善現金流,提高中小微企業等市場主體抗風險能力。
中小企業經營承壓
量大面廣的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是穩經濟的重要基礎、穩就業的主力支撐,必須通過各項政策措施穩住中小微市場主體。
中國中小企業協會9日發布4月份中小企業發展指數(SMEDI)為88.3,在上月環比下降0.6點的基礎上,環比繼續下降0.3點,低于2021年同期水平,已連續3個月下降。
中國中小企業協會表示,本輪疫情嚴重地區主要集中于東部經濟重鎮,企業大面積停工停產,產業鏈供應鏈受到較大沖擊,大宗商品價格高位運行,企業消化成本難度加大,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加劇、開工率和發展信心不足、預期偏弱等問題尤為突出。
當前,國內疫情點多、面廣、頻發,各地管控措施不斷加強,供需兩端持續承壓,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的難度明顯加大,影響企業發展信心。數據顯示,反映企業信心的宏觀經濟感受指數為96.9,比上月下降0.4點,已連續3個月下滑。所調查的8個行業中,宏觀經濟感受指數全面下降。
上游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持續抬升下游中小企業成本,部分中小企業不堪成本壓力,疊加疫情管控停工停產,生產經營停滯情況增多。4月成本指數為113.6,比上月下降0.6點,連續3個月下滑,仍處于不景氣區間。
由于原材料價格上升,終端需求偏弱,處于產業鏈下游的中小企業議價能力弱、成本傳導能力差,利潤受到雙重擠壓,效益大幅下降。4月效益指數為73.4,比上月下降0.3點,已連續3個月下降,且連續16個月處于8個分項指數中的最低值,處于歷史較低位。所調查的8個行業中,效益指數全面下降。
成本上升導致企業效益下降,進而導致企業投資意愿不強。4月投入指數為82.1,比上月下降0.4點,已連續3個月下滑。所調查的8個行業中,6個行業固定資產投資指數下降。
在資本市場,受疫情影響,不少企業中止IPO。
據第一財經記者統計,科創板目前有32家企業中止審核,創業板有108家中止審核,滬市主板有3家、深市主板沒有,北交所7家中止審核。此外,在注冊階段,也有多家企業中止注冊。其中科創板6家、創業板6家。總計中止數量超過160家。
疫情對科創板企業上市影響明顯。數據顯示,年初至今,共有32家擬科創板IPO企業中止審核,其中有11家是因受疫情影響中止。
創業板提交注冊企業73家,其中中止企業6家皆因財報到期而中止。不過,在深交所審核階段有108家企業“中止”,其中7家表示“因受新冠疫情影響”。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對第一財經分析,疫情沖擊之下,加大微觀主體紓困和就業兜底,將是短期內的政策重點。貨幣政策應使用更多結構性工具,疏通“寬貨幣”向“寬信用”的傳導渠道,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的支持。積極落實好減稅降費和退稅的政策,落實好緩繳社保費,改善現金流,提高中小微企業等市場主體抗風險能力。
紓困措施密集落地
工信部9日晚間發布關于加力幫扶中小微企業紓困解難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2022年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力爭新增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1.6萬億元,開展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業賬款專項行動,做好大宗原材料保供穩價,加強生產要素保障,2022年中小微企業寬帶和專線平均資費再降10%等十項措施。
上述通知明確,各地要積極安排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紓困專項資金,優化支出結構,加大對受疫情影響暫時出現生產經營困難的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支持,結合本地實際向困難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提供房屋租金、水電費、擔保費、防疫支出等補助并給予貸款貼息、社保補貼等。
4月以來針對疫情擴散等超預期因素,國家加快了1.5萬億元增值稅留抵退稅進度,來緩解中小微企業資金壓力。而且緩繳社保費政策擴圍,從此前針對特定困難行業擴大至受疫情影響經營困難的所有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這些現有的紓困政策能夠不折不扣地快速落地,將能一定程度上緩解企業困難。
4月29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抓緊謀劃增量政策工具,加大相機調控力度,把握好目標導向下政策的提前量和冗余度。要穩住市場主體,對受疫情嚴重沖擊的行業、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實施一攬子紓困幫扶政策。隨后5月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進一步為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紓困舉措,以保市場主體穩就業。
“增量政策不應簡單地理解為進一步擴張的經濟政策。”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楊志勇說,首先應該是對既有政策的落實情況進行評估,梳理政策實施的難點堵點,需要結構性調整和優化的,按照政策目標的要求作進一步優化。增量政策工具著力點應該是多方面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就業政策、產業政策等應綜合發力。
財政部副部長許宏才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退稅減稅降費加快進度,各項政策正在加快實施。5月還會提前退還小型和中型企業存量留抵稅額,此后還將加快大型企業退稅進度。
許宏才表示,財政支出也在加力加速,保持適當支出強度,加快支出進度,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重點領域支出保障力度。專項債“額度早、發行緊、撥付快”。預計各地二季度完成大部分新增專項債券的發行工作,并于三季度完成掃尾。
貨幣政策方面,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近日表示,將盡快推出1000億元再貸款支持物流倉儲等企業融資,加強對貨運經營者幫扶;加大對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發行永續債的支持力度,支持提升銀行資本水平,增強銀行信貸投放能力;更好發揮政府性融資擔保作用,用市場化法治化辦法促進金融機構向實體經濟合理讓利。
中國民生銀行(600016)首席研究員溫彬告訴第一財經,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必須做好貫徹落實。當務之急是盡快控制住疫情,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一方面,要加大紓困力度,支持受疫情影響行業和企業加快復工復產,繼續做好能源保供穩價,確保交通物流暢通,提升企業接單能力,保障產業鏈安全穩定。另一方面,要全力擴大內需,進一步發揮基建投資對經濟的托底作用,有序促進消費恢復,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除了國家層面的政策措施,各地也因地制宜推出更具針對性的紓困舉措,及時回應中小微企業新困難新訴求。“天津15條”“陜西24條”“上海21條”“廣東47條”……為應對奧密克戎疫情,各地政府多措并舉,積極出臺包括減稅降費、企業用工保障、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支持職業技能培訓、給予企業防疫消殺支出補貼、發放消費券、提供融資增信支持等多個方面政策措施,幫助受疫情影響的市場主體紓困解難、恢復發展。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