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5月16日電 題:科技創新挑戰在于正確引入資本
作者 張曉慧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
當前,科技創新成為大國競爭的核心領域。在歷史上,特別是在甲午戰爭之前,晚清學者魏源的《海圖國志》強調睜眼看世界、師夷之長以治夷,五四運動倡導民主和科學,實際上都意味著先行的中國人在探索以科技謀求民族振興和國家富強之路。新中國成立以后更是如此,中國科技事業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兩彈一星、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教興國戰略等方方面面完善了中國科技體制,全民科學意識和知識水平不斷提升,科技在中國成為大國、強國過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競爭越來越體現為國家之間科技實力的競爭。2018年中美貿易爭端以來,無論是特朗普政府還是拜登政府,在面向未來核心技術和關鍵領域競爭時,都不斷強化出口管制、投資審查、技術封鎖和人才交流等方面的限制,強迫一些高科技公司對供應鏈布局進行重新調整。其目的只有一個,即在中美之間實現實質性技術合作的脫鉤。
2020年疫情暴發以來,西方國家貧富差距、收入不平等的問題日益惡化,保護主義、民粹主義盛行,西方社會出現多維度、多層次的分裂態勢,西方國家國內矛盾逐漸激化,使得其政府越來越把矛盾向外轉移,不斷地對中國政治體制、意識形態、科技能力提出質疑。比如,拜登政府在科技領域里(其實不光是在科技領域)打造多邊應對方式,包括建立和歐洲、日本的聯合陣線等,以保護美國供應鏈為名簽署行政命令,要求聯邦機構對半導體芯片、電動汽車大容量電池、稀土、藥品進行審查。科技遏華的主打路線已擺上臺面。國際貿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已然破壞了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科技創新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目前來看已基本失效,各國都在積極尋找推動新一輪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科技創新對推動全球價值鏈重構至關重要。未來,一個國家只要擁有更加強大的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就能夠攀升到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的上游。所以,無論是應對當下美國挑起的科技戰,還是立足中國自身長遠發展,都需要打造一個符合科學規律、體現中國國情的科技創新體系。
不過,中國科技發展速度雖然快,但整體水平還有待提高,特別是有些關鍵領域還有很多“卡脖子”的地方。這些問題既有起步較晚、基礎較薄弱的原因,也有一些重要的系統性、機制性問題。一是基礎科學知識缺失,科學知識普及程度低,造成認識科技能力較差;二是科技在體制內地位相對較低,相關部門支持科研時具有間歇性特征,難以一以貫之,而市場又很難自發地解決科學產業鏈的所有問題,這對科技創新形成阻礙;三是資本和科技條塊分割,既缺乏長期穩定的資本來源,又缺乏科技和資本相結合的模式和機制,這在基礎研究領域問題更為突出,科學界固然要負一定責任,但是金融界也難辭其咎;四是資本過度膨脹,一定程度失去其社會目標,脫實向虛趨勢較為明顯。這些問題都導致中國科技創新體制官僚化、行政化特征較為明顯,科技創新動力(310328)不足、機制不順,需要加以解決。
當然,從辯證角度來看,危和機并存,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起點。美國之所以要對中國挑起科技戰,主要是由于中國已具備了跨越和趕超的條件,美國很難保證以平常心對待中國崛起,所以危機并存是我們堅定信心迎接挑戰的基礎。
在此背景下,我們要認識到金融支持科技創新也是強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關鍵抓手。每次工業革命,金融都是科技最重要的支撐力量,也是技術進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催化劑。從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美國大力發展直接融資,推動了微軟、谷歌、蘋果、亞馬遜等一批高科技企業崛起,相對完善的資本運行機制是美國資本創新的關鍵因素。
因此,下一步中國也需要比較完善的金融機制來支持科技創新。目前,國內方方面面都很重視金融支持科技創新。這個問題既是一個老問題,更是一個新問題。如何實現科技資本和實體經濟相結合,這個問題由來已久,但是在中國金融體制和金融實力水平已經有了大幅增長和長足發展之后,這個問題演變成了一個如何建立更加完善的金融體系以支持科技自立自強,進而使科技和資本能夠更好結合的新問題。
這個問題突出表現為,中國經濟發展速度雖然較快,工業體系也相對完整,但是科技創新在當中起到的支撐作用還不夠。換句話說,中國目前的經濟還不是在科技創新體系支撐下快速增長的經濟。過去幾十年中國制造業的發展基本上是應用國外成熟技術取得巨大成績,從而發展成世界第一大制造國和世界第一大貿易國的,但是在科技創新支撐經濟發展方面還存在不少短板和問題。
作為金融和科技領域的后發國家,中國目前的金融支持科技創新體系處在相對初級的起步階段,推動科技創新的主要動力還是財政資金。原因在于資本和科技的結合還不夠緊密,甚至有時還出現了相互脫離的傾向。舉例而言,比如政府對半導體非常支持,但是大基金的投資目標是以支持拓展成熟技術,擴大現有產能為主,資金很少進入上游的基礎研發領域。因為資本的逐利性,它就是尋求穩定、高效、低風險的短期回報,而對生命周期更長且具有更大不確定性的基礎科學研究往往“不感冒”。
其實,這些問題西方發達國家也曾經經歷過,是符合事物發展基本規律和客觀現實的。即便是美國在支持科技創新時,也是通過財政資金和市場化投資相結合的方式。所以在金融支持科技創新方面,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和潛力,美國經驗值得中國借鑒。中國科技創新目前面臨的重大挑戰在于如何正確引導資本進入相關領域,特別是參與基礎研究方向的投資,實現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繼而科技創新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良性循環。(本文根據張曉慧在2022清華五道口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上的講話整理而成。)(中新經緯APP)
本文由中新經緯研究院選編,因選編產生的作品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選編內容涉及的觀點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責任編輯:王蕾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