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3月份上海此輪疫情暴發以來,滬上不少“疾控先鋒”也變身社區志愿者,繼續戰斗在社區抗疫一線,在社區發揮特長,擔任起“新角色”,繼續以實際行動打贏“大上海保衛戰”。
“請大家佩戴好口罩,保持距離,提前準備好核酸碼,注意有效期……”上海長寧區利西居委會的志愿者郁晨蕾,原本是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結艾所的一員,在疫情防控中,響應“黨員雙報到”號召,3月26日,她就在居住地就地“轉崗”當起了志愿者,并在臨時黨支部擔任黨小組長,在近兩個月的疫情防控中,她和志愿者小伙伴們持續“奔跑”,為社區筑起了一道抗疫的堅實“防火墻”。
主動培訓、指導居委工作人員、志愿者和居民正確的防疫方法,從如何正確戴口罩、如何正確消殺做起……郁晨蕾是名副其實的“專家型”志愿者。她憑借疾控中心工作的專業知識和曾在隔離點駐守的工作經驗,為社區的疫情防控發揮了專業、嚴謹而有效的作用。
核酸檢測作為“金標準”,是社區疫情防控的重要部分。由于居委轄地人口密度高、公共區域小,如何在狹長形的老式弄堂里面布置核酸采樣點,既降低感染風險,又提高檢測效率,一直是困擾轄區居委和居民的一塊心病。郁晨蕾就因地制宜,努力優化核酸檢測過程,認真設計檢測點、檢測排隊間距和路線,杜絕檢測感染風險。有核酸采樣工作安排的當天,郁晨蕾一般都提前趕到居委會,協助社區居委老師和其他小伙伴穿戴好個人防護,并在一次次的實踐中,不斷優化核酸采樣點的設置,減少待檢和檢測隊伍的對沖點,有效降低核酸檢測中的接觸時間。
每次在核酸采樣現場,郁晨蕾和志愿者們都耐心引導居民按要求分門棟、錯時段、分樓層開展核酸檢測。
在核酸檢測之外,每一道防控舉措,都是疫情的“防火墻”。郁晨蕾充分發揮疾控工作的專業特長,不斷幫助社區優化各項防控措施。
疫情集中暴發時期,街道內持續出現居委人員和志愿者聚集性傳染情況,以致有居民志愿者和居委人員去陽性樓道發放物資和核酸采樣時心生畏懼心理。郁晨蕾作為疾控實驗室人員,憑著生物安全防護的基礎知識,積極承擔陽性樓道的工作,并身體力行演示指導居委和群眾做好個人防護。在社區疫情防控最嚴峻的時刻,郁晨蕾勇敢地站出來:“我出來幫忙,風險我擔”,最終讓社區安然度過。
在利西居委所在長寧區延安西路983號五環大樓,曾經有一段時間持續出現陽性病例,如何做好大樓的防控工作?郁晨蕾首先通過物業了解大樓通風排水等結構情況,又根據防疫相關文件規定,提出了較為專業而有效的防疫意見,如在下水道存水彎加水;檢查公用煙道止逆閥;清理樓道內雜物,不留氣流死角;增加通風次數、延長通風時間,結合定期消殺作業……一系列舉措有效阻斷了疫情的傳播。此外,郁晨蕾還積極摸索各種方法措施,進一步改善提升防護服、手套、口罩以及手機等穿戴使用中的安全防護和方便度。
“志愿者就是需要有一點奉獻精神。”郁晨蕾說,實際上在兩個多月的疫情防控中,起早貪黑是常態。
郁晨蕾常常是每天一大早就在睡眼朦朧中查看手機微信群里有沒有居民的召喚,一有指令立馬起床穿好防護服即沖出家門,頻頻穿梭于利西片區,還會因為穿著防護服不敢喝水;在為居民配藥過程中,她事先熟悉藥品、摸清醫院、規劃路線,還長時間排隊等候;做“團長”既要費心聯系供貨、需求統計,到貨分發,有時因意外還要自己賠錢;搬運物資對嬌小的她來說尤為累人,但即使肩膀酸痛,回家貼上傷筋膏藥第二天繼續上崗……一天凌晨,睡夢中的郁晨蕾突然被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驚醒,原來一女鄰居丈夫突發不明原因大量吐血,情急中請求郁晨蕾一家幫忙。她立馬起床上門查看問明情況,初步判斷可能是胃出血,需立即送醫院治療,她迅速聯系居委會、救護車和相關醫院,因救護車一時半會到不了,郁晨蕾在父親的幫助下將病人急速送往醫院,由于送醫及時,鄰居的病情很快穩定痊愈。
類似這樣的故事,郁晨蕾積累了很多很多。在近兩個月擔任社區疫情防控志愿者過程中,郁晨蕾和劉丹菁、吳彥雯三位志愿者做核酸、發抗原、發物資……忙得團團轉。郁晨蕾說:“我們是在抗疫中奮斗,也在抗疫中成長。作為一名黨員、作為一名疾控人,就是要在上海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能沖得出、能戰斗、甘奉獻,大家一起努力,就一定會打贏大上海保衛戰。”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第三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