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團購再次走到十字路口。
隨著上海復工復產復市的穩步推進,上海小區里的團購群逐漸沉寂,大家有了更多的消費選項,火熱一時的社區團購也開始降溫。
但仍有活躍的團購群尚在。“果農大哥現在是根據訂單當天采摘,要的今晚10點半之前報數。”自5月起,南匯8424西瓜上市以來,徐匯某小區牛奶團的團長圓圓的團購SKU又增加了一項,她的主業是開一家咖啡小店,疫情之下,因為自己想喝牛奶就成了小區團長。
“牛奶現在是穩定在每周集單配送了,西瓜做完當季就下架了,幾乎沒有別的更多的貨品了。”圓圓介紹道,“現在復工復產了,也沒這么多時間做社區團購。”團員王伊卻有些依依不舍,“特別不希望團長下線,像8424西瓜這樣的生鮮團購可以一直做下去,產地直接采購,團購來的西瓜瓜藤上還帶著刺,新鮮有保障。”有這樣想法的團員不在少數,品質仍是消費者購買的第一標準。
從2016年誕生,社區團購曾是2018年零售行業的最大風口之一,卻轉瞬在2019年一地雞毛。而突如其來的疫情,成為了社區團購再度發展的催化劑。
“采用團購模式,直接一整車貨拉去上海,一晚上就可以銷售兩三萬箱,超過我們銷往全國的量。”福建省長汀縣亦能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董事長賴啟春介紹道,“僅荔枝產品,我們供給上海大概有19車,合計數量的話在25萬斤左右。上海疫情讓整個消費已經發生了一個顛覆性的變化,團購模式把大批量的貨物運到上海進行團購分銷,其實沒有走常規的物流體系,為我們增加了不少銷量。從產地直達,不僅是節省了中間的很多的環節,提高效率,也節約了物流和時間成本。”
如此集采集銷的模式對于強時效、強復購的生鮮等品類有諸多便利之處。但隨著6月1日上海全面復工復產,線下商超人流逐步恢復如常,不少團購群卻幾乎一夜熄火。
與此同時,電商巨頭們卻打算趁勝追擊,盒馬總裁侯毅宣布仍將保留社區團購模式業務。
上海交大行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宏民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據不完全統計,上海有十多萬的社區團購團長,那么疫情之后,他們在未來的消費以及保供的體系當中,還會扮演一個什么樣的角色。我們或許可以期待新零售有一種新的模式。”
十萬團長如何留下?
“因為疫情,很多地方發貨到不了,物流體系的限制導致了我們部分訂單其實有所減少。再者,消費還是有一部分的緊縮。”頭部生鮮電商負責人賴啟春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往年我們采購完,先運回到上海的批發部,再分撥到各個零售店、超市等進行售賣,疫情之下,大家都比較謹慎去做采購。唯有社區團購,避開了常規的物流體系,為我們增加了不少銷量。”
上海疫情下,生鮮快消供應鏈受壓,社區團購成為了人們的供應保障之一,“飯圈女孩成為上海團長”“上海團長圖鑒”等話題接連沖上微博熱搜。疫情期間,京東、阿里、拼多多等互聯網平臺更是再度入局社區團購業務,加大了保供力度。
根據Mighty Media旗下的ShanghaiWOW平臺調研數百位團長們發布的《上海團長白皮書》推測,上海約有13萬個保供型團長(蔬果肉蛋、米面糧油),有超過65萬個改善型團長,其中團長們大多是借助“快團團”和“群接龍”兩款小程序開團,并且在調查問卷中,有81.1%的團長表示今后還愿意繼續組織團購。
在陳宏民看來,現在的電商渠道越來越長,從供應商、經銷商到代運營,渠道里的加價對于消費者來說,無論從質量還是價格,有些電商已經不再具備優勢了,反而是一些更小眾化的渠道,例如社區團購等凸顯價格優勢。再者,團長們的優勢還在于能夠解決疫情下最后100米的配送。更值得關注的是私域流量的開發,團長對于其所在小區的居民情況比較了解,這是電商即便有大數據也做不到的。
“諸如生鮮和日用品等,此類強復購的生活必備品,團購對我們是比較利好的。”福建省漳州市螢火蟲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胡劍峰認為,團長也是作為一個品控員,整批到貨的時候,他先過自己的手再分發給大家,大家基于對團長的信賴,產生這些訂單,如此培養出來的個人購物習慣是不會改變的,未來團長將是團購能不能走得更長遠的一個重要因素。
“職業團長的傭金不菲,個別甚至高達銷售額的20%。”不少商家負責人都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過團長傭金提成,一般是在5%-10%。一位團長向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個居民在2500人左右的小區,一次成團在100單左右,疫情期間的客單價基本在百元左右,可由團長一人完成末端配送,沒有配送人員費用開支,團長的收入一次就在1000元左右,基本上3日可以成單一次。“全面恢復后,團長甚至不需要送貨上門,可以由居民到規定地點自行領取,配送的人力也節約了。即便單量和客單價下降了,也只需要發發微信即可,還是比較有運營空間的”,他說。
反哺農業新模式
相比傳統供應銷售鏈路,社區團購“預售+集采+自提”的模式,大大縮減了流通環節,提升流通效率,進一步打通消費者需求與供應商之間的匹配環節,更是疫情下難得的確定性。
“比如我們從廣東發快遞到上海,中間要折騰很多遍,時間也要兩三天,如果直接從廣東發一整車冷鏈車到上海再進行配送,能更好地保證產品的新鮮度,讓顧客體驗更好。”在賴啟春看來,團購模式不僅保證了生鮮產品的新鮮度,“成本自然也更節約,我們發快遞平均13元一單,但如果從廣東到上海整車運輸,平均就只要八九元一單。快遞費用降下來了,消費者購買的價格也就下降了。”
不少商家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會在疫情后,將社區團購作為常規銷售渠道保留,并進一步開拓社區市場。不僅是商家,不少平臺方也看到了社區團購的價值,上海宣布全面恢復正常生活秩序后,盒馬總裁侯毅宣布仍將保留社區團購模式業務。
另一方面,確定性的銷量也讓商家更有底氣,去向上游從事生產的農戶提早下訂單,無形間推進了訂單農業的發展。某小區團長向記者舉例說明道,例如上海南匯的8424西瓜,距離近的情況下,甚至可以做到訂單確認后根據單量當日采摘配送。
賴啟春也表示,“日常的電商消費是搜索制的,而現在的社區團購有強烈的信息分享屬性,無形中也促進了消費。”手握穩定銷量的他也有底氣去預定果園,“這樣水果的品質也更好,避免果農為了追逐一時的市場價格,提早采摘。”
供銷渠道的每一次變化,都是在尋找一個離用戶越來越近的入口。社區團購在上海疫情期間的進一步發展,統籌了線上和線下,進入到小區的日常生活中,離用戶又再近了一步。(編輯:林虹)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