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大膽”出手!
美國時間2022年6月15日,美聯儲公布6月FOMC會議聲明,宣布加息75bp。
這是美聯儲自1994年以來推出的最大幅度加息舉措。
市場方面,因為加息幅度并未超市場預期,在鮑威爾表示單次加息75個基點不會是常態后,美國三大股指由跌轉漲,納斯達克、標普500和道指分別收漲2.50%、1.46%和1.00%。
那么美國還能不能實現“軟著陸”?美聯儲加息周期中美股究竟會怎么走,對哪些板塊影響較大?對A股的影響又如何?券商最新分析來了。
一、美國能實現“軟著陸”嗎?
當下,美國通脹形勢依然嚴峻。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5月CPI同比(非季調)達8.6%,超過3月8.5%的前高,打破了“通脹見頂論”。
從分項看,排除能源、食品以及與供給因素更相關的二手車卡車、運輸服務分項,剩余部分(包括住房租金以及“其他”)對通脹率的拉動仍在上升。
。▓D/平安證券)
通脹高企的形勢料將帶來更多的挑戰,但鮑威爾在會后強調,美聯儲仍有可能實現“軟著陸”,即在不導致經濟衰退的情況下降低通脹。
鮑威爾稱,美聯儲有“絕對決心”抑制通脹,這是美聯儲眼下的首要目標。但他同時坦言,美聯儲無法控制所有推動通脹的因素,俄烏沖突、新冠疫情和供應鏈危機等不確定因素都在影響著美國的經濟,為實現“軟著陸”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對此,
中金證券分析稱,導致通脹上升的因素中有許多外生因素,比如油價大幅上漲以及疫情帶來的供應鏈瓶頸。對于這些因素,美聯儲無法掌控,所以“軟著陸”還需要運氣。
平安證券則表示,美聯儲會快速加息至2.5%左右的“中性水平”是較為確定的,但年內會否加息至3.5%以上的“限制性水平”仍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
當下,美國和全球通脹形勢仍然嚴峻,美聯儲與市場似乎正在做“最壞的打算”,認為年內加息至3.5%左右可能是合適的(不少分析認為,目前美國均衡實際利率或者自然利率至少在1.5%左右,加上2%的通脹目標,所以至少要有3.5%的政策利率)。這是一個很可能讓美國經濟“硬著陸”的限制性水平。
但美聯儲和市場目前或不應過早放棄對“軟著陸”的憧憬。正如鮑威爾不斷強調的,美聯儲決策需要保持前瞻和靈活,或應在判斷通脹壓力可控時適時放緩緊縮節奏,盡量避免“剎車”過猛。
不過東吳證券(601555)預判,盡管美聯儲對于經濟韌性充滿信心,但2022年大幅加息下美國經濟很難重現1994年的“軟著陸”。
從經濟和政策周期看,與1994年復蘇階段的預防式加息不同,當前美國經濟處于“后周期”階段,經濟慣性更大,需要更大“劑量”的緊縮來扭轉需求,而這會對經濟和市場造成更大的沖擊。
從貨幣政策操作,2022年高通脹會嚴重限制聯儲政策的靈活性。當前的高通脹已經成為政策的主要矛盾,美聯儲在緊縮的道路將“騎虎難下”、難以轉向。
(圖/東吳證券)
二、復盤:美聯儲加息周期中的美股表現
對于美聯儲此次宣布加息后美股止跌上漲,東吳證券分析稱,一方面是會議前市場預期步子邁得太大,多數聯儲官員對于2022和2023年加息路徑更加保守;另一方面,美聯儲依舊對于大幅加息下的經濟“軟著陸”充滿信心。
那么在歷年美聯儲的加息周期中,美股表現究竟如何呢?
興業證券(601377)統計發現,二戰后美聯儲共有15輪加息周期(含本次),除本次外,此前每輪累計加息幅度在150bp至775bp區間內,平均加息幅度為288bp。
加息周期中,信息技術和能源板塊表現較好,通信設備板塊表現較弱。本輪加息周期中房地產、信息技術與非必需消費明顯走弱。
衰退期開始前兩年美股呈現行業普漲,衰退期后兩年板塊出現分化。滯脹時期中,板塊普跌,信息技術、金融、房地產和通信設備跌幅居前。
類滯脹時期中,信息技術和通信設備收跌,公用事業、必需消費和醫療領漲。
。▓D/興業證券)
三、對A股影響如何?
海通證券(600837)分析稱,今年4月下旬以來中美股市“逆向”;仡櫄v史可以發現,美股下跌對A股的影響較大,2014年11月后美股出現跌幅10%以上的下跌時A股的走勢往往會遭受拖累。但近期美股明顯下跌時A股依然能保持韌性,這背后主要源自于中美兩國的經濟周期錯位,以及中美股市估值所處的位置不同:
根據改進版的投資時鐘框架,目前美國仍處在經濟增長動能下滑而通脹高企的滯脹期,而我國已經處于政策托底經濟的衰退后期,因此A股的宏觀環境要優于美股。
在市場微觀結構方面,A股目前(截至 2022/06/14,下同)估值仍處于較低水平,而美股方面,標普500的估值在經歷了下跌后目前依然處于中等水平。
因此,中美股市估值位置的差異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何近期美股和A股走勢開始“逆向”。
。▓D/海通證券)
川財證券判斷稱, 當前時點A股定價環境與去年6-8月十分類似。 參考彼“內松外緊”時段市場表現,市場可能分化震蕩,以中證1000指數為代表的“以我為主”板塊,有望出現超額收益。
(報告來源:興業證券、中金證券、平安證券、華西證券(002926)、海通證券、川財證券;本文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刊載內容來自持牌證券機構,不代表平臺觀點,請投資人獨立判斷和決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