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高考查分日,幾家歡樂幾家愁。我讀書的時候,大學平均錄取率是4:1,現在應該快到1:1了吧?但是歡樂和哀愁并沒有隨著升學率的提高而有什么改變,哪怕是100%也依然有學校和專業的差別。只要有這樣的分別,人就繼續在100%里看到得失成敗,就依然會有喜怒哀樂。
人們說分數不能決定一切,人們又說高考不是人生的全部。這話是對的,社會才是真正的大學,是真正的寬進嚴出,大學只是個社會模擬器。模擬器玩得好不好,對后續的影響并沒有那么大。有些人天生就有親和力,有些人自帶一張誠懇的臉,有些人即便一無所知但是一開口就讓人覺得見地深刻,只要找到喜歡他們的人群,就可以不露任何痕跡地混進去,證明都不需要出示一下。
但查分日依然有它的意義,算起來它差不多是人生岔路口的起點。人在幼兒園沒有多少選擇,在小學開始有,中學也有,但是選項和結果都很少。全市有100多所中學,并不意味著你可以任意選擇其中之一。去了其中之一,也不意味著你未來有100多種可能,只會落入重點和非重點兩個結果。
查分日之后突然一切豁然開朗,我是在那天才知道天底下有那么多所大學,又有那么多種專業。和一個18歲初入社會的人所面對的一切沒什么不同,近乎于無限多的選擇,每個選擇后面隱藏著一條人生路徑,讓人眼花繚亂無所適從。
如果當時我聽從我父親的建議去念軍校,現在的人生大概又是另外一副光景,起碼身材會因為每天早上的5公里拉練而標準很多。如果當時我聽從我母親的建議去念法律或者醫科,社會上可能會多一個巧舌如簧的胖子律師,或者又多了一個傳說中脾氣極壞的毒舌醫師。如果當時我的心愿達成去念了物理系,那我猜我現在應該是個中學老師,或者是個文員,然后在每一個高考之前苦口婆心地勸告小朋友:想成為物理學家的夢想是好的,但要看看你是不是那塊材料。
選擇多還不是最困難的部分,把欲望放在桌面上之后,事情會變得更加困難。什么是好大學,勉強還有些指標。從什么是好專業開始,每個人的欲望都會開始發揮作用。沒有什么好專業,這其實是在說怎樣才會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有人知道答案么?圍坐在餐桌前的一家子人,誰有標準答案?什么專業在10年20年后對應行業有極好的前景?回答不了,不需要那么遙遠,什么專業在4年之后對應著極高的市場需求這種問題都沒有答案。我猜想今天的人們會考慮AI專業,因為未來AI會大規模替代人工,既然打不過那就加入,起碼保證能得到一個幫助AI取消人類崗位的崗位。
然而在查分日面對著的無限可能是一種幻覺。沒有無限可能,我是個山里人,30歲前沒見過大海。所以認真考慮過去廈門大學,說是那里出校門就是海,可以坐在沙灘上喝著啤酒看日落。然后再看了一眼住宿費和伙食費,我就默默去掉了這個選項。北大清華就更簡單了,十萬里人招幾個人,看看分數就知道招生簡章不是寫給我這種人看的。還有另外那一大堆采礦、冶煉、石油、化工、教育、建筑設計,也和我無關,99%的選項雖然都開放,但是和我無關。剩下的1%我想去,但是往往別人又不要我。
現實些,再現實些吧,一千多個靶子,說到底只能開三槍。分數、財力、個人能力和興趣,會把可以射擊的靶子壓縮到幾十個。這幾十個靶子里,有些價值高但是太遠有脫靶的危險,有些價值低又太近打中了也不甘心,還有些位于中段,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雞肋靶。這時候人才會明白,查分日得到的那個數字,的確算是一種資源,但是這種資源在真正使用的時候,依然覺得不夠。那就是一個選擇的門檻,幫助你去掉一些選項,然而剩下來的問題也一點不少,還是端端正正頂在自己的腦門上......
以后的人生也是這樣,看起來有無數多種選項,每一個選項都決定了你的一條人生路。在沒有上去走一段之前,你在起點并不知道那條路是通往桃花源還是火焰山,于是讓你覺得選擇很沉重。然后等到你真要去做選擇時,又會發現其實并沒有那么多個選項,一旦接觸到現實條件,大多數選項無非是鏡花水月。剩下的可選項,又是由恐懼加貪婪、不甘心和食之無味構成。所以我說查分日就是一個隱喻,從那里開始,一個人面對未來成人世界所需要面對的局面。
22歲考研或者就業是如此,28歲轉職或者遷徙是如此,33歲分手或者結婚是如此,36歲繼續打工還是創業是如此,42歲時孩子高考查分日到了,一模一樣的事情再次上演---寬廣無邊的世界徐徐展開,面對著它大家繼續莫衷一是,悲歡交集,欲望與恐懼交織,胃像是擰抹布一樣扭成一團。
手里拿著個分,面對這個世界時依然不夠看的,這是多么奇妙的人世啊。以為有千百種選擇,千百條道路,等到走下來才發現無論如何選擇,大概還是會回到現在這條道路上來,這是多么奇妙的人生啊。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