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下稱“專項債”)是當前穩經濟一大重要抓手,下半年動向備受市場關注。
根據各地發債公開數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全國地方政府新增專項債規模約3.4萬億元,創近年新高,基本完成了國務院要求的上半年完成發債任務目標。
多位財稅專家告訴第一財經,下半年如何快速用好這筆資金成為關鍵,盡量避免資金閑置、資金被挪用等老問題,真正形成實物工作量,充分發揮債券資金穩投資效應。下半年新增專項債發行進入“空窗期”,這對下半年尤其四季度基建投資影響值得關注,可以考慮通過動用存量專項債額度、提前動用明年專項債額度等方式,適度增加下半年舉債額度,以穩投資穩經濟。
真正花好超3萬億資金成關鍵
今年專項債發行進度可以說史無前例。去年專項債多數集中在下半年發行,而今年則相反集中在上半年,以盡快發揮債券資金穩增長效應。
今年3.65萬億元新增專項債中,有3.45萬億元已經下達至各地用于項目建設。國務院要求3.45萬億元新增專項債要在6月底前基本發行完畢,力爭在8月底前基本使用完畢。截至今年上半年各地實際發行了約3.4萬億元專項債,發行進度約99%。
中國社科院大學教授吉富星告訴第一財經,今年專項債靠前發力,總體規模、發行速度、支出進度均將創近年來新高,將有利于盡快盡多形成實物工作量,更好拉動有效投資,更好實現穩增長、補短板、惠民生目標。
“預計在專項債集中發力基礎上,銀行信貸、開發性金融工具等形成有力補充和配合,預計未來基建投資會保持高位增長,有利于穩定各方預期和穩住宏觀經濟大盤。”吉富星說。
下一步如何真正花好這筆巨額債券資金成為關鍵。根據近些年各地審計部門公開信息,部分專項債項目資金用途管理不嚴格,債務資金閑置存在一定普遍性等,這都影響了專項債資金效應發揮。
比如,近期審計署披露,審計發現有10個地區違規將136.63億元專項債資金用于企業經營、人員工資等,33個地區217億元專項債資金閑置1年以上。
吉富星表示,近年來,“資金等項目”、資金違規使用等問題已得到很大改善,但今年進度加快后,少部分地方前期工作不扎實、使用管理跟不上等因素導致一些局部問題。
中央財經大學溫來成教授告訴第一財經,近些年專項債規模增長速度比較快,專項債資金規范使用很關鍵。比如目前專項債資金閑置問題,主要還是在于前期準備工作做得不扎實,項目本身存在一些問題。在專項債資金投向方面,財政部已經有相關文件予以規范,目前必須嚴格執行;挪用專項債資金發工資等,應該給予嚴處。
財政部此前表態今年7月份將實現對專項債項目的穿透式監測,此舉主要是通過信息化手段,穿透了解項目單位建設運營情況,重點掌握債務資金從國庫撥付到項目單位以后的情況,目的在于推動專項債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
吉富星表示,最后,對短期內難以繼續建設實施的項目,將閑置資金按程序調整用于其他符合要求的成熟項目,或者跨區域調劑至管理使用良好、剩余項目資金有效需求多的地方使用。
財政部去年已經發文規范了專項債用途調整,近些年已有部分地方將閑置資金調整至其他項目。
是否增發專項債引關注
“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下半年依然有很多不確定因素,根據經濟社會形勢變化,是否考慮增加發行專項債額度來穩經濟,是未來專項債一大看點。”溫來成說。
吉富星表示,當前需要超前謀劃、加強“重大項目”和“增量政策”雙儲備,結合形勢發展需要,推出一些增量政策,更好實現跨周期調節、保障下半年經濟平穩快速增長,努力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或保持在合理區間內。
國金證券(600109)首席經濟學家趙偉告訴第一財經,下半年“準財政”在發力,新增8000億元政策性、開發性貸款額度,創設3000億元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可作為預算內財政有效補充。剩下的財政收支缺口,可以考慮通過動用存量專項債額度來解決,此前地方也這樣做過。
去年底存量專項債額度大概在1.5萬億元,預計可行方案是地方發行幾千億元,這樣財政收支缺口大部分可以得到彌補。不過剩余限額地區分布不均、優質項目儲備不足等,可能影響專項債“加量”效果。
除了動用存量專項債額度外,目前業內建言的另一種增加專項債額度途徑,是提前下達2023年部分專項債額度,并調整預算將這筆明年專項債額度提前至今年四季度發行。此外還有專家建言發行特別國債,部分可以像2020年一樣用于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