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圓滿完成約6小時出艙活動的全部既定任務。
這次出艙和以往有什么不同?來看官方的關鍵看點盤點。
1、新人
此次出艙活動中,陳冬、劉洋開展艙外作業,這是他們首次執行出艙活動任務,蔡旭哲在核心艙內配合支持,共同完成問天實驗艙擴展泵組安裝、問天實驗艙全景相機抬升、艙外自主應急返回驗證等任務。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中國空間站內,共有紅色(A)、藍色(B),黃色(C)三套艙外航天服,在前已經經受了神舟十二號、神舟十三號兩批航天員乘組共4次出艙任務的考驗。
本著延長艙外航天服的在軌使用壽命的原則,此次出艙中,01陳冬著藍色(B)艙外服,02劉洋著黃色(C)艙外服,平衡了三套艙外航天服的使用頻次。
此外,航天服上都留有已出艙乘組人員的簽名,代表他們都曾使用這套服裝出艙,再現“中國式浪漫”。
2、新艙
這次是航天員首次從問天實驗艙氣閘艙出艙實施艙外活動。
與核心艙節點艙不同,問天艙氣閘艙的出艙口被設計在面向空間站的“下方”,航天員從氣閘艙出艙像是從上往下“鉆”,出艙后看到的景象也不同,從星星空成了地球。
問天艙氣閘艙是專用的人員氣閘艙,不需要兼顧對接來訪航天器,因而空間更大,內部也比較平整。航天員在這里進行出艙準備和艙外返回時,可以更舒展、更從容。
未來,問天艙氣閘艙將成為整個空間站系統的主要出艙通道,而此前進行過多次出艙任務的節點艙將作為氣閘艙的備份。
3、新臂
空間站機械臂負責將航天員、相關設備工具運送至作業點,并支持航天員完成后續操作任務。
之前歷次出艙,航天員都是使用核心艙的大機械臂,這次第一回使用了問天實驗艙上搭載的小機械臂。
別看個頭小,它順利將航天員準確、穩定轉運至作業點,再次展現了其運動靈活、定位精準的優點。
小機械臂的主要功能和大機械臂類似,能真實模擬人手臂的靈活轉動,通過旋轉結構,在前后左右的任何角度和部位抓取物體,并且可以在問天實驗艙表面進行爬行。
它的優點在于可幫助航天員在出艙口、作業點之間快速轉移,從而極大提高出艙作業效率,降低出艙作業風險。
未來,它還將承擔艙外實(試)驗設備的照料工作等任務。
4、新路徑
9月2日凌晨,陳冬、劉洋首次驗證了問天艙艙外自主轉移主路徑。
該路徑可以讓航天員在允許的情況下,以最快速度返回,還會作為應急路徑,萬一出現問題可盡快回艙。
5、新狀態
經過前幾次出艙任務經驗積累,技術人員對出艙所用的設備工具進行了優化,并在此次任務中得到進一步驗證。
出艙艙門口徑更大,由原先天和節點艙的85厘米增大至問天艙氣閘艙的1米,使航天員在身著艙外航天服的情況下,能夠更加從容地攜帶大個頭的設備出艙工作,艙外工作能力大大提升。
這次研發的新型可伸縮安全系繩機構,保證了出艙航天員與空間站艙體間超過10米的安全連接,又不會對航天服產生勾掛或干涉航天員的運動,且能經受住太空中近200℃大溫差、空間輻照、空間粒子等惡劣環境的考驗。
艙門配套了量身定制的艙門保護罩,并將艙門檢漏儀作為密封的檢測手段、將艙門壓點開關作為狀態輔助判斷,全方位保障問天“大門”的安全使用。
首次應用艙外云臺照明燈,具備全覆蓋角度轉動功能,通過多自由度轉動機構、投光燈光學系統設計,可以充分保障航天員出艙路徑、艙外作業點的照度。
【本文結束】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快科技
責任編輯:上方文Q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