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人帕特里克·奈斯(Patrick Nijs)是位“中國通”,2013年結束了駐華大使的外交生涯后,選擇與家人留在中國,留在云南務農。
今夏北半球遭遇的極端氣候讓近年來致力于有機農業與環保的奈斯深受觸動,也讓他更強烈地意識到,如果再不身體力行地呼吁更多人重視氣候變化,或許今后人類的任何研究模型都無法預測出氣候的極端變化。
面對氣候變化不斷加劇的當前,要穩定全球氣溫,各國積極兌現“雙碳”目標顯得尤為關鍵。
在近日由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分別聯合歐盟中國貿易協會、巴黎大區工商會中法交流委員會主辦的2022第八屆歐洲論壇上,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管理學教授汪泓給出的數據顯示,在未來30年,中國的雙碳投資總規模將超過百萬億元,且中國是有相當大潛力的市場,具有很大的購買力。
對于中國在綠色經濟領域的市場潛力,奈斯告訴第一財經,“我們都在同一條船上。如果我們不拿出全球治理的方案和全球合作行動的決心來面對環境挑戰,情況會越來越糟糕”。
“雙碳”有六大合作空間
自2005年中國和歐盟正式建立氣候變化伙伴關系后,雙方在能源與氣候領域的合作不斷加深。作為世界貿易組織(WTO)前總干事,同時也是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特聘教授的拉米如今還在歐洲氣候基金會等機構和組織擔任領導職務,持續關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和可持續發展事業。他在歐洲論壇的主旨演講開篇就提到,中歐必須在“雙碳”領域進行成功合作,這不僅利于雙方,同時也利于全人類。
目前,中歐雙方都已公布了各自的雙碳目標。中國已表示要力爭于2030年前將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歐盟則提出旨在實現到2030年歐盟溫室氣體凈排放量與1990年的水平相比至少減少55%,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
在討論中歐如何在雙碳領域進行合作前,拉米沒有否認中歐雙方在二氧化碳排放水平、趨勢以及能源結構等方面存在的不同。“盡管存在差異,中國和歐盟加深合作仍會讓彼此從中獲益。”拉米說道。
拉米告訴第一財經,具體而言,中歐雙方可以在碳排放交易體系(ETS)、貿易、科技、金融、海洋和森林六個領域展開合作。比如,在碳排放交易體系方面,拉米表示,中歐其實在2021年中國推出自己的碳排放交易體系前就進行了多方面的合作。目前,中國的碳排放交易體系雖然僅覆蓋電力一個部門,但拉米認為中國會在未來不斷去增加定價的覆蓋范圍,而在這其中歐盟可以提供相關經驗,使得中國避免走歐盟之前彎路。
公開信息顯示,中國國家碳排放交易體系自2021年7月啟動以來,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交易體系,累計交易額超過8億元人民幣。ETS也是中國利用市場機制在2030年前達到峰值排放并在2060年前實現凈零排放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為碳排放定價。
擴大后的中國ETS將在未來幾年共覆蓋八個行業(發電、石化、化工、水泥、鋼鐵、有色金屬、紙漿和造紙、航空建材),機構和個人投資者也將包括在內。不過,目前尚未有時間表或路線圖。
此外,在科技合作方面,拉米表示,碳捕捉和儲存、太陽能(000591)以及核能,都是未來中歐在雙碳領域可以合作的具體方向。
產業鏈合作火熱,貿易投資深入
早在今年3月,歐盟委員會公布了“REPower EU”能源計劃細則,旨在推進歐盟國家節能降耗、促進能源供應多元化。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當時表示,歐盟將為此投入3000億歐元(約合2.1萬億元人民幣)資金,這筆龐大的資金也被喻為歐盟能源轉型的“渦輪增壓發動機”。
而在此之前,不少中國企業早就與歐洲伙伴涉足綠色經濟、清潔能源領域的合作。當前,中國已超越美國成為歐盟最大的貿易合作伙伴。
歐盟中國貿易協會會長哈克曼(Jochum Haakma)在樂見這一變化的同時表示,中國對歐洲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能源、基礎設施、汽車等行業,中國風能、太陽能產業的相關產品出口也位居全球前列,這對于推動歐洲的減碳事業具有重要作用。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新能源(600617)汽車出口量達31萬輛,其中歐洲和南亞是主要增量市場。中國制造的電動汽車占歐洲2021年登記的純電動汽車的近15%,份額僅次于德國。2019~2021年,中國產純電汽車在歐洲市場的份額已從微不足道的0.5%猛增到14.7%。
以中法合作為例,法國商務投資署公布的《2021外商對法投資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繼續保持對法投資第一大亞洲國家的地位。交通運輸、電氣設備和汽車制造三大領域,是中資項目在法創造的新就業崗位的主要分布。
其中,中國企業在法國汽車制造領域創造的新就業人數,排名居投資國之首。此外,中國鋰電池龍頭企業寧德時代(300750)已在上半年獲得德國交通部頒發的全球首張歐洲經濟委員會R100.03動力電池系統證書。去年9月,由中車電動制造的自動駕駛客車也在法國巴黎開啟路況示范運行……
對中法車企之間的合作,Stellantis中國區首席運營官奧立維(Grégoire Olivier)告訴第一財經,隨著電動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中國本土電動汽車生態和本土品牌將迸發出更強的活力,未來歐洲汽車制造商與中方的合作不再局限于制造商之間,而是與中國電池供應商,或者其他動力電池生態參與者間充滿潛力的合作。
商界呼吁要合作不要沖突
不過在中歐開展綠色合作之際,當前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也使得這一合作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歐洲商界與學者均認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及大流行,2022年地緣沖突帶來的不確定性,都為中歐合作帶來了新的挑戰,但這些年的實踐證明,中歐雙方并沒有停止溝通合作的步伐。
正如法國前總理拉法蘭在線上演說中提到,“在歐洲,我們正經歷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俄烏沖突。它削弱了歐洲,很多歐洲民眾懼怕戰爭,也懼怕美國,正是這種恐懼影響了許多項目的實施和進展。”拉法蘭強調,因此需要對未來有清醒的認知,“要聯合所有期望和平的人,必須要把優先權給予合作,而不是沖突。”
法國巴黎大區工商會副會長Marie-Christine Oghly也認為,在地緣政治變化疊加氣候問題逐漸緊迫的當前,國與國之間的對話顯得尤為重要。
對于中歐合作,拉法蘭有個非常形象的“紅綠燈”原則,“在紅燈領域,即在雙方截然不同的領域,我們要認清分歧,但也要超越分歧”;在“黃燈領域”,拉法蘭認為,雙方有各自利益與立場,但在考慮到不同規則和標準的同時,可以求同存異,尋找到共同合作的方向,“越是合作,就越能夠減少沖突”。
展望未來,拉米提醒道,當前國際社會處于地緣沖突的大背景下,“沖突的確會帶來非常大的地緣政治方面的影響和后果。這種風險可能會限制一些領域的國際合作,我覺得中國和歐盟要確保沖突不會影響到我們的合作途徑,尤其是在低碳方面的合作。”
“能源問題、環境問題等不起,切不可因為短視主義削弱中歐雙方的合作或者碳減排領域的進程。”拉米如是告訴第一財經。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