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李華清 9月26日,由《經濟觀察報》主辦的2022第五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論壇(以下簡稱“論壇”)在廣州召開。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出席論壇并作主題演講,闡述了其眼中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果、發展機遇及未來方向。
張燕生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進入新時代,誕生了新發展機遇,未來粵港澳大灣區要更注重科創進步、綠色發展、共同富裕,并推動中國與西方經濟“掛鉤不脫鉤”。
灣區建設五年
張燕生指出,如果從2017年7月1日,國家發改委、廣東省政府、香港特區政府和澳門特區政府四方簽署《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算起,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已有五年。
張燕生認為,總的來看,過去五年,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堅守實體經濟基礎,打造一流的制造業;堅守科學創新,解決重大技術來源和技術轉化問題;堅守金融開放,打造一流的國際金融中心;堅守人才戰略,培育、吸引和留住一流人才,打造世界大腦。同時,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打造一流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發展環境。
張燕生認為,經過過去五年的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正進入新時代——進入科創創新、制度創新,縮小城鄉差距、區域差距、社會分配差距,綠色發展成為普遍形態的新時代,市場更加聯通,區域一體化更加發展,包容共享。
粵港澳大灣區內的融合發展肉眼可見,近三年,廣東新引進港澳資企業5萬多家,實際利用港澳資金達3400多億元;自2017年7月3日“北向通”正式開通以來,日均交易量增長超10倍。
灣區發展新機遇
在張燕生來看,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催生了不少新機遇,灣區建設者們可以重點把握四個新機遇。
一是把握新工業革命的機遇。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元宇宙等科技新興領域在大灣區內廣受青睞,這些新科技或將給人類的生產、生活帶來重大影響,數字賦能、創新賦能、服務賦能趨勢在灣區內日趨明顯。
二是把握香港再工業化、澳門更多元化和廣東工業高級化的機遇。灣區內數字經濟、服務經濟、綠色經濟、實體經濟正深度融合發展,聚焦新產業、新平臺、新業態、新模式。
三是把握粵港澳三地推進“硬聯通”“軟聯通”的機遇。“硬聯通”可以體現在交通設施等方面,“軟聯通”則可以體現在金融、科技交流等方面。
四是把握CEPA框架等政策機遇。在CEPA框架下,港澳企業在法律、會計、建筑等領域的投資、營商享受到更便利的待遇,香港的優勢不局限于律師服務、會計服務、醫療服務,也可以拓展到研發、設計、資訊等服務。
灣區未來方向
對于粵港澳大灣區的未來方向,張燕生提出了幾點自己的看法:科創進步、綠色發展和共同富裕。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技術進步無疑是地區發展的長期方向,粵港澳大灣區的研發經費投入和研發強度,都表現突出,但未來,灣區還需注重基礎研究,在國家層面上,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規劃。
在雙碳目標的指印下,“綠色發展”被放在更重要的位置,粵港澳大灣區未來可以嘗試借助技術力量,降低單位GDP的碳排放量。
共同富裕是中華民族的遠景目標,粵港澳大灣區更要先富帶動后富,打造利益共同體,先著眼于促進灣區內更協調發展。
如果站在全球視野看未來發展,或許很多人會關心,中美的科技、產業和金融是否會脫鉤?在張燕生看來,粵港澳大灣區有潛力推動中國與西方經濟不脫鉤。
“香港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有利于科技掛鉤,香港的大學科研體系有利于掛鉤,香港的應用科技研究院等機構有利于掛鉤,我們灣區的創新活力有利于掛鉤,灣區的開放機制有利于掛鉤,灣區的大市場應用場景有利于掛鉤。”張燕生在論壇上說。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