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擊上方關注,點擊下方“在看”
本文載于《中國銀行業》雜志2022年第9期
導語:過去十年,中國銀行業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完善全球化戰略頂層設計,實現境外機構與服務渠道布局快速拓展,全球化發展規模與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全球化業務的綜合經營轉型成效良好。
2012年,黨的十八大開啟了新時代新發展階段的序幕。十年來,中國主要的銀行機構堅守金融發展的初心使命,以全面進取的姿態不負于新時代的期許,在世界金融舞臺站穩了腳跟,全球化發展邁上新的臺階。展望未來十年,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景清晰可見,銀行業全球化將呈現全新的面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發揮不可替代的金融功能。
十年回顧:奮進新時代 激蕩全球化
自2003年以來,中國金融業啟動的新一輪改革開放舉措,包括銀行機構股改上市、金融業擴大對外開放、人民幣國際化啟航、成功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等,為新時代中國銀行業的全球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2012年,黨的十八大開啟新時代十年,中國銀行業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引下,充分把握新時代賦予的新機遇,沉著應對各種重大風險挑戰,全球化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在全球金融舞臺上站穩一席之地。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完善全球化戰略頂層設計。各類銀行機構深化適應全球化發展的體制機制改革,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與人民性,將黨的領導與公司治理有機融合,不斷完善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使全球化經營更好地貫徹新發展理念,協同有序服務國家對外開放戰略,有效管控全球化風險,持續增強中國金融業的全球競爭力。例如,工商銀行(601398)致力打造“國際一流現代金融企業”,延續自主增設和戰略并購并舉的策略,迅速擴展海外市場,全球化發展實現大跨越;中國銀行持續將綜合化、全球化作為集團發展的“兩翼”,戰略目標從打造“國際一流大型跨國銀行”升級到建設“全球一流現代銀行集團”,主要采取自建網點的發展模式,積極穩妥開辟海外市場,并在亞太、歐洲地區探索區域集約化管理模式,保持了全球化水平最高的中資銀行地位。此外,建設銀行(601939)、農業銀行(601288)、交通銀行(601328)、招商銀行(600036)、中信銀行(601998)、光大銀行(601818)等大中型銀行結合自身實際,不斷探索特色化、差異化的海外發展戰略。
實現境外機構與服務渠道布局快速拓展。境外分支機構是全球化發展的基本依托,十年來,在全球化發展戰略的指引之下,中國銀行業的境外服務渠道與機構布局速度前所未有。其中,中國銀行的全球化網絡覆蓋最為廣泛,在海外設立的分支機構達到550個,覆蓋國家和地區數量從39個增加到62個。中國香港地區是中資銀行走出去最集中的地區,來自內地的持牌銀行數量從17家增加到32家。其次是倫敦、新加坡、紐約、盧森堡等國際金融中心,中資銀行數量不斷增多。同時,各銀行機構還通過參股設立當地銀行、戰略投資間接覆蓋、網絡銀行虛擬觸達、在國際同業開辟中國柜臺、大力發展代理行等模式,拓展對全球客戶的服務觸角。例如,工商銀行通過持股南非標準、印尼哈利姆等銀行,招商銀行通過收購香港的永隆銀行等方式,大幅提升了海外網絡的覆蓋度和客戶服務觸達能力。
主要銀行機構全球化發展概況
(資料來源:根據相關銀行年報整理)
全球化發展規模與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在政策引領、市場驅動和自身努力的共同作用之下,中國銀行業的全球化經營規模取得重大突破,在國際金融舞臺的影響力與日俱增。根據筆者統計,10家中資銀行(五家大型商業銀行和五家全球化業務較多的全國性股份制銀行)2021年末境外資產總額已從2012年的5.9萬億元增長到16.3萬億元,占總資產的比例從7.9%提高到9.7%。全球化經營推動了各大銀行全球地位的提升,四大行自2018年以來連續在英國《銀行家》雜志全球大銀行排名中位居前5名,并相繼被列入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G-SIBs)名單。如果將中國銀行和工商銀行的全球化部分單獨作為一個整體,2021年,這兩家銀行境外機構的資產規模可分別排名全球銀行業第35位和第58位。其中,中國銀行連續多年被評為亞洲最佳“貿易融資銀行”“最佳債券承銷商”等。
全球化業務的綜合經營轉型成效良好。銀行機構在全球金融業舞臺上的競爭力還取決于綜合經營實力的提升。各中資銀行通過提升商業銀行的投資銀行業務能力、并購或設立綜合經營機構、推動同業合作等方式,過去十年的業務轉型成效較為突出,在海外可為客戶綜合提供證券承銷、私人銀行、保險理財、飛機租賃、大宗商品交易、銀團貸款、財務顧問等多元化金融服務。例如,各家銀行普遍在中國香港地區、新加坡、倫敦等地設立證券服務與國際投資平臺,作為在亞太和歐美地區提供投資銀行服務的依托,并在倫敦、新加坡等地建設大宗商品交易中心。
數字化轉型快速推進,產品服務迭代創新。金融科技在過去十年給銀行業的發展理念、經營模式、服務渠道和產品創新帶來了顛覆式的影響。中國銀行業在全球化發展過程中緊跟數字化轉型的步伐,通過成立金融科技公司、構建全球一體化技術架構、強化與金融科技企業的合作等方式,不斷增強數字技術對全球化發展的支撐。例如,中國銀行基于全球服務平臺(GSP)實現集團客戶、單一客戶、業績、營銷等的統一管理,依托網上銀行與手機銀行等渠道面向海外地區提供綜合金融服務,將“跨境場景”作為四大戰略級場景建設之一,為跨境客戶打造升級體驗;工商銀行依托“環球撮合薈”跨境撮合平臺服務,實現跨境撮合全流程閉環服務,依托“跨境e電通”跨境業務支付平臺實現跨境人民幣業務的新突破。此外,中銀香港、工銀亞洲、螞蟻金服等多家機構獲準參與在香港地區建設虛擬銀行平臺,探索全新的數字化金融發展模式。
加快綠色轉型與ESG標準國際接軌,新發展理念植入全球化基因。隨著《巴黎協定》的簽署與世界各國就“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達成廣泛共識,環境、社會與治理(ESG)理念正在成為全球企業開展投融資與經營管理的評價標準。中國銀行業積極加入相關綠色標準和國際組織,在全球化經營活動中積極踐行ESG理念。在綠色貸款方面,中資銀行在全球范圍內參與了一系列國際重大綠色項目融資,其中,中國銀行位列2021年彭博全球綠色貸款和可持續掛鉤貸款排行榜中資銀行首位;在綠色債券承銷方面,中資銀行在全球承銷各類綠色債券,協助客戶順利完成融資目標;在綠色債券發行和投資方面,中資大銀行是活躍的綠色債券發行人;多家中資銀行作為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TCFD)的支持機構和負責任銀行原則(PRB)、“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GIP)的簽署行,積極參與相關組織有關綠色金融標準的討論,支持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綠色低碳、普惠包容的可持續發展轉型。
服務國家戰略和實體經濟需求取得重大成效。在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進程中,中國銀行業是參與共建“一帶一路”、人民幣國際化、自貿區自貿港建設、RCEP合作、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重大對外開放政策和區域一體化發展的主力軍,積極通過全球網絡布局、管理體制與服務創新、資金資源投入等,大力服務國家戰略,為企業、居民的跨境投融資活動與風險管理需求提供金融支持。例如,截至2021年末,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分支機構覆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數量分別達到41個和21個;五大行等積極參與境外人民幣清算行建設,成為人民幣跨境流動的主渠道;各家機構積極為冬奧會、進博會、服貿會、廣交會、消博會等體育與經貿盛會提供戰略合作和金融支持。
風險防控更上臺階,成功應對全球重大風險挑戰。隨著全球反洗錢等合規監管的趨嚴,以及近年來大國博弈背景下國際地緣政治動蕩事件增多、重大國際金融風險加劇,全球化經營活動面臨的風險挑戰更加顯著。許多國家的全球化大銀行紛紛退出高風險、高成本的新興市場國家,壓縮合規成本較高的業務與市場,聚焦核心市場與優勢業務。在此大環境下,中國銀行業全球化發展繼續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全方位完善風險管理體系,及時前瞻應對重大風險事件,強化反洗錢與制裁合規風險管理力度,有序化解和處置不良資產,積極應對利率、匯率和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的市場風險,在總體上保持了海外資產質量的穩定和經營管理的合規有序開展。
未來十年展望:增強能力建設 應對機遇挑戰
當前,全球重大事件頻發,國際政經格局演變錯綜復雜,世界經濟持續低迷;金融科技日新月異,金融監管重大變革,金融市場跌宕起伏,給中國銀行業的全球化發展帶來空前的機遇和挑戰。其中,大國政經博弈日趨激烈,中美貿易摩擦升級發展,俄烏沖突引發歐美西方國家對俄聯合制裁,北約等西方陣營與其他國家的對抗摩擦增多,逆全球化趨勢逐漸顯現。新冠肺炎疫情引發全球經濟大幅衰退,后續發展依然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全球性的產業格局發生變遷,產業鏈與供應鏈受到重大沖擊。全球物價形勢從過去的長期低通脹轉變為近期的高通脹,歐美發達國家從低利率、負利率轉變為近期的大幅快速加息行動,導致全球外匯市場、股票市場、大宗商品市場跌宕起伏,新興市場債務危機此起彼伏。
面對百年未有之變局,展望未來十年,中國經濟將有望成長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更加接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目標;中國將持續堅持擴大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一帶一路”建設和人民幣國際化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中國對外經貿活動和跨境金融流動將更趨頻繁,引領全球金融格局發生重大變化。與此同時,大國博弈進入更加激烈的全新時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進入碳達峰的關鍵節點,全球金融嚴監管全面進入實施階段,數字貨幣、數字經濟和金融科技進步邁向新的平臺。中國銀行業全球化發展所面臨的形勢將與過去十年有很大不同。
中國銀行業應當持續增強能力建設,補齊短板和不足,將全球化發展推向新的高度。要更加重視全球化人才隊伍的建設,打造一支具有全球化視野、具有高度創新精神、科技與人文素質兼備、適應復雜環境的金融人才隊伍;要優化全球網絡布局與渠道建設,結合最新經濟地理與地緣政治形勢的變化,圍繞國家對外開放大局的需要,適應客戶需求的變化,將分支機構的拓展與數字化服務的直通兩者優化組合,從過去十年的數量優先轉向質量優化;要持續增強綜合能力建設,始終堅持初心使命,圍繞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持續增強公司治理與戰略規劃能力,提升數字化、綠色化、開放化條件下的產品與服務創新能力,強化全面風險管理能力,增強金融標準制定、金融規則影響力,確保銀行業全球化的高質量發展。(責任編輯:時磊)
(本文原載于《中國銀行業》雜志2022年第9期)
微信征稿啟事
《中國銀行業》由中國銀保監會主管、中國銀行業協會主辦,是目前唯一一本帶有全行業性質的公開刊物,是溝通監管部門和機構的紐帶,是行業交流的平臺,也是社會了解銀行業的窗口。目前《中國銀行業》雜志微信公眾號已開通征稿郵箱,面向廣大讀者征稿。我們期待您的稿件。
微信投稿郵箱:zgyhy001@163.com
關注更多精彩內容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中國銀行業雜志。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