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首批100個地質遺產地公布。我國7個地質遺產地入選,成為入選地質遺產地最多的國家之一。
地質遺產是了解地球演化的“標本”。地質學家根據地質遺產的演化痕跡,判斷地球演化過程中出現的地質年代,從而探索地球與生命的演化。
截至今年6月底,我國已建立15處地質遺跡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81處國家地質公園,隨著我國地質遺跡保護相關制度逐步完善、保護理念逐漸深化,保護、科普、開發并重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被更多的人接受。
認定地質遺產地,希望告訴人們如何與地球相處
國際地科聯地質遺產地是擁有國際意義的地質遺跡/地質過程的關鍵區域,可作為全球對比標準,或在地球科學發展歷史中意義非凡的地點,代表該地質遺產地具有國際最高地學價值和研究水準,并得到有效保護。
從入選的名單來看,涵蓋了全球大量世界自然遺產地、世界地質公園等著名區域中重要的地質遺跡,如美國黃石公園、科羅拉多大峽谷、加拿大布爾吉斯頁巖、米蘭科維奇不整合面、德國索倫霍芬化石庫、非洲坦桑尼亞早期人類遺址等。
此次成功入選的7個中國地質遺產地包括:國家級地質遺跡保護區——長興煤山二疊紀/三疊紀生物大滅絕和“金釘子”剖面,世界地質公園——內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必魯特高大沙山和湖泊,香港早白堊世酸性火成巖柱狀節理,云南石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和國家地質公園——云南澄江寒武紀化石產地和化石庫,藏南絨布峽谷滑脫構造體系和珠峰奧陶紀巖石(中國/尼泊爾)。
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地質遺跡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張建平表示,此次入選的地質遺產地大多數在國家地質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保護情況很好,同時,這些地質遺產地科學意義重大,經過了長期研究并得到國際上的認可。
“以前地質學家專心于自己的研究,和老百姓(603883)關系不是特別密切,F在這項工作就是希望老百姓更多地了解地球科學研究的意義。”在張建平看來,首批地質遺產地的認定不僅使公眾了解地球的歷史,更重要的是,從地質發展史中借鑒經驗,告訴人類今后如何跟地球相處,“保護好這些地質遺產地非常重要,這是人類共同的任務。”
未來這些地質遺產地將得到什么樣的支持?張建平告訴記者,此次的認定為遺產地獲得了世界級品牌,增加了遺產地的國際知名度,這將推動當地科學研究向更深入的方向發展。另外,公眾也會非常好奇這些地質遺產地有怎樣的奧秘,因此,遺產地將發揮科學普及功能,推動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
張建平表示,2020年,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重新組建了國際地質遺跡委員會,負責與地質遺跡相關的國際合作和研究。委員會成立后,第一個任務就是制定了“國際地質遺產地定義和標準”,此次評定就是按照這個定義和標準進行的。2022年初,委員會向各成員國發布“遴選首批100個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地質遺產地”的通告,并在全球21個國家中選定34位地質遺跡領域的權威專家組成評審和遴選工作組,對56個國家申報的181個候選地進行綜合評定。
他透露,此次評選過程中有150個申報地符合標準,此后專家們又考慮了多個因素,第一是評委打分;第二是地理分布,因為不能把所有遺產地都集中在某一個地區或很小的范圍之內,要考慮到全球的分布性;第三是類型,比如“金釘子”(全球年代地層界線)是非常重要的,我國其他有“金釘子”的地方也進行了申請,但其科學價值、研究程度或保護措施等跟長興比還有差距。
張建平介紹,此次中國共有14個地方申報了首批地質遺產地,除了此次入選的7個之外,還有2個地點已經符合國際地科聯地質遺產地的標準,但從類型和國家限額問題方面考慮,此次沒有入選,預計將在下一批公布。未來,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地質遺跡委員會準備每年公布一批,具體數量未必還是100個,將根據申請的情況和是否符合標準來確定。
我國地質遺產豐富,相關保護制度逐步完善
1872年,美國黃石國家公園正式設立,地質遺產保護以一種新的形式出現在公眾眼前。地質遺產是自然保護的重要對象,除了自身具備自然景觀等美學價值外,還是地球演化歷史的見證者,展示了重要的地質現象和地質演化過程。
我國地處太平洋(601099)、歐亞、印度三大地質板塊中間,是世界上跨越緯度最大、跨越海拔高度最大的國度之一,多樣化的地質構造格局與地質地理環境,保存了極其豐富的地質遺產,由此又產生了極其多樣化的自然生態系統。
我國華南濕潤區有著世界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因為一種特殊紅層砂礫巖,讓不少人走進華南南嶺及東南沿海山地與丘陵地區,尋找向往的丹霞地貌。在華南華北等地區,以流水侵蝕作用為主,形成了典型的河流地形地貌。在東南沿海閩浙一帶,因早期火山噴發,形成了以流紋質火山碎屑巖、火山熔巖為主體的火山巖石地貌。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副教授韓鳳祿介紹,我國既有豐富的地質現象,如喀斯特巖溶地貌、丹霞地貌、火山活動等形態奇特的地貌景觀,又蘊藏著豐富多樣的古生物化石,如恐龍化石、古人類化石、5億年前多樣早期生命的多門類化石,以及云南澄江動物群、貴州關嶺海生爬行動物群、遼寧熱河生物群等世界級的化石!盁o論是反映地質類的演化,還是反映生物類的演化,地質遺產或遺跡很重要的一點是它的科研價值,它們能給我們解決一些重要的科學問題,如板塊運動和生命起源和演化。”
多數地質學家認為,地質遺跡遺產及其所構成的地質環境是地球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可用以追溯地球演化歷史的重要地質現象。
“地質遺跡遺產是天然的地質寶庫,蘊含著豐富的地層學、沉積學、古生物學等相關內容,需要我們去探索、開發和利用。例如地質學上的‘金釘子’,它是地質歷史時期全球地層對比的一個標準,是做地層學相關研究的學者必須‘朝圣’的地方。但‘金釘子’的產生凝聚了大量科研學者的多年的探索和積累。”韓鳳祿說。
1987年,原地質礦產部頒布《關于建立地質自然保護區規定(試行)的通知》,這是我國首次以部門文件形式提出對包括采礦遺址在內的地質遺跡建立保護區,并對地質自然保護區的建設與管理進行明確規定。199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出臺,規定對于具有重大科學文化價值的地質構造、著名溶洞、化石分布區、冰川、火山、溫泉等自然遺跡,應建立自然保護區。
進入21世紀后,我國地質遺跡保護相關制度逐步完善。2021年,為有效保護和永續利用自然保護地內重要地質遺跡資源,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自然保護地管理司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自然保護地內地質遺跡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市)進一步加強對轄區自然保護地內地質遺跡保護工作的指導、監督和管理,逐步建立健全各項保護管理制度,完善保護措施和監測設施
自然資源部官網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國已建立15處地質遺跡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81處國家地質公園、300余處省級地質公園、41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53處國家級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集中產地。具有重要科學文化價值的古人類化石與產地以及重要古生物活動遺跡被列入各級文物保護單位。
地質公園發展,可突出“鄉土特色”
現在,地質遺產的保護理念有了進一步的拓展和深化,地質公園不僅是一種保護模式,也是一種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在我國自然保護地體系中,地質公園被定位于“保護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自然遺跡和自然景觀,具有生態、觀賞、文化和科學價值,可持續利用的區域”的自然公園類。
在國家林草局頒布的《國家地質公園規劃編制技術要求》中,地質公園的定位是“以具有特殊科學意義、稀有性和美學觀賞價值的地質遺跡為主體,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組合而成的一個特殊地區”。其功能有三個,保護地質遺跡、保護自然環境,普及地球科學知識、促進公眾科學素質提高,開展旅游活動、促進地方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地質學會旅游地學與地質公園研究分會副秘書長張忠慧曾參與我國多個地質公園的策劃工作。1999年,他從礦產勘查走進旅游地學與地質公園領域,在他看來,我國地質公園走過了誕生期(2001年之前)、興盛期(2001-2006年)、標準化發展階段(2007-2016年)、高質量發展階段(2016年至今)四個階段。從地質公園建設重點來講,又經歷了保護為主、保護與科普并重、保護與利用并重三個階段。
談到目前存在的問題,張忠慧表示,在地球科學旅游方面,游客對“地學”關注度低,地質遺跡及自然文化資源保護也存在重保護、輕研究的問題。韓鳳祿則認為,地質遺產首先要做好保護,其次也需要進行開發!氨热缯f地質公園,做成科普旅游一體化比較好。”
“要重新思考定位地質遺跡概念和分類評價體系!睆堉一郾硎,在全域旅游的新階段,如何制定一套與山、石、能源(清潔能源)、水(礦泉水、溫泉)、土(特色土地、清潔土地)、環境(綠水青山)相適應的地質遺跡概念和分類評價體系是科學保護、合理開發地質公園的基礎。
每個地質公園都有其特殊的地質背景和地理環境,保留了獨特的地質遺跡和自然資源,依托地理環境和自然資源生存、生活的人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就會形成不同的生態文化。張忠慧稱之為“鄉土特色”。
突出“地質基礎、地理環境、自然資源與歷史文化融合”的“鄉土特色”成為地質公園開發和策劃的關鍵環節。
“比如過去游嵩山,人們從中感受到的是濃郁的少林文化氣息,而今天人們再游嵩山,人們還能感受到嵩山之所以能夠形成濃郁的少林文化氣息,是其獨特的地質背景和地理環境所致。”張忠慧說,這就是融合后形成的一種社會性功能。
張忠慧曾開展過多項地質遺跡、地理環境、自然資源和地方文化的融合研究,包括“避暑山莊”的選址與丹霞地貌的關系,洛陽、鄭州、開封古都選址與邙山黃土的耦合等。在他看來,這種形式的探討,可以豐富旅游的多元化,助力鄉村振興、全域旅游和高質量發展。
新京報記者 張建林 張璐
編輯 白爽 校對 李立軍
最新評論